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博士頭銜代表著做學問的最高成就,許多人在學術的道路上抱著理想刻苦鑽研。1983年,

新中國首批自主培養的博士誕生,這18位有志青年,成為我國第一批最高學歷的擁有者。距離首批博士的誕生之日已經過去了36年,這些年裡,18位意氣奮發的青年已經成長為院士、校長、國家級教學名師,在教學和科研的道路上成就斐然。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至今為止,我國培養的博士數量已達到80多萬名,博士學位涵蓋了各個領域各個專業,在首批博士的示範作用下,80多萬人才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18位博士都來自哪裡?他們都在研究哪些領域?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學術之路有沒有停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他們的基本資料,大家一起來看。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新中國首批博士誕生

把時間拉回1983年5月27日,這是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也是我國學位制度建設的重要里程牌。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紫紅色封面、印有金色國徽的博士學位證書,單墫、李尚志、蘇淳、謝惠民、洪家興、李紹寬、王建磐、於秀源、童裕孫、張蔭南、馮玉琳、白志東、趙林城、馬中騏、黃朝商、範洪義、徐功巧、徐文耀這18位由我國培養的首批博士正在莊嚴的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學位授予。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首批18名博士在人民大會堂獲頒博士證書)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規定》頒佈,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建立。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成為首批試點,開始培養博士。

歷經十年浩劫,重啟科研之路,終圓學術夢想。18名博士中,有6名來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分別是馮玉琳、黃朝商、馬中騏、謝惠民、徐文耀和徐功巧;6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是趙林城、蘇淳、單墫、李尚志、範洪義和白志東;還有4名來自復旦大學,分別是洪家興、李紹寬、張蔭南、童裕孫;另外兩名分別是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王建磐和來自山東大學的於秀源。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一萬名研究生中僅挑選出18人,可見當時博士生的選拔競爭尤其激烈。作為先行者,他們在畢業後絲毫不敢懈怠,生怕有愧於國家的培養。他們成功了,說明中國自主培養的博士十分優秀,並不比西方國家培養出來的差。

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問當時的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教授谷超豪:我們國家培養的博士,和國際上的水平比起來怎麼樣?谷超豪篤定地回答:可以達到國際水平。

18位博士現狀如何?

歷史把他們推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他們也承擔起了歷史的重任。幾十年間,18位博士不辱使命,一直活躍在科研一線上。現在,年紀最大的博士已經77歲,年齡最小的也已經67歲,有的已經退休安享晚年。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部分新中國首批博士在杭州相聚)

馬中騏博士,任職中國科學院,現已退休。現和楊振寧教授合作,從事

冷原子方面的研究

,已獲得若干可喜的成果。

謝惠民博士,曾先後任職於復旦大學、蘇州大學,長期從事教學工作。2009年成為蘇大數學科學院國家教學團隊的帶頭人。

白志東博士,任教中科大,同時從事科學研究。

李尚志博士,任教中科大,從事代數學領域、特別是群論方向的科學研究,還擔任湘教版高中新課程標準教學教材執行主編。

範洪義博士,任教中科大,在量子力學的物理基礎領域提出新的研究方向。

趙林城博士,任教中科大,一直從事

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洪家興博士,任教復旦大學數學學會長,長期從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幾何中的應用研究

李紹寬博士,任職東華大學。從事泛函分析、算子理論方向的學習與研究。

張蔭南博士,任職復旦大學。近年來主要從事數據分析,數據挖掘e-1earning課件的應用研究開發工作。

童裕孫博士,任職復旦大學,從事算子代數,算子普論的研究。

馮玉倫博士,任職中國科學院。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對象模型、網絡分佈計算和軟件工程方面。

黃朝商博士,任職中國科學院。從事粒子物理和量子場論領域的研究。

王建磐博士,任職華東師範大學。

徐功巧博士,首屆博士中唯一的女博士,任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徐文耀博士,任職中國科學院,從事地磁、地震預報,震源物理研究

於秀源博士,任職杭州師範大學。從事解析數論、超越數論和密碼學的研究。

蘇淳博士,任職中科大。從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研究

單墫博士,任職南京師範大學。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在初等數論,解析數論和組合數學等領域。

身體力行為國家培養人才

從這18名博士之中走出了中科院院士1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位,曾經擔任過高校校(院)長或中國科學院所長的有4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國家領隊兩位。他們作為教育者和“領頭羊”,身體力行地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

快來膜拜新中國第一批博士!

(部分新中國首批博士在上海相聚)

畢業後的國家首批博士,除了在多倫多大學的病童醫院的生物化學系任職的徐功巧博士之外(現已退休),其他17位均在國內的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從事科研、教育工作。我國的高校中,首批博士數量最多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復旦大學,均為3位。範洪義、趙林城、蘇淳三位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教育工作,洪家興、張萌南、童裕孫則在復旦大學任職。

蘇州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都有且僅有1位首批博士從事教育工作。

30多年來,中國的第一批博士中的不少人接受過多次採訪。如今,他們已經步入古稀、花甲之年,很多媒體都報道說,獲得博士學位,對這18個人來說是命運的改變。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才是他們轉變命運的契機。不只這18人,恢復高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拐點!40餘年來,高考歷經了幾代人,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