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疫情,文萊提前啟用跨海大橋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文萊政府近日宣佈提前啟用東南亞最長的跨海大橋——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大橋通行後,文萊本土民眾告別45分鐘的水路,也不用花費2小時經馬來西亞繞路進入文萊淡布隆地區,車程用時將縮短至15分鐘,也有效降低了兩地居民乘船往來容易交叉感染的風險。

早上六點半,淡布隆區的邦卡鎮,文萊小夥哈桑急匆匆登上第一趟快艇,嘴裡嚼著早餐,在擁擠的船艙坐了45分鐘,前往位於文萊本土摩拉區的首都斯里巴加灣市上班;下午五時,哈桑在碼頭上焦急地眺望海面,最後一班回淡布隆的船還不見蹤影,“馬上就五點十五分了,如果趕不上最後一班船,今天就沒法回淡布隆的家了。”和哈桑一樣,每天往返斯里巴加灣和淡布隆的文萊民眾有數千人,因為文萊陸地被馬來西亞沙撈越州分隔為不相連的東西兩部分,水路是往返兩地的最主要方式。文萊當地沒有公交車,很多人不得不在兩邊碼頭各自放一輛車。如果走陸路需要經馬來西亞,花費2個小時車程。但這一困境很快被改變,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通車後,兩地車程縮短至15分鐘。

而大橋的提前啟用,也方便了應對新冠疫情的文萊人。文萊政府近日禁止文萊居民出入國境,封閉所有水、陸、空的海關通道。啟用大橋後,人們乘船往返兩地的風險也顯著減少。

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全線長約30公里,跨越文萊灣,是文萊最大的基礎設施項目。中國建築承建的CC4標段全長11.8公里,其中有11.6公里是穿越原始沼澤及海洋,全橋為全預製結構,環保要求極高,施工難度空前。在大橋建設期間,《環球時報》記者曾赴施工現場採訪。在淡布隆原始森林的沼澤地上,中建六局的施工人員創造性地採用“釣魚法”施工,所有的機械設備“零著陸”,不觸碰沼澤地面,不破壞雨林植被,全部在移動鋼平臺上完成橋樑樁基、架樑等作業。與傳統橋樑施工方法相比,該橋採用的“全預製拼裝施工”更加節能環保,前方“搭積木”,後方“造積木”,把構件生產搬到工廠車間,極大地減少了粉塵、泥漿等建築垃圾對原始森林環境的影響。項目經理陳紅科稱該項目“就是在橋上建橋”。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為項目按時交付、大橋提前通車,中國建築文萊淡布隆跨海大橋項目部人員落實防疫舉措,購買口罩、消毒酒精、體溫計等防疫物資,同時對辦公區、食堂、生活區進行每日兩次消毒,保證人員安全和有序施工。該項目於2015年10月進場施工,中國建築承建的CC4標段已於今年3月9日進行了鑰匙交接。

時隔一年多再訪,已經竣工的大橋兩邊仍是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鳥叫蟲鳴不絕於耳,時不時還能看到在橋下覓食的松鼠、巨蜥等動物。文萊當地媒體稱,CC4標段是整個大橋施工難度最大的標段,該標段順利完工充分展示了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這種高難度的活只有中國人能幹!”文萊發展部長蘇海米稱。淡布隆跨海大橋的建設還帶動了一大批中國製造企業“走出去”。項目所需的50萬噸混凝土預製管樁和21萬噸預製T梁等預製構件全部在中國生產,貨船、發電機、攪拌站、打樁錘等機械設備約90%採購自中國。

此外,淡布隆跨海大橋的通車將助力推動文萊經濟實現多元化。文萊經濟一直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為了更好實現經濟多元化發展,文萊政府提出中長期發展規劃“2035宏願”,旅遊業是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而發展旅遊業,便利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必不可少。佔地近5萬公頃的淡布隆國家公園是文萊第一個國家公園,這裡百年古樹參天林立,珍稀動物出沒頻繁,被稱為“文萊的綠色寶石”。但水路路程太長,也常年阻礙著更多遊客到此觀光。淡布隆跨海大橋通車前,淡布隆小鎮上的村民也“嗅到了商機”,開始將自己的房子打造成民宿。貝萊斯村靠近公園,原本只是普通的小漁村,如今正在積極向旅遊度假村轉變。“等大橋通車了,這裡的遊客一多,我們的村子肯定能發展起來,在首都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也願意回到家鄉創業。”村長哈吉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