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蕭條: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大蕭條: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最近,一些經濟學家都預測說,世界正走向類似1929年大蕭條的地步,並且告訴人們當前最要緊的事情就是現金——除了錢本身之外,其他的都是泡影。所以,捂緊自己的錢袋子,是上上策。


經濟學家就是這樣子,你偏偏缺什麼,他就偏偏說這個很要緊。你可以將一些經濟學家的話當做沒說,因為,你身上壓根就沒什麼積蓄,你正發愁你的賺錢機會越來越少、工作越來越難找。所以,經濟學家的勸告通常都是指向有錢人的,至於沒錢人,只能依靠自己的積極行動了。


畢竟,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最務實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對時局的判斷再怎麼悲觀似乎都不為國,另一方面要俯下身去,積極行動,努力找到賺每一分錢的機會。至少,當下的狀況以及形勢的發展告訴我們:“好日子”的確一去不復返了,所謂賺大錢、“一夜暴富”的機會沒了。準備過“苦日子”吧——你可能不再像以前一樣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了,而且你要控制自己不要再借貸消費。


如果你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歷史上的大蕭條已經足可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小心謹慎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1929年的大蕭條,按照《大蕭條》一書的著作者韋克特的說法是:這是一段令人無法忘懷的歷史,這是一次想起來就會感到戰慄的記憶,這是一個隨時會變成噩夢並讓人從睡夢中警醒的時代。


同樣,2020年的世界,也開始了這樣的戰慄和噩夢。有很多人把這樣的境況的原因歸結於新冠肺炎疫情,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僅僅是導致這個世界走向衰退的“加速器”,即使沒有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在此之前也走向了自我瘋狂與迷失。


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929年的大蕭條就是如此。


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並非始終如一的健康。韋克特說,從後來的情況看,它類似於發燒帶來的面紅耳赤,而不是健康的臉色紅潤。農業依然在為它1917-1918年間浮腫般的過度擴張而呻吟。連同煙煤礦和紡織品一起,它也屬於被稱為“生病產業”的臨床病房。產業劇變的確很大,一種對飯碗的不安全感出現了好幾年。甚至早在1926年,據估計,失業者就有15萬之眾;到1929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80萬以上。


在1929年10月大崩盤之前的6年時間裡,銀行破產以每天將近兩家的速度發生。


而信用的過度膨脹,是1929年這場災難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一個不計後果的融資繼續加速的過程,無論是當時的美國還是企業以及家庭和個人,信用槓桿的作用維持了市場、消費和全世界的所謂繁榮,似乎每個人的錢包都是鼓鼓的。普通人更熟悉像分期付款之類的普遍形式的信用膨脹,最終幾乎所有人都成了負債人——金融機構賺取了大把的利息和錢,至於個人和企業,不入不敷出就已經燒高香了。


有一項對當時的研究表明,1929年收入超過100000美元的24000個家庭,其總收入是600萬個最窮家庭的總收入的3倍。頂層群體的平均收入是底層群體的630倍。


“普通消費者所收穫的僅僅是不足掛齒的碎屑,就連生產商也只是收穫了眼前的那麼一點好處。”韋克特在《大蕭條》中如此寫道。


重要的商業企業和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少數的大公司和少數的超級有錢人,掌握了大多數人的經濟命脈和命運。同時,這些大公司和超級有錢人通過各種金融手段努力榨取普通人的每一分錢。但普通的老百姓對此,毫無意識和概念。他們也樂於欣欣向榮的景象,包括提前消費。實際上,個人和家庭已經入不敷出。


上述的這些歷史事實,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就是我們在最近幾年以及疫情之前所發生的常態呢?


“豐裕中的貧困”,成了當時的鏡像。龐大的工業文明的基本平衡,在1929年那一年,開始失衡:工資與價格、生產與消費、機器和人力之間的不穩定關係。


於是,在焦慮不安的繁榮世界上,風暴在10月28日這一天開始就降臨了,就像啟動阿爾卑斯山雪崩的隆隆炮聲一樣,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黑色”見證了歇斯底里的瘋狂,經紀人們鬼哭狼嚎。


曾紙醉金迷的人們迎來了美國乃至全世界歷史上最恐怖的一次大危機,長達十年之久,最終通過一場世界大戰的“釋放”才被宣告終結。


企業破產了,商店關門了,大規模的失業潮到來,大量的人開始依靠政府救濟才能活下來。


到1932年的三年時間裡,10萬家企業破產,5000家銀行停止支付,近千萬儲蓄賬戶被一筆勾銷。由通脹到蕭條,5000萬人失業,不計其數的人流離失所。還有不一而足的人選擇了自殺。


大蕭條: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2


除了上述談及的原因之外,還有什麼因素導致大蕭條的出現?


“1929-1941年這段時期是從美國國內的一次崩潰開始的,這場崩潰源於多種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多半是對群體福祉和個人滿足之間的關聯自私自利地視而不見。”


韋克特在《大蕭條》中這樣繼續寫道:災難幫助美國人記起了他們是一個民族,只有通過合作,才能把大車從泥潭中拉出來。這一時期結束於美國捲入一場全球大戰的前夕,導致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國家都同樣頑固地拒絕承認它們的安全與所有國家的良好狀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即“一個世界”的觀念。


大蕭條帶來的就是很多人的事業。“迷惘困惑,猶豫遲疑,冷淡默然,自信盡失,是長期事業最常見的標誌。一個男人不再操心人們怎麼看他。頭髮蓬亂,鬍子拉碴,蔫頭耷腦,走路拖沓,這些是內在潰敗的外在徵兆,常常被營養不良所致,失業被證明是一種萎靡病。”


1933年,對賦閒工程師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4個人當中就有3個人的士氣顯得更低落。另外一些類似的身體虧空是:當他重新工作時,肌肉無力、協調失衡、缺乏毅力。就像是一家停工歇業的工廠,生鏽給它造成了損害。而那些暫時保住了飯碗或者在無所事事與輪班工作之間來回擺動的人,也同樣被不安全感的幽靈所糾纏。


“我們認識到,誠實、正直和勤奮,再也不能讓你登上頂峰。”20世紀30年代中期,一位大學生如此說道。諸如此類的擔憂,已經席捲了年輕人,他們對未來感到迷茫甚至絕望。


更多的人,不願意再思考,因為一思考就容易讓自己陷入深淵之中,或許是難得糊塗吧,“活一天,算一天”。1932年,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對一位社會工作者說:“這些日子,思考是危險的,請別打擾我。”


大蕭條所帶來的煩惱和掙扎,讓為數不少的人承受了無法忍受的後果。1930-1932年間,公立醫院中因患精神病而住院的人數,年增長率幾乎是1922-1930年間的三倍。而在股票市場崩盤之後,自殺率也隨之上升。


韋克特寫道:作為大蕭條的最後指標,不得不用公費進行安葬的死亡,1931年的數量是1929年的三倍多,達到了大約1:10的比例。這是一場人間慘劇。


人們渴望一場新的革命。於是,羅斯福新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再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人們為大蕭條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大蕭條:當一個人快要“淹死”的時候,未雨綢繆就顯得不切實際了


3


2020年的世界,會繼續走向哪裡呢?


對於個體來說,努力抓住工作賺錢的機會並且節制消費,似乎比什麼都重要。更重要的是,技不壓身,身上必須有一門可以吃晚飯的技能。


這個時候,任何的焦慮和惶恐都是無濟於事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俯下身去,積極行動。


“等死”是一件最讓人絕望的事情。


本文同時重點參考並推薦了韋克特所著《大蕭條》一書,特此壽命。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