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個人品牌?如何讓它價值百萬

Hello,我是小小宋


最近在看一些關於青年成(zi)長(jiu)的文章,然後就想提筆給大家聊一聊個人品牌的事情,如果感興趣的話請繼續往下看吧

01

什麼是個人品牌?


記得18年在我去第一家廣告公司實習的時候,面試的總監問我的第一句話就是:


“你覺得,什麼是品牌?”


“品牌?”

這個時常在我們嘴邊唸叨的概念,突然要我解釋,還真難一句話解釋清楚。


我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書上有著五花八門的介紹,比如:

1.品牌是指能夠吸引消費者,並且建立品牌忠誠度,進而為客戶創造品牌(與市場)優勢地位的觀念

2.品牌(Brand)是一種識別標誌、一種精神象徵、一種價值理念,是品質優異的核心體現。


但總監言簡意賅的回了一句,讓我記憶深刻至今:


“品牌,其實就是一家公司讓消費者所感知到的,它做過的一切行為的印象總和。”


現在想來,對於個人品牌,更是如此。


你在線上線下,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所發出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視頻,所傳遞出的每一個作品,在日積月累中,讓別人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對你個人的印象總和


再加以統籌包裝,提供業務與服務,交代清楚你是“鎖定哪些具體人群在哪些具體場景上的提供哪些具體解決方案”的人,就可以迭代成為可以收費的個人品牌。


02

為什麼要做個人品牌?

在一堆白天鵝裡,你會輕易分辨出一隻黑天鵝的存在。


有個人品牌,你才能變成那隻顯眼到不能被忽視的黑天鵝。


建立個人品牌後,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品牌溢價,在與公司、他人談判時獲得更多的議價權,才有可能將“一手爛牌打出王炸”。


而對普通人最有觸動的,無非是個人品牌可以變現,這個變現有三個方面:


1.錢;

2.專業權重、公司地位——這是對B端的影響力;

3.社會認可——這是對C端的影響力。


打個比方,


假如我是廣告公司一名設計師,論業務能力上來說,我與其他同級別的設計師相差無異,薪資自然相差無幾。


但如果我在平日努力工作的同時,發揮我的專業特長(與個人魅力),在線上線下廣泛接觸設計愛好者,持之以恆地發佈各種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及教程,吸納了超過100萬的泛設計愛好者關注。


這是獲得了社會認可的C端影響力


由於我的C端影響力夠大,被受邀擔任全國性的XX廣告設計大賽評委,作品被廣泛傳播的同時還被甲方爸爸看上,指名道姓上公司門來要我做新Case的負責人。


這是獲得了專業權重的B端影響力,而因為對公司業務有提升,我的公司地位也會相應有所提升。


最後的目的——錢,自然而然會有各種途徑順帶過來。


小結:做個人品牌,其實就是在做個人影響力;而個人影響力,只是金錢的變相稱呼。


03

如何做個人品牌

這是個被講爛到家的話題,爛到有些公號平日只有200+、300+閱讀量的博主都跳出來和你總結梳理一番。


我也還在學習,“寧當海盜,不當海軍”的這幾年摸爬打滾,也有幾個不成熟的小建議:


1.定位

  • 起個名字,願意聽+記得住+能傳播的那種。


  • 比如我叫小小宋,這個名字是獨創的,所以重名的概率很小;如果我叫小白or小黑,百度能瞬間找出上千萬個不同領域的小白or小黑給你,難以辨識與傳播;如果我叫林特朗斯托羅姆,那能記住我名字的,真的只能是真愛粉了,因為實在是記不住。
  • 賽道定位,盡你可能找到“用戶量最大、頻率最高、商業價值高”的細分領域,同時“你最擅長、最有資源”的地方。
  • 我當時選領域的時候,是從“我”出發,從主持、設計、攝影、廣告這四者裡面選了設計。正確做法應該是,從“市場”出發,市場需要什麼,再在市場需要的裡面,找到自己最大概率能成功的賽道。
  • 人物定位,找到你喜愛的、想成為的人,對標、模仿並超越。
  • 在具備了一定底層知識儲備後,找到一個或一群你要拆解的對象,通過各種方法記錄他的表層信息:他成功的點在哪裡?我能跟著做的點是什麼?我先做什麼比較有優勢。


假如我選擇的賽道是攝影,想成為一名具有個人品牌是時尚攝影師,拆解我想成為的對象得知:


    • 他寫了一本暢銷攝影書
    • 他拍過知名明星
    • 他上過國內知名攝影雜誌
    • 他經常拍時尚雜誌封面
    • 國際一線大牌經常找他合作
    • 他曾獲過國內外大獎
    • 他開班授課學員超過2000人
    • 他的日均報價5萬元
    • 他經常出去外面旅拍
    • 他對膠片攝影痴迷
    • 他出了許多攝影教程,瀏覽量破千萬
    • 他得到了許多攝影賽事評委的邀約
    • 他跨界與許多手機品牌合作


那我就可以在裡面先挑“我最擅長、最有資源”達到的事情先做,像寫書與授課,這些事情往往基礎積累已夠,所以性價比比較高。


2.持續的價值輸出

沒有價值,就無法贏來關注。思考自己獨特的吸引別人的點,結合你的專業知識(沒有專業知識就去學),做出自己的作品。


用@貓叔的話來說就是:向上學,升級自己,積累勢能。向下幫,以教為學,吸引用戶。


3.圍城戰術與冠軍打法

這是兩種打法,前者是日拱一卒,一磚一瓦把圍牆建立起來,適合資質平平之輩,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效果,但圍城建成之日,就擁有自己的商業壁壘了;


後者是“凡事爭第一”的冠軍打法,像我的朋友@Thomas看看世界獲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2019年度旅行者攝影大賽全球總冠軍,這個消息一下子就在圈內炸了起來,同時也迎來了主流媒體的爭相報道,個人的品牌價值也得以提升。


4.建立流量池

將你的作品在多渠道多平臺傳播,在公域流量吸納粉絲;將用戶逐級吸納進你的朋友圈,再在私域流量“潤溼”粉絲,這個潤溼值得是通過情感鏈接、溫度感染,讓關注者與你之前建立聯繫,不再是冷冰冰的路人關係。


5.建立成就錨點

在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後,通過對標前輩,你大約可以模糊地策劃出自己的一套成長路徑。


通過打造成就錨點(里程碑事件)來進行打造影響力,例如做一場5000人收聽的設計講座,賣課程賣了5000份,出本賣10000冊的新書等。


給大家喜歡你的理由,關注你就夠了。


6.持續打造你的影響力產品

每個你念得出名字的陌生人,都有自己的影響力產品。正如《想見你》之於許光漢,《吐槽大會》之於李誕。


04

如何變現?


04

如何變現?


我從不避諱談錢,因為明碼實價標著的,是這個社會對我價值的肯定。


個人品牌變現說到底只是影響力變現,在通過前面的方法打造了社會認可的C端影響力 or 專業權重的B端影響力後,就要琢磨出自己的變現型產品承接流量。


拿我舉例,對個人的C端:

1.開課。線上線下培訓傳遞知識,獲得報酬。


2.出書,出衍生品。


對企業的B端:

1.承接B端的廣告推廣。比如公號主要看粉絲量和閱讀量,一般按平均一個閱讀0.5-1.5元,如果我平均閱讀量有10000,那接一條廣告也會有10000左右的費用。像我微博有幾萬粉絲,也會接推廣。


2.為B端企業站臺宣講。去做線下500強企業or高校巡講,為各大手機做線上推廣;一般線下站臺費用也會有上萬,線上具體報價按實際情況而定。


3.與B端合作電商。比如和(三腳架)等各大器材配件發起團購活動等,以折扣價給到我的用戶,同時也能賺取少量佣金。


小結,博主賣的不是“人設”,而是“嚮往”

。你做到了許多人沒辦法做到的事,出產了高質量的作品,獲得了用戶的關注,而B端需要通過博主作為“紐帶”,鏈接用戶。

05

我趟過的那些坑

小打小鬧了幾年,還是有一些坑被我撞上了。比如:


1.適當追逐風口,但不要狂熱。

這幾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個風口,例如VLOG,例如抖音,而並不是每一個風口都適合自己。盲目去跟隨反而越做越沒有信心,而且反而傷了自己團隊士氣。


沒有方向的船,什麼風都不會是順風。


“有些機會,看起來很不錯,但是仔細一研究你就會發現,其實很多機會是爛機會,對你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但需要你投入大量的資源。”


如果你總是很容易就被人說服了,總是輕易出手,你會浪費很多資源,甚至錯過真正的好機會。


2.以終為始,出發之前講清楚目標(掙錢?掙多少錢?做到多少用戶?)。

如果是當成事業來做,那一開始就要目標再清晰些。


先考慮到市場規模與變現難度的終點。


其次才是回到起點,方向聚焦,用MVP原則小步快速試錯,從而明確標籤,再通過積累、分享、背書、曝光逐步積累


3.消除盲目自信。

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受到太多追捧,但走出圈子就可能隨時被滅,心存敬畏比較好,不能以平臺成就作為自己的里程碑事件


4.不要透支信任。

變現的前提,是用戶對你的信任。而每一次變現,都是信任值的消耗,所以要出產更多的作品儲存信任值,否則信任消耗殆盡,就只能淪為營銷號了。


5.要花錢。

大家做個人品牌老覺得是個零成本的行為。但個人影響力的打造,要麼花時間,要麼花錢,缺一不可。


想快速打造影響力,就不要靠才華,能花錢就要果斷花錢


比如別一想到寫公號就要親自動筆,一想到拍視頻就要從頭學起,而是可以通過錢去吸納優質人才,與自己組隊,優勢互補,從而輸出優質內容。

06

總結

以前我總覺得,不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


年紀越大,越覺得,不曾發光的日子也不值得過。


做“第一”不如做“唯一”。


在一群白天鵝裡,就算做不成黑天鵝,那做只”唯一的醜小鴨“也挺有趣的。


你說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