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今天讲一讲古钱币上的包浆,说到包浆,当下比较火的非包浆和品相莫属了,高分币加上好的包浆,那就是翻倍;包浆币加上好的字口那就是极美品;(文章每个图的都是图上面的微拍堂链接,想看状态的竞拍价的可点击查看)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古钱币,因锈色丰富多彩而备受玩家喜爱;同样钱币锈色的好坏和品相,也往往影响着钱币的价值。熟悉不同的锈色,是辨伪的基本功之一。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古钱币上奇妙的包浆锈色是怎么回事呢?收藏古钱币,首先得理解几个专业术语,一般谈论古钱币秀色,经常听到术语无非就是这几种:

  1. 生坑:生坑是指在各类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钱币,锈蚀明显并保存完好,称为生坑;
  2. 熟坑:熟坑是指出土多年,但依旧保留部分锈迹的古钱币,又称为老生坑;
  3. 传世古:传世古是存放在大气中锈蚀的古钱币,又经常把玩表面又黑又亮;
  4. 黑漆古:黑漆古是存放在干燥环境中的古钱币,没有把玩表面呈黑色;
  5. 水银古:水银古钱币含锡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表面有银白色的锈层。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包浆:钱币在水中或干燥的环境中、锈蚀后呈现的多种颜色。由于古钱币长期存在于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中性土壤、水、大气及石灰物质中所形成的锈各个不同,统称为包浆!

孔雀蓝、蓝绿锈

古钱币,长期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等),并产生碱式碳酸铜呈淡绿色,有时候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并在钱币表面形成一种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锈蚀的厚度,化学成分含量的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所以钱币上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铜钱内部由锡、铅等易腐蚀部分被腐蚀掉,铜钱的比重自然就减小变轻很多,并产生细微的小针眼,使钱币声音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入骨锈”,所以选钱币要听声音;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朱砂锈

古钱币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之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与还原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成深红色,还会生成丹铅(点勘书籍用的朱砂和铅粉)呈大红色,故称朱砂秀。由于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部分绿锈,所以钱币呈红绿锈,由于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由上述可知,古钱币必须先产生绿袖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是红锈盖绿锈是有层次和腐蚀的;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水银古

钱币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钱币的含锡量偏高,当含锡量在15%—32%的时候,就会析出到表面形成所谓的水银光,又称水银沁;当锡含量在10%—30%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成银灰色;而且有些土壤中含有矿物锡石,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钱币表面形成“水银光”;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因为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酸性或者碱性土壤,所以有些钱币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沁”;

水坑

如果青铜质铜钱长期浸埋在较为清洁的水中,那么腐蚀是极其微弱的,黄铜钱略快一些,但是如果长期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是还有硫酸铁的矿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酸亚铜呈红色或呈黑色状,并均匀分布使钱币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黑漆古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比较稳定,在铜钱表面会产生一层极其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硫化亚铜成黑色,及氧化亚锡呈棕黑色,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会变深,俗称为黑漆古;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前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当然,钱币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也会产生氧化;

石灰锈

钱币埋在含有石灰物质的地下时,二者相互腐蚀、附着,就会产生石灰锈、奶油锈;一般石灰锈多见于大量的明代出土钱币,例如崇祯、大顺、泰昌、天启等;从南北方出土的明钱上看均有此类现象。除了和出土地有关外,更多的原因可能与钱体的成分有关,一般钱币出现的包浆锈色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

古钱币辨真伪基本功:锈色的辨别与判断

熟悉钱币的锈色,对辨别钱币真伪有很大帮助,当然现在市场上很多钱币的锈都是后做的,有为了掩盖伪币的“伪币伪锈”。也有为了卖高价钱的“真币伪锈”;很多的朱砂锈、爆蓝爆绿锈、巧克力包浆等都有相应的“洗洗水”,大家要多研究研究锈色的层次、形成理论和锈色的自然程度!(文章参考网络文章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