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四)

四、子錢

古錢幣是指古代金屬的鑄幣以及它們的衍生物,古幣子錢包括先秦時期的各類鑄幣和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流通的錢幣。通俗來講,我們常見的一般多數都為子錢,因為錢樣、雕母錢、母錢等較難見到。

子錢可以分成進呈樣錢、部頒樣錢、行用錢等,由型範或母錢為模板鑄造或生產的錢幣。通常來講,子錢一般指歷朝歷代採用平板範澆鑄法、疊鑄法、母錢翻砂法三種工藝以及機制幣的衝壓法鑄造或生產的行用錢,即常見的用於民間流通的古錢幣,也分大小、種類,有小平錢、折二、折三、折五、折十錢,還有比如常見的清朝的當二十、當五十、當千等;明朝的十一兩、上十;王莽新朝大全五十、大布黃千等虛值錢幣。進呈樣錢是進呈給皇帝或者中央呈閱的;部頒樣錢是樣錢是在初鑄準錢朝廷頒發或各各錢局提供的符合法規標準,供大量鑄造行用錢參照的樣品;行用錢就是民間廣泛流通的錢幣。目前來講,將進呈樣錢區別的來講的不多,多數是說部頒樣錢。部頒樣錢比一般的行用錢字體更為規整、穿口修穿等。行用錢有時候會出現頭爐錢的說法,個人認為本質上其實也不知道是不是頭爐,只是覺得此錢品質較好罷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這也是流通錢幣,就是行用錢。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四)

崇寧通寶折十行用錢

以我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蟻鼻錢、布幣發展到內方外圓的通寶、重寶、元寶,再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華夏文明幾千年的歷史進程。錢幣既是商品交換衍生出來的方法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彰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甚至是軍事力量的反映。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四)

萬曆通寶小平錢

古錢幣雕母、母錢和子錢的介紹(四)

各類小平錢,其中大觀通寶是折十


個人淺見,歡迎高手進行補充。希望引發更多的人學習並傳承古幣知識,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