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了多久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整個小學階段,我都是在老師的嫌棄、鄙夷中渡過。起因是老師向我借了一把直尺,至少有半個多月沒有歸還。那時候我沒有零花錢,一個直尺2角錢,練習本是那種白紙裝訂的,沒有直尺畫橫線,一行字下來後面都飛到天上去了。終於在一個大雪紛飛的週五下午,我鼓起勇氣向老師討要,身為班主任的我的語文老師,直接將直尺扔到我面前的雪地上,很生氣的說:“小氣鬼,趕緊拿走”,竟然還當著我很多同學的面說:“以後都不要把東西借給她”。膽小的我,默默的撿起地上的直尺回家,也不敢告訴媽媽。

小時候每學一篇課文,老師都會在課堂上詢問誰願意領讀,帶著大家一起朗讀。大家都爭先恐後,站的高一點,再高一點,目的是讓老師看到高舉的小手,可以讓自己當領讀。我也不例外。那天老師明明已經點到我了,結果她又說,你坐下吧,你的嘴破了,怕你領讀不好,接著喊了另一個比我學習好的人領讀。大家鬨堂大笑,我的臉紅到了耳根,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臉紅,那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自此以後,上課我從來沒有舉過手,因為我害怕那嘲笑。

那個班主任從一年級一直把我們帶到四年級。經過這兩件事,我在內心裡對她充滿了恐懼。原本活潑開朗的我,變得無比沉默,上課不發言,不懂的問題不問,下課了不和同學們玩。整個小學階段,對我就是一種折磨。學習成績自然好不到哪裡去,媽媽也忙著家裡的瑣事,無暇顧及我。

相反,我隔壁小我一歲的堂妹卻是我整個童年羨慕的對象。她學習成績好,老師喜歡,整個小學階段都是學習委員,是老師得力的小幫手。我還有個哥哥,媽媽精打細算,從來不給我買新衣服,說還小,等上初中在買好看的衣服給我。所以我穿的都是哥哥穿過的男孩子的衣服,剪的短髮,因為媽媽說早上給我梳頭髮浪費時間,以至於我們村有個人說:“奇怪,這個小男孩怎麼長的有點像女孩”。那個時刻,我對漂亮的衣服充滿了渴求,我的快樂,我的自信都寄予了女孩子花花綠綠的衣服,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媽媽說沒有錢,因為我和哥哥要上學。

從那個時候,深深的自卑便埋藏在了我的心底,一刻也不曾與我分離。長大了,我拼命的想甩掉它,但我發現它根深蒂固,任我竭盡全力仍然奈何不了它。


你用了多久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你用了多久來治癒童年的創傷?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步入不惑之年,我依然沒有完全走出當年的陰影,骨子裡的自卑感依然存在。現在我開始自學心理學,希望不就的以後,我可以克服內心,陽光自信的活著。

希望大家吸取我的教訓,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多多留意,不要讓童年成為孩子的夢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