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Get Rich 系列<十三>

Pick a business model with leverage.
選擇一個有槓桿的商業模型。

槓桿我們已經提到過很多次。槓桿是一類可以助力財富指數級增長,把輸入輸出解耦的東西。我們必須要藉助槓桿才能實現財富自由。

僱員就是一種典型且古老的槓桿。假設我需要搬磚,那麼我找十個人來搬肯定比我自己一個人搬要快得多,這就是最簡單的僱員槓桿形式。現代社會也依然延續著對僱員槓桿的重視。我們經常會通過一個經理人有多少下屬,來判斷他職位重要程度;或者通過一個公司有多少員工,來判斷這個公司是否成功。但這種判斷是很危險的,而且反而會讓我們迷失在追求錯誤的槓桿裡。一方面,隨著僱員的增加管理成本也急速增加,生產效率不一定能同比例上升;另一方面,當下有更多更好的槓桿模型讓僱員槓桿逐漸失效。比如Instagram以不到十人的團隊做出上億美金的產品,就幾乎與僱員槓桿沒有什麼關係。

第二種槓桿是資本。它伴隨著銀行誕生而出現。一方面,人們可以抵押一部分資產來獲取更多的資金來擴大生產規模由此實現槓桿,另外一方面,金融市場的出現讓資本成為了一個完全可以擺脫客觀物料自我繁衍的槓桿。穩重的投資人在股市中尋找年化20%的投資機會,風險投資基金則更是等待成百上千倍的回報。

產品和傳播則是新興的槓桿。首先要解釋一下這裡替代的這一代的「產品」。不同於工業時代的典型產品汽車、農耕時代的美酒,這一代的產品,大多都是軟件,他們邊際成本極低(甚至為0),這一特點對槓桿的放大作用極大。前面提到的Instagram,以及我們熟知的Amazon, Microsoft, Apple——蘋果後期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靠零邊際成本的iTunes & AppStore——等等,都是這類產品。傳播則一方面是產品能飛速發展的必備要素——這幾年增長部門(典型的傳播落地的手段)的出現和極度重視就是為了加強傳播槓桿;另一方面,傳播能力本身也成為一個超有力槓桿,大V帶貨、抖音網紅都是靠著自己的傳播能力建立了自己的財富槓桿。

產品的槓桿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網絡效應,這也是這一代產品獨有的能力。微信打敗米聊等競爭對手靠的不是語音、朋友圈等功能,而是在於當時它最接近地複製了用戶完整的社交網絡,對於使用即時通信軟件的用戶肯定是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好友更多的平臺。在社交網絡裡,每增加一個用戶對網絡效應的增益不是簡單的+1,而至少是n——因為新用戶有可能與當前n個用戶產生聯繫,甚至還可以通過各種群組的交互來提升更多增益。Uber、Youtube、美團等這類非社交軟件也遍佈關係網絡,而用戶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多了某一個節點而選擇了這個產品而不是其競品。

所以,合理的資本,有網絡效應的產品,優良的傳播方式,一個能很好結合三者的商業計劃和初創團隊,就是一個「可能性很高」的事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