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到中年,向左焦慮,向右孤獨


技術人到中年,向左焦慮,向右孤獨

跟前東家在一起的幾個老同事一起吃了頓飯,因為在座的都是技術出身,話題不自覺引到關於“應該做一個有商業想法的CTO還是一個懂技術的CEO”上。

有人感嘆團隊太難帶,並不是人浮於事,而是自己作為CTO,卻還是本著以前只解決技術問題的工作習慣,接到需求帶領兄弟們加班加點趕著項目上線,卻因為老闆的戰略失誤或者經濟下行,並沒有在年終獎的時候讓大家露出笑臉,也實在是難過。

有人感嘆創業太難,好不容易技術壁壘初顯,卻還是要踩準市場需求的節奏,設計梳理商業模式,一步也馬虎不得,以前憑藉一腔荷爾蒙激流勇退,夢想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征服世界,如今拼盡全力也不過只是在行業內有一點水花,分分鐘可以被拍死的沙灘上。

好像大家都一樣,又好像大家都不一樣。2018年是經濟危機加實體經濟寒冬的一年,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被籠罩在焦慮和恐慌的迷霧中。

提出互聯網下半場的王興說:“2019可能會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放假回來上班的第一天,脈脈上的一條推送好像就驗證來這句話。

技術人到中年,向左焦慮,向右孤獨

都說阿里是程序員的黃埔軍校,可是在阿里十年的技術沉澱,熟練掌握一門編程技術,卻還是因為年紀大跟不上加班節奏被淘汰。經濟下行大環境不好,必然殃及池魚,尤其是過了30歲以後還在依靠加班和做基礎工作來證明自己價值的池魚。

尤其人到中年,向左焦慮,向右孤獨。

可是呢,生活還是要繼續往前走啊,人生不過一場康波,經濟危機來了也會走,我們還得是我們,悲觀者贏得贊同,樂觀者卻贏得世界,即便一直痛苦,我們也還是要鼓起勇氣堅持前行。

緩解焦慮的手段,不是盲目學習,而是認知升級。

30歲以上的職場人,面臨的問題往往更復雜更綜合,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認知盲區,看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想法都是扭曲的,這個時候的努力就是可笑的。所以這個階段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故事別人的經驗,不要盲目質疑,當然也不要盲目學習,孰知知識付費不是中年人的權健,而是保持開放的心態,冷靜的、坦然的記住,然後逐步完善和升級自己的認知結構。

對抗孤獨的方法,不是無效社交,而是同儕交流。

同儕是指跟自己能力、地位、志趣相近的同輩。技術人的人脈關係非常單純,技術同儕交流,往往相視一笑,千言萬語大家都懂,溝通成本低更容易深度有效交流,真實落地解決問題,工作上也能相互借力,在行業裡用個人品牌為公司產品背書,達成資源鏈接或者促成企業合作。真正是,用別人的故事和經驗,走自己的路。

回到飯桌上的那個問題,無論是想做一個有商業想法的CTO,還是一個懂技術的CEO,這其實更取決於你是什麼性格的人,CTO有明確的職責邊界,CEO要做好外向的承受痛苦的準備,但是歸根到底,懂技術是第一步,用技術打造商業壁壘,用技術促進業務發展,用技術為商業賦能,才是本質和核心要追求的東西。

事實上,作為一個十年技術人,從技術管理者跨越到CTO,需要跨越的還包括:

1、技術決策力,也就是對技術的敏感度和對重大技術變革的推進能力;

2、商業理解力

,對業務、行業的綜合理解能力,對商業模式的認知和理解;

3、團隊管理能力,建團隊,帶團隊,用自己的領導哲學,打造高效技術團隊;

4、向上管理能力和橫向管理能力,搞定你的CEO和不懂技術的CMO\\CFO\\COO等;

5、以及你的個人魅力,公開演講的語言魅力和認知升級的思維魅力。

這些,基於我十幾年工作經驗的實踐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