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十家滿族鄉是一個頗為奇特的地名。塞外地區的此類地名大多與墾荒移民相關,如“八家”、“七家”之類的,無非是當時幾家人聚集在一起,抱團取暖,共同對抗塞北的寒冷和孤寂。然而,“十家滿族鄉”的地名卻和一個金枝玉葉的大清公主息息相關。


這是一座鮮花盛開的鄉村,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屬七老圖山支脈丘陵區,地勢西高東低。是喀喇沁旗9個鄉鎮2個街道中的一個鄉,也是赤峰市兩個民族鄉之一。就是這樣一個民族鄉,有著怎樣曲折神奇的故事呢?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十家滿族鄉


十家滿族村最早建於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是隨一位公主陪嫁而來的十戶滿族人家,公主去世後,其靈柩臨時安葬於湯土溝,後移葬白勒圖(又稱北勒圖,即今十家村),陪嫁的滿族屬民也正式定居此處,世代守護公主陵寢。


說起這位公主,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她便是康熙的第五女,母親是康熙皇帝的貴人兆佳氏的和碩端靜公主。據《清聖祖皇帝實錄》記載:康熙三十一年十月丁丑日:和碩端靜公主下嫁喀喇沁杜陵郡王扎什之子噶爾藏,筵宴如例。這一年,和碩端靜公主18歲,噶爾藏17歲。公主出嫁時場面宏大,在離京之前,駙馬先在午門外進初定禮(馬8匹、駝1峰、宴席90桌、羊99只、酒45樽)。康熙皇帝身穿龍袍袞服,在皇宮受禮。額駙噶爾藏行三跪九叩之禮,進酒、進饌。離京之日,迎親隊伍綿延數十里,浩浩蕩蕩,向喀喇沁進發。公主的陪嫁除了妝奩服飾、金銀珠寶、綢緞用品和駝馬帳房,還有十姓滿族陪嫁戶。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和碩端靜公主陵園前石碑及石碑坊


康熙三十七年八月,皇帝奉皇太后躬詣盛京謁陵告祭,途徑密雲抵達現隆化境內時,駕駐於錦山鎮的公主府內,與眾人一起歡宴,還賜下了白金綵緞。這種榮耀,在當時無疑是皇恩浩蕩,榮耀至極。


但不幸的是,康熙四十九年,37歲的和碩端靜公主突然撒手人寰了,對此雖然眾說紛紜,有說政治陰謀,有說夫妻關係不和,但是也依然無法改變公主已經逝世的結局。公主靈柩正式安葬後,公主陵建制規格較高,陵墓建築宏偉壯觀,按中軸線對稱佈局。康熙御筆親書“克昌厥後”,刻於漢白玉牌匾之上,並立《康熙敕建和碩端靜公主碑文》。“克”在漢語中是“能”的意思,“厥”是“其”的意思,大意是公主的德行“能使後代昌盛起來”。牌坊兩側立有兩根巨大的花崗石華表。中建一碑亭,內置御賜碑一通,螭首龜趺俱全。碑文由蒙、滿、漢三種文字自左向右陰刻而成。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康熙御筆親書“克昌厥後”


按照滿族習俗,隨公主下嫁而來的包括太監、管家、乳母、壯丁在內的十戶陪從人員被派往前去為公主守陵。這些守陵人的住宅就建在公主陵的不遠處,他們時代忠於職守,把公主陵看作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他們的生活來源由原王府供給,後來也在陵地務農,休養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為公主守陵的這幾戶,族屬繁衍,滿族便逐年增多,逐漸形成了現在十家滿族鄉的十家村。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和碩端靜公主墓誌


這十戶人家初到喀喇沁時一方面是公主府的奴才,公主活著時要受公主的驅使,公主死後,又不得不被迫留在這裡,陪伴死去的公主。職責從“陪嫁”改為“守陵”。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的身份是皇室公主的親信,是清廷的官吏,因而對當時蒙漢人民來說,則又是上司。據介紹,清朝皇帝為了籠絡人心,使這些人能更好地盡職盡責,“恩賜”了“金牌”、“御影"(皇帝的像),這樣,王孫公子到此也要跪拜。由於公主墳墓在這裡,王公由此地路過時,也要很遠就下馬步行。這些雖然是對皇帝的尊敬,但看守陵墓的十戶人家也會覺得臉上有光。


在待遇上,這裡的十戶人家每年都要由清廷發放給定數量的俸銀。僅公主乳母白家每年就領俸銀兩千兩,小孩一下生就給七兩二錢銀子,每月付給。附近的土地也由這十家滿人收租。在祭墳時,滿人走正門,蒙人走偏門,頭道營子的蒙人要為滿人當差;遇有官司,滿人可以持“龍牌”直接進京,廳堂之上總能佔上風。由此看來,十家滿民在當時一段時間內待遇是較高的。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十家滿族鄉


1949年以前,十家守陵人後裔一直恪守守陵人的職責,保護著公主陵的一磚一瓦。在當時十家滿族村民心中,公主是有靈的,村民在遇到某些非自己能力所把握的時候,都會向公主許願,祈求公主的幫助。而在1949年之後,公主陵被盜掘,碑亭、庭院和陵墓又在“文革”的硝煙中變成了殘垣斷壁。1997年和2000年又相繼遭到了幾次較為嚴重的盜掘和毀壞,原貌蕩然無存。1997年,文物走私分子以300萬人民幣欲將牌坊漢白玉匾拿出去賣掉的時候,被公安人員歷經一百多個日夜追回,現存於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滿族特色門樓


十家滿族在與其他民族融合碰撞中向前發展,尤其是漢人大量遷入後,十家滿族的語言、習俗和節慶也趨向漢化。雖然一些滿族習俗逐漸消失,但是還是有大部分的滿族文化遺留下來。


全鄉滿族人口主要集中於十家村,十家村總人口1473人,滿族人口占85%,2019年入選國家民委公佈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是“赤峰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滿族八旗旗幟


十家滿族鄉因十家村而得名,大部分滿族群眾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和碩端靜公主”下嫁喀喇沁右旗扎薩克郡王“噶爾藏”時的侍僕後裔。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和碩端靜公主去世後在十家修建了公主陵,隨嫁而來的十戶侍僕從此世代定居守陵,故取名為“十家”。因為他們從北京皇宮而來,故風俗習慣帶有鮮明的滿族特色和宮廷特色。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滿族農家院


十家村的滿族飲食文化起源於康熙皇帝的第五女兒和碩端靜公主下嫁喀喇沁旗,此後滿族宮廷佳餚與東北特色美食相互融合,逐漸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滿族風情飲食。現在居住在這裡的百姓開設了以“滿族八大碗”為主菜的滿族農家院和民俗客棧;研發了滿族粘豆包和年糕特製秘方,用該方法蒸制的粘豆包和年糕美味可口,受到了北京、遼寧、海南等顧客的青睞。村裡還改造滿族特色門樓、滿族特色寨門;改造原十家小學為滿族民俗體驗館(研學基地)。近年通過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的支持,“十家村滿族特色村寨旅遊產業扶貧項目”得以深入實施,十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居環境得以持續改善,村民安居樂業,鄉村旅遊蓬勃發展。


赤峰這裡有個三百多年曆史的滿族村寨

滿族民俗展示館


現在保存在十家村的公主陵只剩下一座石牌坊和搖搖欲墜的石碑,彷彿在展示著300多年來的滄桑鉅變,在講述著一位尊貴的大清公主和一方水土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