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苦樂:讀書是一種信仰


讀書苦樂:讀書是一種信仰


一,

讀書苦樂。


專家學者如是,學生考試升學,更是如此。


從八股文開始,就得苦讀。

如今自然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君不見,某名校高三畢業女生,作業試題本等身。那都是苦讀的明證。

二,


從小讀書,憑的是一股子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莽勁。

遇到難題,非解決問題不可。老師佈置的作為,非完成決不睡覺。

中學以後,接觸文學刊物,性情所致,相近迷戀。

進而發奮努力,以此為理想,如追逐繁星的孩子,幾十年如一日奔跑在讀書寫作的道路上。

對於應試升學,經歷幾番掙扎,也算學有所成。

只是,對於讀書寫作,痴心不改,迷戀依舊。仍在努力的路上。

讀書苦樂:讀書是一種信仰


三,


讀書如串門,這個比方打的好。

第一,性相近的鄰居家串門。可以談到一起去。

第二是可近可遠,本省的,外省的,中國的,外國的。第三是可古可今。傳統文化可以,當代文學更可以。

第四來去自由,不要預約,不用告別。

第五可聽真言,也可聽虛話。聽多了,自可對比鑑別,識得不同人的內心和麵目。

第六也可學點人情世故,應對技巧。更重要的是知識。


談話投機,可以徹夜長談,可以廢寢忘食,可以樂而忘憂,可以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可以相見恨晚……


如果是話不投機半句多,那就可以不辭而別,另尋新歡,另尋談資。還不會得罪人,還不用有心裡負擔,不會有負罪感。


遇到模稜兩可的意見,可以求證他人,找個證人對質一下。印證他們,誰說的更有道理。

四,


書的種類很多,除了考試升學的教科書,還真的沒有什麼書籍,是有人逼著我們讀的。


如同開放市場的琳琅滿目的商品,高低檔次,真假粗劣,都得自己根據需要,根據自己的判別,去選購。


書籍質量也有高低之分,也有真假之辨,也有精良粗劣。


有的書,言簡意賅。有的書,瑣瑣碎碎,無微不至。有的書,立論高遠,旁徵博引。有的書,空洞無物,故作豪論。有的書,以理見長。有的書,以情動人。

讀書苦樂:讀書是一種信仰


五,


書,可以一本一本讀,也可以幾本同時讀。


夏丏尊說,買書不可以不多,用書不可以不博。還說,並不是每本書都要讀完,有的書讀個目錄,瞭解大概即可。還說,書籍就是工具,要為我所用。


古人云,書猶藥也,善服者有益於身體,不善服者傷身也。


古人還把書籍當做美容化妝品和蘭芝香茶,說“三日不讀書,變覺得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書籍種類繁多,傳統分類有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當代有小說散文詩歌戲曲戲劇等等。


心的旅行,書的旅行。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知古知今,還可以知道未來。

六,


讀書的理由在哪裡?大概有幾個方面,


第一應該是周國平說的,從閱讀中發現自己,自己的思想,情感,興趣愛好,自己想說的話。


第二對現實不滿意,遇到了問題,希望從閱讀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生活遇到問題,閱讀曾國藩,從古籍中尋找答案。

卻找了一條不是進取而是退縮的路子。退到了懸崖邊上。只能另起爐灶,拆遷重來。

最後,還是在一本當代的書裡,找到了答案。從此,解決了心頭的難題,真正走向順當的道路。


第三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閱讀寫作,追求真理,著書立說。如楊絳如錢鍾書,一生埋在書堆裡。享受讀書之樂。


第四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語,也是讀書的理由,而且是大部分人讀書的理由。只是不是我輩的讀書理由。

讀書苦樂:讀書是一種信仰


七,


讀書如交友,需要緣分的。

讀書,也需要努力。

真正理性閱讀,從閱讀《紅樓夢》開始,推而廣之,到閱讀其他書籍的閱讀。


真正享受閱讀和寫作的樂趣。


讀書之樂,是個精神愉悅,是個心裡之樂,是個精神的旅行。


享受 ,有個精神享受,還有物質享受。

單純的追求享受,是背離閱讀的初衷與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