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表現,本想留下好印象,結果卻適得其反

作者:田俊國,原用友集團副總裁,用友大學校長。著有《上接戰略,下接績效,培訓就該這麼搞》《玩轉行動學習》《賦能領導力》等。視頻課程《致勝未來的領導力》主講。

人和人初次接觸的時候,彼此都難免地處在裝逼和評判狀態。彼此都要刻意表現,給對方一個好印象,有意思的是,裝逼行為必然招致對方品頭論足地評判,評判的眼光又必然招致對方用更多的能量用於裝逼……於是進入一個相互裝逼和評判的劣性循環態。

黑馬訓練營有一個口號,叫做“不端不裝有點二”。領導的裝,必然導致下屬的裝,下屬的裝,又導致領導的裝,一旦進入裝逼競賽模式,雙方的能量消耗都很大。


刻意表現,本想留下好印象,結果卻適得其反

基努李維斯,帥到像一個神

多一份裝逼,就少一份彼此的連接!

印度智者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判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不帶評判地觀察能讓人更多地跟事物產生連接,能量全部用於彼此的連接,用於維護自我邊界的能量就沒了,進入忘記自我、忘記時間的心流狀態。

催眠大師米爾頓·埃裡克森幫助來訪者進入催眠狀態的秘訣是:“全神關注來訪者。他說:我開始密切追蹤來訪者的每一個可能重要的動作、象徵性符號或行為表現的時候,我的視覺就變成了隧道式,眼裡只有來訪者和椅子,當發現了來訪者的關鍵問題而我又不想錯過任何線索時,我就進入催眠狀態。”

忘我地、全身心地關注來訪者的時候,催眠師自己先進入到催眠狀態。因此,教練越放下自我,越全神貫注於被教練,越容易感受到對方的能量狀態,越放不下自我,越想給建議,感受力就越差。


刻意表現,本想留下好印象,結果卻適得其反

基努李維斯街頭照,不是拍電影呃

有人問我:“最理想的場域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簡單點說,就是要看多少人能在課堂上進入心流狀態,即在課堂上忘記了自我,忘記了時間,意識處於一種不設防的流動狀態。所有人都特別享受那種狀態,所有人都進入一種特殊的催眠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潛意識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和淋漓盡致的發揮。而這種狀態是相互感染的,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後能帶動另一個人進入心流狀態,老師率先進入心流狀態後會帶動學員進入心流狀態。

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所說的心流狀態,可以理解為潛意識發揮的極致狀態。在心流狀態下,人們忘記了自己、忘記了時間,全情投入,實際上是一個意識不工作、潛意識盡情發揮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們用於有意識控制的意識消耗能量最低,能量運用效率最高,體驗最好。緊張狀態和心流狀態可以看作能量狀態的兩極,課堂上要達到心流狀態很難,但至少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在課堂上,講師用意識和潛意識同時授課,學員自然會用意識和潛意識同時學習。意識常常是收斂的,多考慮合規性;潛意識常常是發散的,常探索可能性。好的課堂體驗一定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完美配合。潛意識的能量比意識的能量大,但

潛意識只有在充分放鬆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工作,學員體驗到的超好的課堂,一定是講師和學員的潛意識都得到了極大的激發。


刻意表現,本想留下好印象,結果卻適得其反

我經常在課堂上進入心流狀態,無論學員提出什麼問題,我只要開個頭,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就會脫口而出,有時連自己都驚訝於這堂課怎麼產生了這麼多有價值的頓悟。當課堂的能量充分流動起來後,你會發現大家暢所欲言,又能尊重差異。當然,學員也有觀點的碰撞,但不同意見的學員都會照顧對方的感受,自覺來維護這種良好的氛圍。師生互相都忘了自己,自我邊界臨時瓦解,全班所有的能量聚焦所討論的問題上,一個靈感激發另一個靈感,一個靈魂觸動另一個靈魂。

把脈是中醫的基本功,也是中醫世家讓子弟從小就要練就的童子功。一位老中醫分享他小時候學把脈的經歷:五六歲的時候,爺爺就整天在院子裡放一大盆水,讓他的小手若即若離地放在水面上感受水的流動。小孩子心很躁,手放在水面上,眼睛卻東張西望,心裡惦念著別的,根本做不到專心致志地覺察水的流動。連續好幾個月,他每天都要做這個必修課,重複著同樣的枯燥,並沒有感受到水的流動。有一次,無聊地把手放在水面很久後竟然睏倦地打了個盹。就在打盹的那一剎那,他竟然感受到盆中水的流動,大概是因為在睏倦之極的狀態下,顧不上東張西望和惦念別的了,反倒全神投入地感受到水流了。當他把自己感受到水流的狀況報告給爺爺的時候,爺爺竟然激動地老淚縱橫。

我的中醫朋友說,他把脈的時候眼睛是半閉著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病人的感受才能在脈搏細微的線索中分辨出病人的臟器狀態。同樣的道理,教練最基礎的功夫就是放下評判和干涉的慾望,全身心地感受被教練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