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早先在美國參眾兩院通過的“臺北法案”,日前已由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就在法案簽署的前夕,隸屬美國第七艦隊的“麥克坎貝爾號”導彈驅逐艦在3月25日穿越臺灣海峽,這已是今年以來美艦第三次穿越臺海區域。而前一天,臺軍方也舉行了“聯合防空作戰訓練”,讓人不得不產生是在配合美方行動的聯想。儘管有分析認為,美方此時簽署“臺北法案”,有分散國內疫情注意力的考量,但筆者認為,美國的這一舉動,更是近年來其國內的政治勢力持續弱化和虛化“一中政策”的常態化延續。

自中美建交後,美國的對華政策主要以經濟上接觸、政治和軍事上遏制的雙軌政策為主。隨著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影響力的持續增加,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也隨之出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國內開始不斷出現有關修正對華政策的聲音,更多人開始從大國博弈的現實主義邏輯和競爭性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在多次的討論後,美國內部逐漸形成了對華戰略必須做出重大調整的基本共識,認為美國在對華戰略上應採取制衡、防範、規制、接觸、融入、合作共存的新模式,尤其是需加強對中國崛起的制衡與遏制。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的對華戰略和政策出現明顯變化,對抗性和矛盾性增強,摩擦、起伏和衝突越來越成為中美關係的常態,其“一中政策”也開始出現變化。臺灣一直被美國視為其亞太戰略尤其是對華戰略中的重要“棋子”。當中美關係發展態勢良好時,美國傾向於維持兩岸之間的穩定;而當中美關係發展態勢出現波折時,美國有可能會利用臺灣作為制衡中國的一個籌碼或工具。作為亞太政經格局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不論是奧巴馬政府時期的“重返亞太”和“亞太再平衡”戰略,還是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印太戰略”,其首要的目標都是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實現美國利益的最大化。從美國國家利益考慮,其在兩岸政策中的長期目標是維持兩岸之間“不統不獨不武”的分離狀態,並以此實現最大程度上牽制中國的效果。

近年來美國國內政治生態的變化也在其兩岸政策上有明顯體現。在特朗普政府內部,對華“鷹派”和“親臺”、“友臺”人士全面上位。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親臺派勢力也出現明顯回潮。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臺執政後,兩岸關係陷入低谷。臺執政當局為謀求對抗大陸,通過各種聯繫、遊說和利益輸送,強化與美政府和國會中的親臺派,以及一些保守派智庫和研究機構的關係,對美國政界、軍界、輿論界和學術界施加影響力,合力推動美臺之間提升“實質性關係”。自2016年底特朗普政府當選以來,美國政府和國會已有一系列涉臺的挑釁和“踩紅線”言行,包括“特蔡通話”、通過《與臺灣交往法》、《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在《國防授權法》中增加支持臺灣的條款,進行多次軍購,美政府高級官員多次在不同場合對加大對臺灣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做出一些表態,以及這次的“臺北法案”。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美方的這一系列言行,不僅是以國內法干涉他國事務,從國際法的法理上屬於非法的長臂管轄,更是對其過去長期聲稱的“一中政策”的不斷弱化和虛化,是製造中美關係緊張和兩岸對立的危險行為。美政府和國會在言論和行動上不斷挑戰兩岸關係的“紅線”和“禁區”,在這次的“臺北法案”中,甚至直接出現“臺灣是一個由2300萬人組成的自由、民主和繁榮的國家(nation)”的表述。

美國內部也出現政府行政部門與國會親臺勢力相互配合的態勢。其意圖都在於通過不斷消除美臺關係中的一些限制和障礙,推動美臺在政治、軍事上逐漸發展成為“有實而無名”的“正常關係”。而這會不斷升高兩岸之間的對抗性,使臺當局更加強化其“親美”、“反中”、“抗中”的立場和行動,更樂於充當美國“印太戰略”的“棋子”。也使其獲得錯誤信號,進一步惡化兩岸關係。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臺當局在疫情期間對大陸同胞和美國的差異化做法,以及在鄂臺胞包機返臺中的種種波折,使兩岸在網絡和民間中早已存在的一些負面和對立情緒進一步升高。臺當局也試圖在此期間“挾洋自重”,渾水摸魚,各種動作頻頻。因此,此時簽署的“臺北法案”,料將繼續弱化和虛化美國過去聲稱的“一中政策”。而這些將使兩岸關係愈趨複雜嚴峻,對未來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責任編輯:王鑫)

特朗普簽署“臺北法案”!美國“玩火”小心引火燒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