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雖然從事的行業屢次更換,但黃水盛總忘不了用手頭的相機拍下讓他有“感覺”的事物,這既有風景,也有人情,一摞摞的反轉片記錄了他行遍大陸的點點滴滴。

  初見黃水盛,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這該是個搞藝術的,因為腦後紮起的馬尾實在是太惹眼了。後來問起時,對“攝影師是不是都很喜歡留長髮”的問題,這位來自臺灣的攝影師笑笑說,“這是老了,愛作怪!”其實,他最初的本意是加深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我們這個年齡層,這樣的形象比較直觀,通常跟人見一次面後,等到下次碰到時,對方就能很快地認出我來,這也許就是男人留馬尾的好處吧。”

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以這樣的造型,黃水盛在大陸闖蕩多年,從開咖啡廳到做服裝生意,從開網絡公司到做休閒漁業旅遊,期間起起伏伏,有得意有失意,更有他自己形容的“騎虎難下”。此間,雖然從事的行業屢次更換,但他總忘不了用手頭的相機拍下讓他有“感覺”的事物,這既有風景,也有人情,一摞摞的反轉片記錄了他行遍大陸的點點滴滴。

  鍾愛攝影的黃水盛,拿起相機擺弄完全是“自學成才”,因為拍得多了,也就越拍越好了。他覺得拍照雖然是門技術活,但重要的是對鏡頭的感覺,鏡頭所指,你都要有將它們定格和記錄的慾望,這樣,照片也就有了感情。

  來大陸之前,黃水盛在高雄開了一家名為“記錄者”的廣告公司,主要負責商業攝影設計,人像、時裝、建築、產品、廣告攝影等不一而足。之所以叫“記錄者”,黃水盛有他自己的解釋,“攝影攝像就是用鏡頭把現在的影像留下來,也就是記錄現在、記錄歷史、記錄時代。”1999年因緣巧合來到大陸後,從長沙、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張家界到廈門,他一直保持著“記錄者”的職責,記錄下與臺灣完全是不同風格的人、事、物。

麗江 行車時按快門:高原、雪山、美景

  對多數人來說,雲南麗江是個天堂,黃水盛也是這多數人中的一個。

  他是2003年10月去的麗江,跟一些老教授、老醫師一道,當時他用的還是膠片相機,拍的則是反轉片。麗江的風景對此前看慣阿里山森林、雲海及日出的黃水盛來說,是另一番世界了。

 

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由於位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交界地區,麗江境內多山,主要有玉龍雪山和老君山兩大山脈,而玉龍雪山就是黃水盛的最愛了。旅途期間,他拍下的很多風景都以其為主體。更讓他欣慰的是,當時天公作美,風景美不勝收。

  “拍風光片,要靠點運氣的成分,可遇不可求。”黃水盛說,“你有一些基本的攝影常識,大致瞭解構圖後,就要靠運氣了。比如自然氣候條件,像光線、陰晴雨天等等。”

  黃水盛展示了一張得意之作,談起當時拍攝的情景,他還記憶猶新,“這是汽車在行進時拍的。麗江有些路不好,都是石子路,汽車走過時上下跳動很厲害,有時候一顛簸,屁股離座墊就有半尺高,腦袋都快撞到車頂了。這時,拍照就要靠經驗了。車子跳動時,人往上彈,掌握好時間差,在空中停頓時按快門,圖像才不會糊掉。”黃水盛講起經驗之談時,神采奕奕,可見他對攝影的鐘愛程度。

  麗江之後,黃水盛一行還去了昆明,拍了石林,拍了東巴文化,但總沒有玉龍雪山對他的吸引力大。

婺源 沿途溜達拍攝:白牆、黛瓦、雕藝

  提及婺源,“驢友”馬上想到的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遺憾的是,黃水盛當時去的時候不是春季,錯過了這“滿眼金黃”。但是,婺源之行,黃水盛有滿滿的收穫,這是他第一次一個人揹著揹包上路去記錄這個“中國最美麗的鄉村”。

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2003年底,黃水盛想外出散散心,他從網站上下載了關於婺源的資料,帶上相機,從長沙坐上往江西上饒的火車,再從上饒坐汽車往婺源,旅途奔波,有些困頓。但一到婺源,他就來了精神,包了一輛當地通行的摩托車,然後,就著從網上下載來的線路圖,叫司機一一溜達過去。

  在婺源,黃水盛關注的是白牆黛瓦的徽氏建築,磚雕、石雕、木雕等等這回更多地成了他反轉片裡的影像。

  “婺源本來有很多歷史古蹟,但‘文革’期間被破壞了不少。到當地,看到那些殘留的遺蹟,感覺很痛心。幸運的是,當時有部分人用黃泥土封住一些磚雕、石雕,使得那些雕刻看起來就像已被破壞,因而逃過了一劫。像你看到的這一張照片,上面有黃黃的斑點,就是當時用泥土蓋住,現在未能洗淨的痕跡。”黃水盛如是說。

  婺源給黃水盛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旅途間跟一對素不相識的揹包族年輕男女AA制吃飯,跟送貨的車子到沒有公交車到達的村落,山路上被風捲起的泥土把人“染”成了黃色……

鳳凰 對著相機比劃:自然、質樸、微笑

  沈從文在《邊城》裡描述的淳樸自然的湘西世界,讓小說中的邊城原型鳳凰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聖地——一個讓自己迴歸自然、找尋心中寧靜的聖地。從天堂麗江回來後,2003年10月中,黃水盛和兩位來自臺灣的朋友就啟程往聖地鳳凰出發了。

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相較於麗江,黃水盛在鳳凰著迷的是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們最自然的生活狀態成了黃水盛鏡頭捕捉的焦點。

  “鳳凰原住民的淳樸讓我很有感觸,他們過的是一種很傳統的生活,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遇到我們都是微笑,很自然的笑。”黃水盛說。他還向記者介紹當時拍攝鳳凰苗家寨一個老人的經過。

  當時,黃水盛跟朋友走在鳳凰古城,靜謐的感覺讓他們忘了城市的喧囂,“連呼吸都是滿足”。他們在苗家寨拍苗家的風情時,遇到了一位頭戴氈帽在趕路的苗族老人。

  見到此,黃水盛馬上來了“感覺”,上前想跟老人溝通,請他擺個姿勢好拍照。“沒想到,老人聽不懂普通話,我就對著手中的照相機指指劃劃,好不容易讓他聽懂了我的意圖,老人就席地坐在田埂旁的石頭上,抽著自卷的煙,閒適非常。所以,就有了你看到的這一系列特寫照片”。黃水盛說,“當時,給老人拍完照後,我塞給他一張10塊錢的鈔票,老人很開心,並躬著腰向我們道謝,那真心的笑容我現在都還記得。”

廈門 捕捉新的感覺:古厝、街市、歌仔戲

  來到廈門,黃水盛感覺這裡跟高雄實在是太像了,從風土人情到建築物,感覺像沒離開過一樣,所以他最終選擇留下來了。

從鳳凰到麗江,從婺源到廈門,“臺灣腳”逛大陸,行行攝攝

  黃水盛的祖籍是金門,廈門、尤其是同安和翔安的閩南風格的建築物跟金門幾乎是完全一致,到這裡拍照片,讓他很有感覺,而且這又是他樂意而為之的,“閩南風格的建築,現在大家拍得比較少,我把它們拍下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原來閩南古厝是多麼的美。”

  從輪渡拍鼓浪嶼,從鼓浪嶼拍輪渡,黃水盛總有不同的發現,而輪渡開元路旁的歌仔戲表演總讓他時不時發出“臺灣的歌仔戲已經流於形式,廈門這邊的表演不管是服裝、唱詞還是表情都很豐富到位”的感慨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