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英國在1756年到1763年七年戰爭擊敗宿敵法國後,成為世界頭號霸主,成為繼西班牙以來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1939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創了英國,美國繼英國之後成為第三個“日不落帝國”。控制海域的全球性帝國,在其最鼎盛的1900年前後,領土面積達到3467萬平方公里,而在一戰勝利後的1921年,達到其有史以來最大的面積,3550萬平方公里。

1、朴茨茅斯(40.25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樸次茅斯(Portsmouth),別名龐培(Pompey),位於英國英格蘭東南部漢普郡,南臨索倫特海峽,擁有城市地位,英格蘭的單一管理區之一,人口188,500,面積40.2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683每平方公里,只比英國的首都倫敦略低一點。樸次茅斯海軍基地(HMNB Portsmouth)為皇家海軍三個現役海軍基地之一,是英國皇家海軍總部所在地。樸次茅夫海軍基地建於樸次茅斯港的東岸,威特島以北,皇家海軍近 60% 的水面艦艇長期停泊於此基地。基地內設有英國海軍總指揮部,艦隻維修設備與及供乘務員使用的設施如宿舍及醫療,全部均由英國國防部提供。樸次茅斯海軍基地為皇家海軍最古老的海軍基地,近幾個世紀中於大英帝國擴張時期與保衛英倫三島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基地內亦有旅遊景點勝利號(HMS Victory)與及戰士號(HMS Warrior)。

2、直布羅陀(5.8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直布羅陀(Gibraltar),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城市和港口。在直布羅陀海峽東端的北岸,扼大西洋和地中海交通咽喉,南對西班牙的北非屬地休達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雖然直布羅陀的面積只有5.8平方公里,總人口不足3萬,但它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的海上要衝,在戰略上具有重要價值。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寬12公里至43公里,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1704年起被英國佔領為殖民地。1830年,直布羅陀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海軍基地。此後,直布羅陀的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統管。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戰略地位加強。是重要的要塞和海空軍基地,有現代化裝卸設備、船舶修理廠和大船塢,並有鐘錶製造、釀酒等業。自最南端的歐羅巴角燈臺,天氣晴好時能望見對岸的非洲大陸。1909年,英國在直布羅陀與西本土之間的中立地帶修築軍事基地和機場並設柵欄,形成現今的邊界。英軍主導直布羅陀的經濟,海軍船塢製造大量經濟活動。1991年3月18日,英國撤走其駐紮在直布羅陀的最後一個營的陸軍,正式將直布羅陀的防務移交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

3、馬耳他島(246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馬耳他島面積246平方公里。人口29.7萬。主要城市瓦萊塔。山地盤亙,主要為珊瑚石灰岩高地,北部高峻,多巉崖、山洞和谷地。南部高地,從海拔244-200米,漸降到130米以下。馬耳他島西海岸峻峭平直,東海岸多深水海灣。謝貝拉斯山兩側有格蘭德港和馬爾薩姆謝特港。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約500毫米。產馬鈴薯、葡萄、洋蔥、番茄等。特殊動物有豪豬、白齒鼩鼱、地中海鼬鼠和多種蝙蝠。馬耳他位於地中海中央,氣候當然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海洋性氣候。淡水全靠老天爺的恩賜,用蓄水池儲蓄起來。礦泉水和蒸餾水靠外國進口。糧食蔬菜都不能自給自足,即使有,最多也只能像實驗地那樣種植一點點,大部分靠進口。它距離意大利的西西里島90公里,距非洲大陸300公里,是連接兩個大陸的海上橋樑。由於地扼歐、亞、非三洲的海路交通要塞,馬耳他又有“地中海的心臟”之稱。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為把馬耳他當作通向東方的中途島,在那裡建立了海、陸、空軍基地。經過一個半世紀前仆後繼的鬥爭,馬耳他於1964年贏得了獨立。

4、塞浦路斯島(9251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塞浦路斯島,位於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嶼,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因為島上盛產絲柏樹(Cypress),故得名(由於塞島曾是有名的產銅中心,所以單詞copper“銅”來自該島名,本義為“塞浦路斯的金屬”)。塞浦路斯島是島國塞浦路斯共和國的所在地,它還是愛神維納斯的故鄉。1878年奧斯曼帝國將塞浦路斯島租讓給英國,1925年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塞浦路斯島東西長241公里,南北寬97公里,面積9251平方公里,為地中海第三大島。塞浦路斯島與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埃及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就是連結中東、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現代人把它比喻為“東地中海不沉的航空母艦”。塞浦路斯島旅遊景點遊覽價值高,具有非凡的美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旅遊景點集群程度也比較高,地域組合情況也恰到好處,塞浦路斯有燦爛的陽光和碧藍的大海,有設備齊全的賓館和旅遊設施,有9000年的歷史,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又有獨特的人文景觀,是世人喜愛的觀光度假勝地。

5、蘇伊士運河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蘇伊士運河(又譯蘇彝士運河) 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也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蘇伊士運河的建成使得非洲大半島變成非洲大陸,埃及橫跨亞非,西南亞、東北非以及南歐的貿易更繁忙。運河自北向南貫穿四個湖泊:曼札拉湖(Lake Manzala)、提姆薩赫湖(Lake Timsah)、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小苦湖(Little Bitter Lake)。兩端分別連接北部地中海畔的塞得港和南部紅海邊的蘇伊士城。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從英國的倫敦港或法國的馬賽港到印度的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

6、好望角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好望角(葡萄牙文:Cabo da Boa Esperança,英文Cape of Good Hope)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於34°21′25″S,18°29′51″E處。北距南非共和國的開普敦市52千米。因多暴風雨,海浪洶湧,故最初稱為“風暴角”。1939年這裡成為自然保護區,好望角東方2千米處,並設有一座燈塔。好望角是西方的探險家欲為通往富庶的東方航道,故改稱好望角,蘇伊士運河通航前,來往於亞歐之間的船舶都經過好望角。特大油輪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取此道航行。好望角常被誤認為是非洲大陸最南端,然距離其東南偏東方向約150km、隔佛爾斯灣而望的厄加勒斯角才是實至名歸的非洲最南端。19世紀初,在海外已攫取大量殖民地的英國人看到掌握好望角制海權的重要性,遂侵入南非將荷蘭人取而代之。在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時間裡,好望角航路成為歐洲人前往東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蘇伊士運河開通後,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輪還必須從這裡繞道。

7、查戈加西亞島(27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有的人簡稱迪戈島):是印度洋中部查戈斯群島最大和最南端的珊瑚島,是英屬印度洋領地的一部分。人口約3500人,全島為向北開闊的V字形珊瑚環礁(此島其實是群島),島嶼面積27平方千米,中央潟湖長24公里,寬6.4公里,礁盤面積174平方公里。距南亞次大陸最南端1900多公里。位處好望角、新加坡、紅海、澳大利亞間多條航路的會合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為英國空軍基地和重要海軍停泊港。1966年英美簽訂協議後,美國向英國租借迪戈加西亞島,在島嶼西部設立大機場,這裡成為美國在印度洋的重要海空軍基地,屬於美國全球軍事基地之一。

8、新加坡島(628平方公里)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新加坡島(英語:Singapore Island)是東南亞島國新加坡共和國的主島,面積約628.35平方公里,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約佔全國面積的88.5%。新加坡島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廖內群島相望,北有柔佛海峽與馬來半島相隔,並以兩條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把該島建設成港口,在英國治下該地茁壯為重要的轉口港,負責印度支那以及東南亞間之貿易,進使該地成為主要的海港城市。素有“遠東十字路口”之稱的新加坡是國際海運樞紐,扼守馬六甲海峽,控制由中東到東亞的海上石油運輸航道,可東出太平洋,西進印度洋。

9、香港島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香港島(英文:Hong Kong Island),簡稱為港島,是中國香港最繁榮的地方。香港島上山地面積佔了大半,高度在300至400米,最高峰太平山海拔554米。現今港島最繁華的平地,大多是填海而來。香港島是香港的主要島嶼,亦是中國香港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大嶼山島。面積(和周圍小島)為80.25平方千米(1996年3月),另有一說為78.1平方千米。廣義上的香港島地區,亦包括鴨脷洲、大小青洲、熨波洲、銀洲等附屬島嶼。1841年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後,一直作為遠東軍事基地,香港島是中國香港開埠最早發展的地區,島上有香港的商業和政治中心。英國殖民者最初居住的地方維多利亞城就在香港島政府山一帶。而香港島與九龍半島之間的海港以Victoria(維多利亞女王)命名,名為維多利亞港,是以前進出香港的貿易船隻停泊的港口。

10、百慕大群島


大英帝國的10個全球軍事基地

北大西洋西部群島,距美國東海岸的南卡羅來納州917公里(可乘飛機由費城或紐約轉機前往,約兩小時)。由7個主島以及150餘個小島和礁群所組成。當地氣候常年高溫且溼熱,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毫米。1503年西班牙人胡安·百慕大首先發現該島。168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是英聯邦中最早的英國殖民地。1940年3月,英美簽訂《行政協定》,美以一些舊驅逐艦為代價,租借該群島中的摩根、特克爾和聖大衛三個島嶼,為期99年。1957年英國軍隊最後撤出百慕大群島。1968年百慕大群島獲得內部自治權。軍事事務原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管理。美利堅合眾國在百設有軍事基地。美利堅合眾國、英國、加拿大三國駐百軍事人員達3000人。現美利堅合眾國在百的軍事基地已撤銷。百地方國防軍有一個團,約700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