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講述了毫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人,靠奶奶的年金和偷竊,來維持生計的故事。該片上映於2018年,並在第17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金棕櫚獎。

這部電影涉及的偷竊、藏屍、誘拐、盜取年金,是僭越社會世俗及道德和法律標準的不法行為。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們,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卻因愛的羈絆,彼此扶持相伴。

他們是被這個社會拋棄的“邊緣人”,他們正一步步墮落成“邊緣性人格”,但他們卻依然感動了無數人。如果這個社會,能給“邊緣人”多一些愛;如果“邊緣人”能多一些勇氣,或許他們就會終結“邊緣人”的命運。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1. 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正在一步步向“邊緣性人格”墮落

“邊緣人”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勒溫提出,泛指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於群體之間的人。可狹義地理解為,各個方面都脫離主流社會群體方式的人。

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小偷家族”偏偏要以“偷竊”為生,他們為什麼就不能正經地找份工作。看完這部影片後,你會發現,因為他們都是被社會拋棄的“邊緣人”,因為他們對生活,有很深的無力感。

奶奶初枝是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女人,她含辛茹苦地將兒子撫養成人後,兒子和兒媳,因為嫌棄她、並與她的意見不合,一聲不吭地拋棄了她,多年來,兒子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從來也沒有回來看過她;媽媽信代是坐檯小姐,總是被老公拳打腳踢。爸爸阿治沒有家人,一無是處。

孫女亞紀因為父母偏愛妹妹,與父母產生不和,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孫子翔太被父母扔在了遊戲廳門口;小孫女樹裡的父母,整天爭吵並常常虐待她。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無論是身體的暴力、還是心理上的忽視。“小偷家族”的每位成員,都遭受著一定程度的虐待。這些虐待,給了他們痛徹心扉的感受;這些冷漠,給了他們冰涼刺骨的傷痛,讓他們一步步靠近了“邊緣性人格”。

邊緣性人格,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他們從小或被父母批評、或目擊家庭暴力、亦或是情緒和身體需要受到忽視,受到有關性的、情緒的、身體方面的虐待。

簡單地說就是,因為他們渴望“被愛”,所以擁有“邊緣性人格”的人,才會變得“極端”、情緒才會“像過山車”,

阿治在酒吧裡與信代互生情愫,阿治愛信代,所以他想保護她,也恨那個總是毆打她的男人。一次,信代與阿治的約會,被信代的丈夫撞見了。阿治情緒很激動,於是“防衛過當”,殺了信代的老公鋃鐺入獄。

兩年後,無家可歸的信代和阿治,如果沒有遇到初枝,不知道他們還會做出什麼更極端的事。因為他們既找不到穩定的工作、也沒有地方可住。亞紀不滿父母偏愛妹妹,便和父母吵架後,離開了家。她討厭妹妹,並報復性地“借用”妹妹的名字,做了一名風俗店的小姐。

樹裡在家經常被父親虐待,她很害怕,所以她總是想辦法逃離那個家,逃到黑暗的角落裡,一個人暗舔傷口,不和人說話、也不願意向別人敞開心扉。

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彼此,沒有組建這個臨時的家庭,或許他們就會慢慢被“邊緣性人格”侵蝕,成為一個無力自控的可憐人。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2. 血緣不是維繫彼此的羈絆,只有“愛”才是“邊緣人”的渴望

按照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的分類,家庭可分為四種類型:傳統型意識+傳統型形態;傳統型意識+非傳統型形態;非傳統型意識+非傳統型形態;非傳統型意識+傳統型形態。

《小偷家族》的家庭結構,屬於“非傳統型意識+傳統型形態”。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擁有三代同堂的家庭結構,但是,他們卻並不認同,一定要以血緣為紐帶的傳統模式。因為他們認同的是,以親情和愛為羈絆,維繫的關係。

也就是說,無論家庭成員之間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他們彼此對家庭身份認同,並願意維繫這份認同感,就可以構成一個家庭。因為在他們看來,比起血緣,愛更能維繫彼此的關係。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的成員們,都曾有過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但是這些人卻拋棄了他們,並給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留下了莫大的傷害。“小偷家族”雖然是互不認識的陌生人,但是他們卻把彼此當成家人。他們對彼此的愛,更是超越了血緣。

初枝收留了無家可歸的阿治和信代,又不計前嫌地帶回了情敵的孫女,並允許她不交生活費;信代和阿治因為不想讓樹裡繼續被虐待,所以便冒著“誘拐”的風險,收留了樹裡。當有人拿樹裡的事,威脅信代時,信代更是為了保護“女兒”,放棄了洗衣店的工作;祥太為了保護妹妹,故意引起超市店員的注意,並跳下了橋,摔壞了腿;信代為了保護有前科的阿治,自己一個人認了所有的罪。

他們本來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們卻比有血緣關係的人更親,他們只是想要得到愛,只是不想一個人孤零零地留在這個世上。海灘邊,一家六口最後的戲水,成了整個影片最溫馨的一幕。

初枝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她感謝“小偷家族”的每一個人,感謝他們能把自己當做家人。那一刻,初枝覺得很幸福,所以,他對著家人們快樂的背影,說了一句“謝謝”。

因為有“愛”,“小偷家族”雖然被社會拋棄,卻仍然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因為有“愛”,他們才能保持善良,才不會失去最後的良知。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3. 社會多給“邊緣人”一些愛,“邊緣人”再多一些改變自我的勇氣,或許“邊緣人”就會逐漸消失

偷東西是不對的嗎?從法律的層面上講,當然不對。所以,在電影的最後,信代進了監獄,總要有人為過錯買單,為了保護阿治,信代犧牲了自己。祥太進了福利院,樹裡回到了自己的父母身邊。臨時組建的家庭,就這樣散了架。

或許,從一開始,他們就知道會有這樣的結局吧。但遺憾的是,他們是被這個社會拋棄的人,他們沒有選擇權,所以只能任由命運的安排。就像是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小武》裡面的主人公阿武一樣,同是遊走在社會邊緣的人,同樣沒有勇氣改變自己的生活。

阿武是個“手藝人”,所謂的手藝,就是靠偷竊為生。他沒有錢做生意,也沒有學歷和文憑,找一份好工作。只能靠偷,來維持生計。和“小偷家族”的人們一樣,阿武是善良的,也是渴望愛和溫暖的。

為了信守與發小阿勇兒時的承諾,他頂風作浪,包好了紅包去恭賀朋友的婚禮;為了心愛的姑娘,他竭盡全力守護她。他做的事確實是違法的,但是他對愛的渴望,卻值得我們深思。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阿武代表了社會中被遺忘的人,他們無法自食其力、他們遊手好閒,也不想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是被社會拋棄,是在殘酷的社會中,飽受歧視和冷落的“邊緣人”。他們渴望擁有親情、愛情和友情。但是,生活卻偏偏讓他們經歷背叛。

就像“小偷家族”中的成員一樣,阿武也遭受了背叛和拋棄。他先是被從小玩到大的發小阿勇拋棄;然後又被讓他怦然心動的初戀梅梅拋棄;最後更是被父母掃地出門。對阿武而言,這世上所有的美好,似乎都不屬於他。他註定要擁有“邊緣人”的悲情人生。

無論是《小偷家族》,還是《小武》,它們都在呼籲對“邊緣人”的關愛問題,如果社會能多一些愛和包容,說不定“邊緣人”就會消失。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單靠社會的力量是不夠的,想要真正的告別“邊緣人”,還要靠自己的努力。

電影《小武》中,阿勇和阿武從小是好朋友,阿勇本身也是一名小偷,但是他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抓住機遇,成為著名的企業家。但,阿武卻因為偷竊,而鋃鐺入獄。

其實,阿武和阿勇的起點是一樣的,但是,阿勇卻並不甘願做一個“邊緣人”。從他結婚不通知阿武,並且不接受阿武的紅包,就可以看出,阿勇的態度。而這個態度,也是他可以改變命運的關鍵。

羅斯福說:“當時間的主人,命運的主宰,靈魂的舵手”。

巴爾扎克說:“拼著一切代價,奔你的前程”。

或許,“邊緣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是他們卻可以決定自己的活法。雖然有很多的無可奈何,但是那些僭越道德和法律的行為,仍然是可恥的。所以,“邊緣人群”必須要多一份勇氣,抓住一切的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像阿勇一樣,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而不是像小武,或是“小偷家族”的成員們一樣,任由命運的安排。

20年前的中國電影《小武》,遇見了20年後的日本電影《小偷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