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從2月3日恢復在線辦公模式開始,這五天來,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紮紮實實的跟我們每一個參展商客戶、行業合作伙伴、供應商客戶都打了電話,無一遺漏。在這幾千個電話的溝通中,我們逐漸發現並總結了這十五個字的綜合感受:

行業有信心

發展有方向

我們有力量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今天,我將從以下七個維度對以上感受做解讀,希望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能給餐飲食材產業鏈上的各位夥伴提供一些幫助,在抗擊疫情的同時我們能做好充分的準備,疫後一同迎接行業新增長高峰的到來併成功登頂。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4000餘個樣本數據的電話回訪,基本涵蓋中國餐飲食材產業鏈包括餐飲食材原料、餐飲調味品、食材生產機械設備、餐飲服務四個領域內的頭部品牌及中堅企業力量,超過76.5%的企業堅定地表示,將持續通過參加我們的展覽並配合更多營銷方式來開啟2020年度的營銷序幕。


其中,參與了年度超級客戶服務計劃的312家行業頭部品牌,更是以高達96.2%的持續參展回覆,給出了深具行業代表性的,對市場復甦以後會取得巨大發展的肯定答案。


這些來自行業一手的信號,將給予我們更為強烈的服務慾望及服務決心。全行業的自信心在疫情面前表現的是如此的淡定與從容,以此宣示著我們的行業正在走向成熟壯年期。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疫情發生之初,三全的自熱米飯就在第一時間無償地送到了一線醫護人員的餐桌前;包含正大、新希望、溫氏、通威、龍大等36家農牧類企業累計捐款捐物超過4.8億;身處疫區中央的武漢良之隆更是聯合了包括驚石、安德、良信達、東風養殖、恆興、國聯等幾十家食材生產企業,為給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配餐的餐飲企業持續無償地提供並配送食材原料。


更多的行業企業正在通過我們的商務服務體系、行業組織或者自身系統,源源不斷的在這場席捲全國的疫情面前奉獻著自己的愛心,甚至不顧安危的衝鋒在流通配送的一線戰場,用他們的擔當托起社會的責任,他們是可敬可愛的行業人。


而當疫情過後,他們仍然要克服自身生存發展的困難,為餐飲復甦、為關乎國計民生大計的食材生產配送繼續努力奮鬥。他們,是最可敬最可愛的行業人。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受疫情影響的餐飲春節檔閉店潮伴隨著疫情的發展還將持續,大規模的餐飲退訂導致食材原料退貨並持續積壓在以經銷商為首的中間環節的倉庫中。而食材生產環節由於對這場疫情的持續性缺乏預判且生產計劃調整效率較低,導致不是大量的生產原材料採購回來後堆積庫中待產,就是成品無法投入市場流通消化。


加之復工復產週期被成倍拉長後,大大增加了人力資源費用的開支,使得行業相關企業面臨現金流週轉的巨大困境以及市場外拓的無奈。行業短期發展將受到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更是生死一線。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但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從中發現,整個社會經過這次疫情,將改變市場對冷凍食品大行業的整體認知。大災大難面前,人們居家採購的,為一線醫護、解放軍戰士製作配餐的,都是更為安全可靠的冷凍食材。體驗式的消費場景勝過廣告說教式的千言萬語。


政府層面,更為嚴格的管控活禽交易機制及堅定的立法杜絕野生動物交易,加之具有領先意識的地方省市部門已經開始公開引導並鼓勵對冷凍食材的消費採購,配合學習國際發達國家在冷凍產業服務民生領域的成熟示範,必將加快推進對冷凍食材產業發展所需的“高速公路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


屆時,中國冷凍食材行業發展在政策引導、資金配套、冷鏈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管理規範、市場認可主動需求等方面都將出現新局面,長期趨勢更為利好。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安全、健康、規範可溯源,將是行業企業健康發展的未來能力。而供應鏈體系的建設保障,則是形成這一能力的基本要求。


食材生產未來將聚焦於對上游食材原料從種苗、飼料、用藥到實現採購後的屠宰、加工、包裝,直至冷鏈運輸、流通銷售的全過程管理。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目前國內除開少數規模型企業能夠打通全供應鏈體系外,大多數企業都還停留在“來料加工”階段,也就是還聚焦於生產加工在工藝、配方等方面的後段能力建設中。


我們應該開始將一部分精力轉向產業鏈的前端,即便當前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做全產業的自有資源投資配置,至少也應該開始圍繞第三方的原料種養殖體系開展共生共建,並有意識的逐漸利用溯源公共機制和平臺,逐步倒推向上打通更多的環節,儘可能形成屬於自己的供應鏈保障體系並逐漸賦能前端生產及產品品牌。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我把今年定義為調理、預製食材的品牌元年。從2013年開始舉辦中國食材電商節,短短的七年時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這個行業的高成長性及持續創新能力,我們一路伴隨中餐市場高速成長高歌同行,我們敏銳地發現,今天這個行業,正逐漸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


同樣我們有理由相信,2020年疫情對於中餐市場持續成長的阻礙只是暫時性的,在餐飲市場全面復甦之後,外賣這一生力軍也將成為繼中餐之後的第二增長力量呈現在我們面前,成為助推調理、預製食材市場發展的又一契機。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作出以上判斷的基礎是來源於外賣在本次疫情中表現出來的非接觸式服務方式,當公共聚會及聚餐被禁止之後、當人們被禁錮於小區、家中時,外賣便承擔起了支撐家庭日常採購及餐飲解決方案的最佳手段。而這種習慣性消費模式也會在疫情過後得到更為快速的發展。


因此,能否開發出滿足外賣餐飲需求的集產品創新能力強、口味還原度好、標準化程度高、單品成本極致可控的預製食材,就將成為把握外賣市場新高速機遇期的開門金鑰匙。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過往以供應餐飲渠道為主的食材銷售模式在本次疫情中伴隨著餐飲閉店潮引發了不可挽回的連鎖反應並造成了全行業的巨大損失。對比2003年非典期間的統計數據,當年整個餐飲行業受損估計在210億元左右,佔比當年餐飲業整體銷售收入的3.5%。


時隔16年,2019年度餐飲行業營收已經達到4.67萬億元,是2003年的8倍左右。而恰逢春節餐飲旺季的停業以及計算上可能導致的後續影響,我們且以損失20%(春節餐飲貢獻佔比在15.5%左右)為測算基礎,即損失9300億元左右。


這其中冷凍食材成本所佔餐飲營收的比例按15%計算,即行業損失在1400億元左右。目前,只有極為少量的企業藉助電商平臺開設了面對C端用戶的銷售渠道,全行業在這波疫情之下可以說是集體團滅。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因此,儘快學會兩條腿走路會是疫後更多食材企業的新舉措。但為什麼說大家會更為傾向於與能提供城市內直配到家的電商平臺開展合作呢?


一句話,關鍵時刻,買的到不如送的到,送的到才是銷售閉環的完結篇!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大家都在紛紛預測疫情過後的餐飲業復甦,彷彿復甦的那一刻就順理成章的應該將紅利落到每一個人的頭上,實則不然。競爭依然存在,且愈加強烈。


大家在蟄伏一個冬季之後,行業的洗牌週期也將來臨。現金流的充足準備、團隊的鬥志、銷售策略的有效設計、營銷方式及營銷平臺的合理選擇投入等等,都將決定那時的高光時刻是否屬於你。


有一些企業選擇了迴避,以控制成本為藉口縮減後期可能發生的合理營銷投入,看似“節流”的方案在短期內可以部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但在我看來卻是十分不明智的舉動,因為這種做法直接截斷了“開源”的入口,錯失的機遇窗口將不會再次來臨,市場從來都是公平的對待每一個耕耘者。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反之,這個時候需要更為理性的選擇善於組織市場資源的營銷夥伴合作,選擇更為重視服務、貼近自己、熟悉行業的品牌營銷平臺合作。


我很慶幸的是有接近八成的客戶繼續信任我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經與我們攜手走過了許許多多風雲變幻的日子,也有很多是我們在近幾年中新近結識的新朋友。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向我們傳遞了一個共同的信號,就是信任!而我也將以百倍千倍的努力,帶領我的團隊服務好行業、服務好大家,一定不負重託!

中國食材行業:疫情之下,逆行而上


以上,是我對疫情之後行業發展變化的一些分析認知,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品牌化之路是保持企業長青的唯一秘訣。產品創新、質量過硬、渠道多元、社會擔當則是成就企業品牌的不二法門,也是我們餐飲食材人值得用一生去修煉的功課。


面臨即將到來的2020市場的全面復甦,行業一定需要一場獨有的盛會向世人宣告他的到來。此時,良之隆•中國食材電商節願意擔此重任。因為行業有信心,發展有方向,我們共同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