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朝天門(開),大碼頭,迎官接聖;翠微門(閉),掛彩緞,五色鮮明;

千廝門(開),花包子,白雪如銀;洪崖門(閉),廣開船,殺雞敬神;

臨江門(開),糞碼頭,肥田有本;太安門(閉),太平倉,積穀利民;

通遠門(開),鑼鼓響,看埋死人;金湯門(閉),木棺材,大小齊整;

南紀門(開),菜籃子,湧出湧進;鳳凰門(閉),川道拐,牛羊成群;

儲奇門(開),藥材幫,醫治百病;金紫門(開),恰對著,鎮臺衙門;

太平門(開),老鼓樓,時辰報準;人和門(閉),火炮響,總爺出巡;

定遠門(閉),較場壩,舞刀弄棍;西水門(閉),遛快馬,快如騰雲;

東水門(開),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這是老重慶人小時常常哼唱的一首關於重慶城門的童謠,名為《重慶歌》,歌中清楚地記錄了重慶這十七座城門的名字和特點,以及重慶古城門九開八閉的前世故事

故事就先從城門說起吧。城門是一個城市的耳目,城外的人與物皆從此入;城門是一個城市的口舌,城內的情與景都從此出;城門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歷史上眾多著名的事件發生於此。

重慶,這是個有個性的城市,她和中國其它平原城市不一樣,是兩江環保的山城,因此在修建城門這件事上,她依舊按照自己的“脾性”,不按“東南西北”四門來修築,而是修了十七座城門。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古時的重慶城主要指現在的渝中半島,其三面環水,一面依山,地形複雜,地勢蜿蜒崎嶇,因此,不能像其他城市那樣方方正正地築城牆,只能按照地理條件及交通需要因地制宜,而這樣築成的城牆自然不是“橫平豎直”的直線,而是隨山就水的曲線。按需要而定,自然遠超過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而且,重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修築城牆是古代重慶守將必做的事。

據考古發現最早在重慶築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巴人在今渝中區東部範圍築城建都;後來,秦統治時期,張儀在古巴國國都江州(今重慶渝中半島)始築城牆;而到了南宋時期,重慶知府彭大雅為了抗擊元蒙軍隊的侵犯,據半島地勢修築了東西南北四道城門,這時基本形成重慶古城牆格局;而集重慶城門之“大成”者,乃明代洪武年間駐守重慶的衛戍指揮使戴鼎,把前人修築的城牆、闢的城門進行了大規模的加固、修繕,並新構築城門,最後在重慶城的要塞,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確定方位,“九宮八卦之象”確定數量,完成了“開九門閉八門”的十七座城門,以示“金城湯地”的含意。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那九開八閉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料記載,在最初興建時,重慶這十七座城門並沒有閉門的說法。這十七座城門中,有九門是專供力夫挑兩江河水入城的水門,另外八門也開放的,然而後來重慶城內火災頻生,官府認為乃水門洞開不能制克火星之故,便將八道水門統統封閉,此八門從此有名無實,便有了“九開八閉”十七門的說法。

幾百年來“九開八閉”的重慶老城門,陪著山城經歷風霜雨雪,瞧著這門裡的車水馬龍,望著百姓的聚散離合……如今這17座僅保存下來通遠門和東水門兩座;2010年後,人和門、太平門、南紀門相繼得到發掘;剩下的老城門,有的僅以名字的形式留下,如朝天門、千廝門、臨江門、儲奇門、金紫門;有的已經被拋到歲月的塵埃裡,不知所蹤,只是它們的故事如同奔流的兩江水,依舊在傳唱。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通遠門,通向遠方的起點

通遠門是老重慶人經常光顧的地方,他在這裡和街坊鄰居喝壩壩茶、聊天、聽曲、看戲、下棋,繼續講著重慶老城門通遠門的傳奇故事。

十七座古城門大多面向兩江,九開門中惟有城西處一座城門通向陸地,就是現在位於渝中區七星崗的通遠門,也是十七座城門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壯克千秋”是通遠門城門上的四個大字,也體現了這座城門的“血與淚”。作為“九開門”中唯一連通陸地的大門,是重慶城重要的軍事要道,裝備齊全守衛森嚴。也正是如此,通遠門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南宋年間,忽必烈強攻重慶,守將張珏血濺城門,重慶失守,那是通遠門第一次大規模血戰;明末崇禎年間,張獻忠圍攻重慶,入城後,張獻忠大肆殺戮以洩憤,屍體拋在通遠門外七星崗一帶,也就有了《重慶歌》中“通遠門,鑼鼓響,看埋死人”的說法。

正如通遠門旁邊對於它的簡介一樣,如今的通遠門如同一個經歷滄桑的傳奇老人般和平而持重地佇立,風雨動盪的年代已經過去,亂葬崗成為了通途,通遠門城樓上不再是守城戰士,而是享受著慢生活的當地市民,他們和城牆、茶肆一起組成一幅有老重慶味道的畫卷。

不過,即便如此,一到通遠門看著那個盤踞著老樹根的斑駁城牆,許多故事和人物的背影都已漸漸模糊,但是曾經作戰的城牆和城門還在,它們作為一個精神符號矗立在這個城市的地表,承載著這座城市的光芒與夢想。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東水門 老去的水碼頭

東水門在重慶城正東,是重慶老城正東的大門,門向北,是開門,是僅存的老重慶兩道古城門之一,城門門額曾經遒勁有力的“東水門”三個字已經消失在歷史中。

不似通遠門的金戈鐵馬,在重慶曆史上,東水門一直都是有名的古渡口,是人們渡長江去往南岸的要道,也是外地商賈雲集之地,主要經營各種小百貨。這裡也是會館集中區,明清時重慶城內有八大會館,其中江南會館、湖廣會館以及廣東會館三大會館緊靠東水門而立,明清時期的建築群錯落有致的分佈在周圍。這熱鬧的景象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時期,城垣已拆,到處可以出城,便改由望龍門街渡江,東水門一帶才冷落下來。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從東水門城門往裡看,彷彿穿越了時空,看到了它昔日的繁華。

綠蔭遮蓋,石牆斑駁,牆上幾方苔蘚依附,現在的東水門僅剩下城門和附近200餘米的石城牆作為昔日繁盛和故事的見證者。它看著東水門的男人,赤膊討生,有著一種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她看著東水門的女人,扯著嗓門時常夾帶著粗口的家常;它也聽著貨船長鳴、江水滔滔,任時間如江水般流逝,依然笑看秋月春風。

雖然殘缺,不過平常來東水門探幽的人不少,原東水門城牆下的舊木房被黑瓦白牆的仿古建築所替代,嶄新又讓人懷舊,是說不盡的故事;濱江公路延伸而去,似是無邊無盡;不遠處是修復後的湖廣會館,明清建築風格讓這一帶夾雜著歷史旅遊與現代休閒的雙重痕跡。“東水門,有一個四方古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最後,我們用一首唱重慶城的川江船工號子,來喚人們起對老重慶的回憶:

長江上水碼頭要數重慶,

開九門閉八門十七道門。

朝天門大碼頭迎客接聖,

千廝門花包子雪白如銀,

臨江門賣木材樹料齊整,

通遠門鑼鼓響抬埋死人,

南紀門菜藍子湧出湧進,

金紫門對著那府臺衙門,

儲奇門賣藥材供人醫病,

太平門賣的是海味山珍,

東水門白鶴亭香火旺盛,

正對著真武山古廟涼亭。

穿越時空,帶你去看九開八閉重慶古城門,尋“金城湯地”重慶味道

文圖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