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博弈下大消費和大科技成“蹺蹺板”效應,科技短期真沒“花頭”了?

存量博弈下大消費和大科技成“蹺蹺板”效應,科技短期真沒“花頭”了?| 蔣衍看盤

一季度我們A股收官了,最五味雜陳的三個月,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彷彿走過了3年!整個一季度,上證指數下跌9.83%,深證下跌4.49%,中小板下跌1.94%,創業板漲4.1%。而創業板,也是全球唯一上漲的指數!和海外相比無論是美股還是歐洲和亞太,一季度都跌幅20%左右,相對而言我們還是矮子裡拔高個、跌幅較小的,今天市場繼續縮量反彈。

存量博弈下大消费和大科技成“跷跷板”效应,科技短期真没“花头”了?| 蒋衍看盘

目前存量(5000-6000億之間)博弈的氛圍下,就是大消費和大科技板塊之間的博弈,從上週五到今天很明顯消費遠遠領先於科技,中午也分析過在目前成交量下資金選擇了大消費後科技股一定是疲軟的。反過來,如科技啟動後這幾天強勢的消費也會應聲而落。

具體來看大消費的近期走強的因素:

  • 第一、目前世界各國紛紛禁止農產品出口,聯合國警告糧食危機(糧食板塊走強);

  • 第二、目前外需斷崖式減少,擴大內需成為重中之重,高層多個場合提到刺激消費,不少城市發了消費券,不排除特別國債轉向用於消費;

  • 第三、三月份馬上終結,一季報披露期來臨,吃喝剛需類個股業績較好。因此就連海天味業這樣的千億大象今天都漲停了,不過這也說明階段高潮已至(消費中今天全面啟動,這往往是一個板塊達到高潮後的極致),明天需謹防高位分化。

而對科技板塊有一點思考,無論是芯片,集成電路,還是5G,包括、智能汽車、柔性屏,雲服務、金融科技之類的板塊,從高點回落至今,普遍都有30%左右的空間了,個別股票更極端一點。

從日線上看這些板塊,普遍都在144天線附近獲得支撐或者止跌,144天線是什麼概念呢?大約就是其中的主力成本線,包括一期集成電路大基金。這些資金是有成本的,不會任由科技板塊無休止的跌下去,這不符合利益。因此中午我也分析過這兩天其實已經有資金開始在左側建倉科技股,這從昨天的聲學板塊中的龍頭、今天局部的半導體和5G個股中的表現就可看出,短期也有極大可能從消費出來的資金會回補跌幅較大的科技,從而實現來回滾動操作的理念。另外可重點留意科創板(科技中之前最早啟動的板塊),如短期全線啟動則預示消費和科技會出現切換。

存量博弈下大消费和大科技成“跷跷板”效应,科技短期真没“花头”了?| 蒋衍看盘

另外今天收盤後華為也公佈了最新的財報(科技第一龍頭公司),華為公司發佈2019年業績報告,2019年1至12月,華為實現營業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同比增長5.6%。作為高科技成長公司的華為,在某國以一國之力打壓之下,有此優異業績,值得點贊。隨著歐美疫情擴散,華為國外5G業務受限,而國內成功接過5G新基建大旗。另外今天華為還表示將全力進軍智能汽車行業,對於這個行業的分析之前我也做過詳細的解讀,所以我國最好的科技公司也如同我對行業的判斷強烈看好該行業的發展前景。

存量博弈下大消费和大科技成“跷跷板”效应,科技短期真没“花头”了?| 蒋衍看盘

短期農業種植(大米、玉米)、老基建(水泥裝配式建築)、白酒、小食品走勢較強,但是必須注意,一旦風格切換到科技,這些品種也一樣會被唾棄,因為目前存量博弈的背景下就是消費和科技之間的蹺蹺板走勢。

而就在寫文章的當口,許多科技股紛紛出一季報的預告,如歌爾股份等(業績大幅預增)是一季報哦,這就說明業績好不是光屬於消費,科技等龍頭也一樣,請看最新報告:

存量博弈下大消费和大科技成“跷跷板”效应,科技短期真没“花头”了?| 蒋衍看盘

最後對於近期走勢較疲弱的科技板塊,有一點還是需要提醒下投資者:目前有些科技股的確是估值過高,但是不能代表整個的科技板塊,疫情並不能影響國家發展科技的決心和方向,也不會改變社會的趨勢變革,甚至會加快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的時代將是數字經濟時代,科技產品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必需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優質的科技股裡必定會產生一個個茅臺,平安。做長線投資,不融資,不打板,不在意一時的得失和被他人的看法所影響,在數字經濟時代必會贏得投資的成功。

謝謝大家,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分享你的觀點。

存量博弈下大消费和大科技成“跷跷板”效应,科技短期真没“花头”了?| 蒋衍看盘

監製:王俊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