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說到水淹七軍,那可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經典橋段。關羽水淹七軍離我們太過於遙遠,但是抗美援朝倒是不遠,是新中國建立後的事情。吳信泉就來了一次水淹七軍,嚇得李奇微驚呼,仗還能這麼來?


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1951年4月吳信泉領著39軍來到了春川和華川一帶。在這裡,吳信泉接到了司令部的命令是拖住美軍的進攻。在抗美援朝期間,尤其是前期,我軍沒有制空權,所以運輸和行動相當困難。怎樣拖住美軍搶佔高地才是志願軍面對的大問題。美軍有裝備優勢,還有大量的韓軍當炮灰,怎麼擋住美軍令吳信泉不得辦法。既然想不出辦法,那就要到處轉轉。


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為了得到遲滯美軍進攻的辦法,吳信泉在地圖上發現了華川水庫這個地點。吳信泉心裡有了擋住美軍的辦法了。為了把這件事計劃的周密,吳信泉帶著偵查科長蔡愚來到了華川水庫親自勘察地形,看看這裡的情況。在地形勘察結束後,吳信泉開始回來擺弄起了沙盤。以水代兵是好辦法,但是利用不好可是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黃河的多次決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生在中國的吳信泉很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吳信泉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在摸清了水庫的地勢、流經區域和沿岸情況後,吳信泉終於得出了怎樣才能擋住美軍又不傷害沿岸百姓的辦法。他命令手下軍隊讓華川水庫的十二道閘門全部關上然後開始蓄水,根據情況向下遊排水。這樣,在蓄水八天後,終於等到了美軍。美軍將領李奇微開始佈置部隊渡過漢江。渡江的美軍還心裡美滋滋,因為這麼淺的漢江,那還不是輕易就能渡過?誰知上游突然巨浪濤天,如猛虎般的洪水噴薄而來。就是美軍裝備再優良,也抵不住洪水這樣的自然力量。這樣的洪水把美軍給衝的是七零八落。


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接下來,就看出吳信泉不僅有謀略還有一顆仁愛之心。對於華川水庫的水,吳信泉只是破壞開關讓十二道閘的水放出來。當初蔡愚給出的方案是炸開水庫。這個方案就很不可取,花園口決堤就是一個案例。將水庫決堤不僅阻止了敵人,而是會造成大規模的自然災害。這個道理吳信泉肯定是懂的。將水庫閘門全部打開就可以做到擋住美軍而又保障兩岸百姓的生活。且炸開水庫後,建設費用也要高出很多。


抗美援朝版水淹七軍,軍長蓄水8天打懵美軍,更狠一招卻不肯用


這場水淹七軍相當過癮。關羽的降於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吳信泉以水代兵,沖垮美軍浮橋,讓美軍和軍用物資掉進漢江中,我們親眼見到。正是有這樣的將領在,我們才能打贏美軍,贏的戰爭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