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萬噸以上的貨船,因其個頭大、載貨多,即便按照今天的造船水平,建造週期至少也得幾個月。但二戰時的萬噸級貨船“自由輪”,卻將建造週期縮短到了四天。

二戰爆發後,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生產的各種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跨洋過海,送往抗擊法西斯的戰場。於是,“切斷大西洋航線”就成為德國潛艇的主要目標,兇狠的潛艇“狼群”僅在1941到1942年就擊沉盟國2963艘各類船隻,而同期美國只建成了863艘船,根本無法彌補這一巨大的損失。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二戰德軍潛艇


1940年,幾乎被德國潛艇絞段脖子的英國政府向美國訂購了60艘商船,用來補充戰損並支援商船船隊。根據英國人提供的圖紙,這些船隻結構非常簡單,但載重量卻非常大,並且要求用煤做燃料,這是因為英國沒有本土油田。

接到英國的訂單後,美國海事委員會對英國人的設計進行了優化,大量鉚釘連接被焊接替代,僅此就節省了1/3的人工,燃煤鍋爐也被效率更高的燃油鍋爐取代,因為當時的美國並不缺少石油,完全有能力滿足英國的需要。這些改進使這種船更容易建造。隨後,美國政府將這一訂單交給了由六家公司組成的聯合企業——西海岸引擎與建造公司。

在當時,一艘萬噸級輪船從安裝龍骨到交貨,正常情況下需要200 多天,這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肯定是不行的。於是,一位勇於創新的實業家亨利·凱澤提出了用預製構件和裝配的方法大規模生產船隻的設想,也就是象亨利·福特組裝汽車一樣,把造船用的預製構件分散到全美各地生產,然後通過鐵路將其運到總裝廠,初步估算單船生產時間可減為40天。事後證明,這是世界上第一種按照流水線方法生產的萬噸巨輪,亨利·凱澤因此成為美國曆史上的傳奇人物。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熱火朝天的船廠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多艘“自由輪”同時建造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自由輪”使用的蒸汽機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準備下水的“自由輪”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下水時的情景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成群的“自由輪”


這種被賦予EC2-S-C1型(E代表緊急,C代表貨輪,2代表船隻長度在400到450英尺長,S代表蒸汽動力,C1表示設計版本)的船由於簡化了所有非必須的部件,在設計上儘量簡單以便於加工生產,因此外觀醜陋,毫無美感,剛開始公眾對其印象很糟糕,就連羅斯福總統業稱之為“看起來很糟的東西”,著名的《時代雜誌》則叫它“醜小鴨”。

為了改善公眾對EC2-S-C1型自由輪的印象,第一艘自由輪以美國革命時期傑出的演說家和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的名字命名,由羅斯福本人親自主持下水儀式。在下水儀式中,羅斯福總統引用了帕特里克.亨利在1775年的演講中的一句話:“給我自由,或者死亡”。羅斯福總統說,這些船隻將給歐洲帶來自由,於是這就成了“自由輪”的名字起源。此後,自由輪一般用已故美國名人的名字命名,其中18艘自由輪是以著名非洲裔美國人的名字命名。此外,任何團體只要認購200萬美元戰爭債券就可為1艘自由輪提名。

剛投產時的EC2-S-C1型自由輪空重7167噸 ,標準排水量10149噸,滿載排水量14245噸 。船長134.5米,寬17.1米,吃水8.2米,動力為三缸往復蒸汽機,使用重油為燃料,單螺旋槳,2500馬力,航速最快為13.5節,續航力19000海里(一海里等於1.852公里),船員 44人。

自由輪有雙層甲板,最早的此種船有四個貨艙,六個艙口,配有5噸的吊杆,可運載超過9000噸貨物,甲板還可另外捆綁裝載飛機、坦克、火車頭等裝備。改進後的船型有五個貨艙,五個艙口,載重量達15600噸。在標準裝載的情況下,每艘自由輪可以運載2840輛吉普車、440輛坦克、2.3億發步槍子彈,巨大的裝載量使它能夠輕易滿足一個摩托化旅的運輸要求,用途非常廣泛的。作為武裝運輸船,船上還裝備有大小火炮十餘門。

實踐證明,自由輪是一種優秀的商船設計,船雖簡單,但選用的材料和建造質量絕不含糊,從船型到動力再到抗風浪性能都出類拔萃的。自由輪的船體結構經過精心設計,貨艙佈局合理,無論是客貨運輸都能勝任。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這些新穎的美國船為英國和蘇聯送去了數以千萬噸計的戰略物資。但這並不是自由輪能夠名震世界的最主要原因,真正讓自由輪走入造船史紀錄的還是它那令人震驚的造船速度。

在造船工人獲得熟練的建造經驗之後,美國的船廠開始開足馬力生產這些所謂的“可消耗”船隻。各船廠拼命提高自由輪產量的競賽由此開始,總重超過2500噸的25萬個預製構件可在70天內源源不斷的從遍佈全美的生產廠通過鐵路平板車運送到船廠,組裝成完整的貨船。在“天才的美國造船工人”奇蹟般努力下,建造速度也不斷加快,從六個月、三個月、四個星期,1942年10月,“羅伯特.皮爾裡”號創造了從投料到下水僅用4天零15小時的紀錄,儘管這是宣傳,實際生產沒那麼快,但還是創造了造船工業的神話!這一紀錄直至今日也未被打破!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航行中的“自由輪”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航行中的“自由輪”


因為自由輪結構簡單,造價只有180萬美元,是同噸位用傳統工藝建造的貨輪的四分之一,即便在當時也十分低廉。有人計算過,這樣的船隻要能成功地完成一次越洋航行,就被認為是賺回了本錢。因此,自由輪又被稱為“一次性使用的萬噸輪”。

美國在1943年生產高峰的時候,1天能下水5條船,其中3條是自由輪。1943年1年造的船比1914到1938年的總和還多……生產速度是被德國潛艇擊沉速度的三倍以上。美國的一位名人曾說:“當美國人像造罐頭一樣建造自由輪的時候,已經宣判了德國潛艇狼群戰術的死刑。”

二戰期間,自由輪由13個州、15家公司的18座造船廠承造,共建造了2751艘,建造一艘自由輪所需的平均時間少於40天。這些自由輪把無數的物資和人員運送到世界各地。

在二戰中,大約200艘自由輪在潛艇、水雷、空襲和神風攻擊中沉沒。戰後有2艘自由輪被改裝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它們是在舊金山展出的“歐布蘭”號和在巴爾的摩展出的“約翰.布朗”號。

自由輪與中國同樣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二戰結束前,就有大量的自由輪運送援華物資支持中國抗戰。二戰結束後,中國雖然接收敵偽船舶2538艘,24萬餘總噸,但大都是江輪、駁船和拖輪,沒有海輪。而其時適逢美國傾銷戰時剩餘船舶,國民黨政府即以“免稅特惠”進口達159艘,80餘萬總噸,噸位最大就是自由輪,其中招商局就接收了10艘自由輪,分別命名為“海天”、“海地”、“海玄”、“海黃”、“海宇”、“海宙”、“海辰”、“海宿”、“海列”、“海張”號。上海解放時,這批自由輪被國民黨軍強行劫走。


四天就能建成的萬噸貨輪——二戰的“自由輪”

招商局漢口分局


新中國建立後,因造船工業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1958年“大躍進”期間,上海海運局利用國際航運市場閒置船舶猛增,舊船售價暴跌的有利時機,向國外購回一批自由型貨輪用於運輸煤炭。這批被稱為“廢鋼船”的自由輪每艘價格在3.5萬英鎊到6.5萬英鎊之間。1967到1975年,為發展遠洋航運業,上海海運局又買進8艘自由輪,分別命名為戰鬥17、57、58、60、87、90、93和鋼鐵15,繼續為新中國建設出力,直到1980年代初方才陸續退役報廢。


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