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利好!

PMI

中國3月官方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52.0%,前值35.7%,預期45.0%。


三重利好!


三重利好!


眾所周知,PMI用於刻畫商業景氣度,當高於50%時,反映經濟總體較上月擴張;低於50%,則反映經濟總體較上月收縮。


按照這個理解,3月份經濟復甦了?由於數據波動過快過大,並且和大家的直觀認知差異較大,很多小夥伴懷疑是不是統計局“搶功”了。


這裡我們不妨先了解下PMI是什麼,怎麼算的,再來做判斷。


PMI本質是根據企業月度問卷調查結果編制的一個指數,調查對象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製造業的31個行業大類,3000家調查樣本;非製造業的37個行業大類,4000家調查樣本。


調查由國家統計局直屬調查隊具體組織實施,利用國家統計聯網直報系統進行,採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樣方法,以製造業或非製造業行業大類為層,行業樣本量按其增加值佔全部製造業或非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層內樣本使用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按照國際通行算法,製造業PMI由新訂單、生產、從業人員、供應商配送時間、原材料庫存5個分類指數加權計算而成,各分類指數均採用擴散指數方法計算。


採購經理指數是環比指數,反映的是本月比上月發生的經濟變化情況,變化幅度與上月基數有很大關係。


以生產指數為例,根據企業採購經理人對“本月主要產品的生產量比上月變化”問題的回答,把回答比上月“增加”的企業個數百分比與回答與上月“持平”的企業個數百分比的一半相加即可得到生產指數。


所以,3月份PMI指數為52.0%,可以直觀地理解為3月份有一半以上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比2月份有所好轉。


3月份採購經理指數較2月份明顯上升是反映當前多數企業隨著復工復產的有序推進,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比上月有所改善,但並不意味著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通常情況下,當PMI連續三個月以上同向變化時,才能反映經濟運行的趨勢性變化,僅僅單月數據升至榮枯線上,並不能判斷我國經濟已完全恢復正常水平,實現趨勢性好轉,還需持續觀察變化。


複合肥&農藥

最近種子異常強勢,既然錯過了種子的最佳入場點,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挖掘兩個底部補漲的可能板塊——複合肥和農藥。


先講大邏輯,化肥農藥這些都是與農產品景氣度高度相關的。


農產品價格上漲能夠提高農民收益與種植積極性,從而帶動農藥與化肥的需求,而相關個股的股價也自然有所表現。


回顧歷史數據,2007-2008 年農產品價格快速上升階段時,農化、種植業行業指數表現較好大幅跑贏大盤,而當農產品價格下跌週期中,2011-2019 年農化、種植業行業指數大幅跑輸全市場。近期隨著春耕需求旺季的來臨,農藥與部分化肥價格漲幅明顯。


三重利好!


近期新冠疫情在全球主要產糧國爆發,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陸續限制農產品出口,使得全球糧食供應收緊與漲價預期提升,3月份芝加哥小麥/豆粕期貨價格分別上漲9%/7%。


同時,2019-2020年全球極端氣候與病蟲害滋生將持續增強市場對全球農產品減產的預期。


自2015年以來,國內主糧收購價格卻一路持續走低,小麥和水稻的收購價格分別下降5.1%和8.0%。在此背景下,玉米、小麥和水稻的產量也分別變動了-10.5%、5.6%和-6.0%。


2020年2月,水稻公佈年內收儲價格,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分別為121元/噸、127元/噸和130元/噸,止跌企穩。


漲價預期將抬升農民種植收益預期和積極性,有望推動種植面積回升,並提振農民施肥用藥的積極性。


(考慮國內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和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糧價僅是邊際改善,幾乎不可能暴漲。)


再來講講為啥看好複合肥。


複合肥是農業生產領域中常用的肥料,由氮、磷、鉀三種營養元素由物理或化學方法制成。


三重利好!


複合肥的向上邏輯在於三重利好共振。


1)用量上升,因主糧價格止跌企穩。


2)競爭格局改善。


複合肥的競爭格局是爛的一塌糊塗,2019 年我國複合肥產能為17000萬噸,產量為4555萬噸,樣本企業整體開工率僅為26.8%,股價也反映了這一點。


邊際改善在於2015年以來,隨著行業經營形勢向下,盈利能力的惡化疊加優惠政策取消、環保趨嚴等因素,促使行業內老舊產能不斷退出,2017年以來,行業共退出產能1775萬噸。


目前CR4提升到21.6%,產業尚待整合,未來有望加速。


2019 年我國複合肥產能前四


三重利好!


3)單質肥價格下行,成本端壓力逆轉。


據卓創資訊數據,生產1噸複合肥約需要0.34噸磷酸一銨、0.25噸氯化鉀、0.24噸尿素,原材料成本佔總成本的九成以上。


三重利好!


尿素、磷銨等單質肥在過去2-3年伴隨著供給側改革迎來大幅上漲,加速複合肥行業盈利能力下滑。2020年,尿素、磷肥等單質肥均存新增產能投放,價格有望下行,減輕複合肥壓力。


2019年以來,我國鉀肥價格下跌13.7%,磷酸二銨價格下跌19.6%,尿素價格下跌11.6%,顯著降低了複合肥的生產成本。


而且由於複合肥貼近消費端,售價波動較小,將充分受益於單質肥降價。


2020 年年初至今,複合肥價差由691 元/噸擴大到 760 元/噸,漲幅高達10%。


從單質肥供需來看,未來我國尿素新增產能較多,行業依舊處於嚴重供大於求的狀態,價格上行空間有限;磷肥受磷礦供給收縮影響,未來將以消化現有產能、提高開工率為主,價格存企穩預期;而鉀肥由於海外擴產較多,價格仍將維持中下水平。


綜合而言從供需角度來說,單質肥價格缺乏明顯的上漲預期,而複合肥企業憑藉其渠道與銷售優勢,有望於新一輪的農產品價格上漲中,獲得高於單質肥企業的超額收益。


在行業迎來拐點之時,建議重點關注市銷率最低的行業龍頭

史丹利,其他如新洋豐、司爾特等。


三重利好!


最後講講農藥。


鑑於最近兩年著實不太平,從草地貪夜蛾到不按路線圖走的沙漠蝗蟲,農藥震盪上漲幅度也不算小。


這裡強調一個供給側的邊際變化——印度。


隨著疫情在全球蔓延,在3月24日印度總理莫迪宣佈,印度政府將從25日起實施為期21天的全國封鎖,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之前我們從這條消息裡挖掘了原料藥的投資機會,農藥的傳導邏輯類似。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農化生產國,第二大仿製藥生產國。


印度本土企業和中國處於產業鏈相同的環節,即原藥的生產製造。中印本土企業主要生產仿製藥,是競爭關係,典型品種如草銨膦、麥草畏、菊酯、代森錳鋅等。


印度本土農化企業以仿製藥為主,大致分為三類:


一是以拜耳、巴斯夫、柯迪華、安道麥等為主的全球跨國巨頭,在印度佈局的生產基地,市場份額 40%左右;

二是以 UPL、Gharda 等為代表的仿製藥企業;

三是以 PI、Dhanuka等為代表的授權定製化生產企業。


印度每年從全球進口農藥原藥、中間體和製劑總額近10億美元,其中中國佔比約為50%。


疫情會造成相關中間體的需求短期下滑,如賁亭酸甲酯(菊酯)、甲基亞磷酸二乙酯(草銨膦)等。同理,中國中間體進口也受影響。以醚醛為例(菊酯),國內年需求量約為 6000 噸,其中近半需要從印度採購,我們認為印度停擺會造成未一體化配套企業生產受限。


考慮到農藥企業常規1-2個月庫存,我們認為短期供應短缺問題不大。


若“封城”持續時間較久,則相關產品漲價可能性較大。


建議關注利爾化學(草銨膦)、揚農化工(麥草畏、菊酯)、利民股份(代森錳鋅)等。


參考研報:


《中泰證券-化工行業複合肥:多因素共振迎拐點,商業價值待重估》

《中金公司-化工行業:農用化學品景氣提升,看好農藥與磷肥》

《國金證券-印度農藥出口受限,相關農藥或有漲價預期》

《中金公司-印度“封城”對全球農藥市場影響多大?》

《長城證券-印度封國影響農藥供給,代森錳鋅和菊酯有望迎來上漲週期》


ST風險

年報季,暴雷季。3月末了最需要擔心的不是業績變臉,因為幾乎都預披露過了,但需要警惕自己持倉的心頭好突然被ST。披星戴帽一搞,先跌個20%再說是完全有可能的。


數據看盤

1、短線情緒觀察


三重利好!


2、北向資金


分時走勢體現的流入數據=已成交數據+在委託但還沒有成交的額度,實際成交金額以日線圖數據為準。3月31日北向資金淨流入16.50億。


三重利好!


三重利好!


3、龍虎榜機構狙擊


三重利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