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魯昂的東北是索姆河邊一座法國的歷史名城:亞眠(Amiens),也有把它翻譯成阿棉的。下面這圖裡的紅點是魯昂,綠點是亞眠,藍點是巴黎。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古代的時候亞眠這裡有一些古高盧人的居民點,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在公元前一世紀向北征戰高盧的時候佔據了這裡,然後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薩馬洛布里瓦(Samarobriva)。羅馬人就開始在這裡建城,當然也要修圓形劇場和公共澡堂,河上也會有一座羅馬大橋。其中的圓形劇場在2007年被一群專門挖坑的人發現,這些人的活動就是原野考古,當然發現的也是牆根和夯土層。這些考古的人其實是受另一次考古發現的鼓舞才進城挖坑的,那是1947年在索姆河谷的聖阿舍爾花園發現了史前人類遺蹟,就是亞眠猿人遺址,距今四十五萬年前。據考證,這些人是來自非洲的智人。從1947年開始,亞眠就成了法國考古的熱門地,還有人挖出來過新石器時期的燧石,而且上面有人工打磨的痕跡。新石器時期就是距今五千年前,看來五千年前的法國人也開始吃熟肉了,而且是燒熱水洗澡了。不過他們還沒能用上普羅米修斯盜來的火種,那個火種要凱撒大帝帶來。因為亞眠有這麼猿的人,所以這裡是法國的歷史名城。

亞眠還有一個歷史故事。說羅馬大軍進入亞眠,一個羅馬士兵走過城門的時候看見那裡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在“已是懸崖百丈冰”的隆冬衣不蔽體。這個羅馬士兵就用劍把自己的斗篷裁為二截,一截自用;一截贈乞丐。這個羅馬士兵後來發現羅馬大軍是搞軍事活動的,就退出了現役,他就去搞宗教活動。這個羅馬士兵在我們前幾天去的圖爾大教堂做了大主教,他致力於在高盧傳播基督教,其功甚大,被封為天主教聖人叫做“圖爾的聖馬丁(Saint Martin of Tours)”。聖馬丁割袍贈乞丐是很多繪畫和雕刻的主題,仁慈得不得了。我們中國也有一個割袍的故事,就是“割袍斷義”。說的是隋末單雄信要去追殺李世民,被好友徐茂公扯袍阻攔,單雄信割斷戰袍與徐茂公斷友,從此取關。

在中世紀中期,亞眠建造了一座大教堂,這座大教堂到現在都是非常有名,就是亞眠聖母大教堂。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這個亞眠大教堂是哥特式教堂哈?它有名是因為它的尺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亞眠大教堂是建於1270年,正是哥特建築的鼎盛時期。這個哥特一詞並不是當年的名詞,當時的稱呼是“法式建築”,哥特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人給它的名字。這個哥特式建築是起源於法國的一種建築風格,意大利人特看不上法國藝術,因為他認為自己才是藝術的源頭。所以意大利人管“法式建築”叫做哥特式。哥特人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北方蠻人,曾經掃蕩過羅馬,而且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過西哥特王國。意大利人說法國藝術是哥特式的意思就是擠兌法國藝術是野蠻人的東西,所以意大利對法國的哥特式建築一直是觀望的,直到最後才接納這種風格,並且更多的把它用於建築裝飾而不是重點在結構。其實法國的哥特式教堂繼承了羅曼風格,是一脈相承的。反過來這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雖然也是從羅曼式發展而來,卻沒有借鑑哥特式。哥特式目標有三條:擴大出口、增加建築的高度和尋求一個均勻的空間。為了實現這三個目標,它就在羅曼式建築的基礎上對建築結構有了發展:尖拱券、肋架拱頂(借鑑了羅曼式的交叉肋拱頂)和飛扶壁是哥特式建築的三要素。在這三個基本要素上,哥特式教堂還在裝飾上有一些特點,包括玫瑰窗、柳葉窗、瘦長人像柱、束柱等等。

亞眠大教堂1220年就開始建造,經歷了三代建築師,倒不一定是他們拖拖拉拉,很有可能還是教堂沒有上市融資的緣故。這座大教堂的結構在1266年就完成了,裝修工程一直到1288年才最後完工。天主教的那些大個兒的教堂通常都要收藏一些聖物,亞眠大教堂收藏的聖物據信是施洗者約翰的頭骨,那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劫掠期間被法軍擄來的。

看看它的正立面,這個立面是1220年到1236年間一口氣建成的,風格統一。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三座門的人像柱上雕刻的是基督教先知和聖人,門楣上的浮雕:中間是最後的審判,兩邊是聖人。上面過樑外面還有一排人像,這些是真人大小的歷代國王,一共二十二位。我估計應該從加洛林王朝矬子丕平開始算的,到1220年在位的卡佩王朝腓力二世,正好是二十二位。

過樑之上是正殿的大玫瑰窗,再往上是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叫做“聖歌畫廊(Galerie des Sonneurs)”。兩邊側殿的上面是南北兩座塔,南塔—也就是大門左手的塔—完成於1366年,更高的北塔完成於1406年。

1990年用激光清洗這個正立面的時候,發現它的表面是塗有顏色的,就是一個彩色的正立面。而且根據現在的技術,還可以辨別13世紀時的顏色。現代技術這就派上了用場,亞眠地方當局開發了一套系統,在黑天以後用不同顏色的燈光精確投射到正立面的不同部位,這樣來還原大教堂正面原來色彩斑斕的樣子。我們來的鐘點是早晨,不能一直等到太陽落山,因此就沒有看到這個奇妙的景象。借用一張別人的圖大概齊看看這個意思吧,很炫。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看看它的南立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門楣上的浮雕,聖母瑪利亞的一生。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站在北側主教花園裡觀望大教堂。可以看見上層的飛扶壁的下部隱藏在側殿結構裡。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我們進去看看。寬大的正殿,15米寬。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而且非常高,42米高。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連續尖拱頂,拱頂上的交叉肋和尖拱牆上的尖拱肋都彙集在束柱上。哥特式教堂結構依靠正殿的束柱支撐,減輕了牆體重量,再加上側殿和飛拱璧從側面的支撐,就可以把高窗使勁往上蓋,在高窗之上架設拱頂。亞眠大教堂的拱頂有42米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教堂大殿。這麼高的大殿能夠建造起來也是挺不容易的,一個是得益於這一時期的和平環境,這時的國王是路易九世(聖路易),是法國的一段太平盛世;二來是得益於發達的工商業,教堂的建設有資金的持續支持。因此,建築師就有機會嘗試把這座哥特式教堂蓋得更高。不過這也是到了哥特式建築極限了,這座教堂採取了好多加固措施,以保證結構能承受屋頂的重量,包括採用高低雙層飛扶壁,甚至在牆體上加一圈鐵箍。

亞眠往南50公里,有一座城市叫博韋(Beauvais),也有把它叫做波威的,那裡有一座木頂的巴西利卡教堂。1225年,發生了一場大火,把這座木頂教堂燒燬。博韋大主教就只好重建一座教堂,這座新的教堂就不是原來的巴西利卡了,也建成了哥特式。這座博韋大教堂比亞眠大教堂小,它只有側翼(就是十字交叉的橫邊)和唱詩班坐席,到1272年就差不多蓋好了。這時候已經是新的大主教了,他看見北邊亞眠大教堂又高又大很是羨慕。他就想怎麼能蓋過亞眠一頭,可是新教堂架構都已經差不多完工了,怎麼辦呢?他就讓建築師想辦法蓋得再高一些。這個建築師也是好大喜功,他就想試試哥特式教堂到底能蓋多高,他就在唱詩班坐席廳上加高將近5米蓋屋頂。這樣,博韋大教堂的屋頂就達到48米,遠高於亞眠大教堂的42米。結果剛蓋好的1284年,這座屋頂就塌了。從此以後,法國哥特式教堂就不敢蓋太高了,亞眠大教堂就成為最高的屋頂了。

看看正廳上層的盲樓和高窗。由於有外面的飛扶壁和正廳束柱支撐,高窗修的非常高大,基本上都看不見牆面了。現代建築的玻璃幕牆是不是來自哥特式建築的靈感?那些玫瑰窗和柳葉窗造型協調漂亮,盲樓上的梅花拱也是非常漂亮。為了增加採光,有的高窗是全透明的,有一些是彩色玻璃拼圖。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側廳。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這座大教堂的另一個特點是十字型的側翼非常短,也就是略微突出於側廳,南面的側翼端頭是大玫瑰窗,富麗堂皇。我們來到亞眠大教堂的時辰也是晨禱正在進行時,祭壇上是晨禱團隊。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北面側翼則是安裝了一架大風琴。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十字交叉處的拱頂連接。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十字交叉處祭壇的東面就是後堂,所謂的唱詩班坐席,兩側豎排的座位一邊是唱詩班,另一邊是本堂和來訪的主教們。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看看端頭的聖母祭壇。祭壇背後的神龕右手是一尊聖母雕像,神龕上是一幅巨大的木雕,叫天堂的榮耀,描繪的是天堂的景象,有很多天使在迎接聖母。神龕左手是耶穌雕像。神龕後面有金色的聖光散發。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唱詩班坐席外面是一圈木刻。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這是一幅一幅的連環畫,講的是耶穌的一生。看那人物形象,雕刻的樣式和手法已經是文藝復興風格了,這一套木刻應該是15世紀以後的作品。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最東端的聖母堂,祭壇上是聖母子雕像。每根枝肋塗有不同的顏色,五彩繽紛,這是哥特鼎盛時期的特徵。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佈道講臺。講臺的下面支撐柱上有三尊女性人像雕塑,他們代表基督教三德,就是“有信、有望、有愛”。佈道臺上面的華蓋上是大天使,它的腳下是惡魔的頭顱。這個佈道臺非常華麗,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下面這座巴洛克神龕更漂亮:佩伊的聖母。雕刻是布拉塞(Nicolas Blasset)1627年所作,上面的聖母聖子沒拍全,聖母腳下兩邊是抱著投石機的大衛和抱著聖經的所羅門。《昇天的聖母》是比利時畫家佛蘭肯·熱納(Francken Jeune)1628年所畫。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當年興建亞眠大教堂的主教弗以利(Evrard de Fouilly)墓。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亞眠大教堂的東側有一座青銅像。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這是亞眠歷史上的一位名人,叫做“隱士彼得”,英語裡叫做Peter the Hermit,法語裡叫做Pierre l'Ermite。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時,這個十字軍有二股部隊,貴族騎士領導的是正規軍,除此之外,還有一股法國民兵。彼得就是法國民兵的頭領,他當年是亞眠一所修道院的隱修士。教皇烏爾班二世一開口號召組織十字軍東征去收復基督教失地,這個彼得就從修道院裡出來,他舉著一個十字架到處忽悠百姓加入十字軍去打仗。他還真是糾集起四萬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平民百姓,還有街頭流浪的人為了吃飽飯加入彼得的隊伍。他帶著這一隊法國民兵還真就開往前線了,當年教皇說是到君士坦丁堡集合。彼得的民兵沒有摩托化機械,就比別人早走了二個月,一路殺人放火。到了君士坦丁堡,拜見了拜占庭皇帝,他就出發去打仗,剛出去沒多遠就中了突厥人的埋伏,他的部隊基本全軍覆沒,沒陣亡的也都被突厥人抓去賣了做奴隸,彼得自己逃了回來。後來他只好加入貴族部隊,跟著隊伍打到耶路撒冷,又是在那裡燒殺搶劫,幹了不少壞事。十字軍凱旋之後,他就銷聲匿跡了,有小道消息說這小子在我們路過的那座艾克斯小城的一座聖墓教堂當了個堂長,1131年死在那裡,葬於城外亂葬崗。因為彼得的民兵當年是從這個亞眠出發,所以也有人把他叫做“亞眠的彼得”,其實是一個挺不光彩的人物。一來十字軍東征本身就充滿了爭議;二來這個彼得又是十字軍劣跡的製造者,可是亞眠人還是把他立了個銅像在這裡。

其實亞眠還是有名人的,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儒勒·凡爾納,他1871年之後一直住在亞眠,凡爾納太太的沙龍在亞眠還是上流社會很有名的會所。凡爾納在亞眠寫了不少東東,我們熟悉的中文版《八十天環遊地球》、《神秘島》、《地心遊記》都是在亞眠期間出版的。凡爾納的故居現在是他的紀念館,我們沒去看,也沒路過。

我們倒是路過離亞眠大教堂不遠的另一座古蹟,就是這個亞眠鐘樓(Belfry of Amiens)。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三:亞眠

下面的石頭基座建於十五世紀初,上面的鐘樓建於十八世紀中。石頭鐘樓的下部和圓頂上都裝飾的有巴洛克渦卷,鐘樓裡面原來是有一口大鐘的。1940年大轟炸的時候,這座鐘樓燒著了,裡面的大鐘也化成銅汁。二戰以後,這座鐘樓一直都是殘破的,一直到1990年才重修成現在這樣。然後就和亞眠大教堂合併成一個景點了,一起算進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亞眠大教堂很值得看,特別是最高的哥特式正廳,唱詩班坐席東端的聖母祭壇和神龕,佩伊的聖母雕刻,基督的一生彩色系列木刻,還有那座佈道臺。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