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自由,先自律

要自由,先自律

我們都希望獲得自由,只是很少人要願意付出代價

―――張鵬


什麼是自由?我的理解是,自由就是過上自己希望過的生活。自由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即財富自由、身體自由、精神自由

渴望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真正能實現自由的人並不多,因為自由並不是免費的Freedom

is not free)。事實證明,自由來自嚴格的自律

1、財富自由

有人認為,財富自由是指“錢多到不需要工作也能享受一輩子”。但我覺得,這樣的目標太高,絕大多數人都難以實現。另外,即使實現了,它可能帶來另一個壞處,就是失去了奮鬥目標,人生的幸福感很可能會減少。

所以我認為,財富自由最基本的標準應該是:擁有的財富不低於社會平均水平,讓自己過上體面的生活。否則只能算是“阿Q精神自由”。

財富自由的實現需要長期、嚴格的自律。因為我們都處在一個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的世界。你要掌握“生存技能”,就要剋制自己的天性,比別人更努力地學習、工作、交往。你不能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我的那篇引起巨大爭議的文章《復旦女神教師火了》就表達了這個中心思想:如果你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你就不可能獲得財富自由

2、身體自由

它是指人生不因為身體的原因而受限,或者不因病痛而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良好的身體機能能讓人更靈敏地感受到幸福,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這種自由時間越長越好。比如,你能否在90歲時還能自食其力地享受生活甚至能周遊世界?

但身體自由的獲得也離不開長期、艱苦的自律,

你得在吃喝、休息、運動、生活規律等多方面“失去自由”才能換取身體自由

3、精神自由

就是有自己的精神寄託、愛好,不依靠他人的施捨也能得到精神的滿足。這種滿足方式越濃、越廣就證明精神自由越多。

相反,精神上沒有自由的人總是渴望他人的安撫、陪伴、鼓勵、愛戴、指引。他們最喜歡用的方式是:用道德來指責別人無情、忘恩、不孝,但卻不反思自己是這一切的根本原因。

精神自由的獲得更離不開長期的自律,比如廣泛的學習積極的思考

我專門給沒有精神自由的人寫了一首“頌歌”:


看書就頭痛

思考就犯困

要我寫作?

還不如你打我一頓!

痛罵美國

我就興奮!

上網購物

我全身都來勁!

沒人陪我?

那真是要我的命!


精神自由,歸根結底來自於“精神上的獨自旅行”,通過這個旅行,你將自己培養成了一個豐富、深刻、細膩、可愛的伴侶。當你成為自己最可愛的人時,你才真正得到了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