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年1月

前 言

林业既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促进国家绿色发展、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展林业既能够生产丰富的生态产品,为人类生存提供生态支撑,又能够依托森林资源,生产多样化的林产品,保障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绿色林产品的巨大需求。林业产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是林业践行绿色惠民富民发展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方向,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求,推动全区林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内蒙古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布局及要求,结合地区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区域特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十二五”林业产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全区林业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区林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02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418亿元,年均保持15.6% 的快速增长。全区已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野生动物繁育、森林食品、木材和人造板加工、灌木饲料、森林旅游等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初具发展规模、区域特色鲜明、产品品牌独特、市场反响良好的特色产业。涌现出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集约经营水平较高、产品质量效益较好、农牧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林业产业品牌和发展典型。林业产业在推动绿色增长,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作用明显。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2015年,全区木材产量143万立方米,锯材产量761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49万立方米,全区以水果、干果、森林食品、木本药材等为主的各类经济林产品总量达58万吨。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人工驯养繁育野生动植物等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种类更加丰富。森林生态旅游接待规模迅速增长,2015年,旅游收入31亿元。

(二)特色产业迅速崛起,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全区干果、鲜果培育、沙生植物资源利用、特种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育、果品饮料加工、森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全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西部区的肉苁蓉、枸杞、葡萄等,中西部区的沙棘、小型水果、灌木原料等,东部区的食用菌、山野菜、榛子、沙果、锦绣海棠、蒙富苹果、设施林果业等,满洲里和二连浩特进口木材加工,以及通辽和赤峰市人造板加工等,成为区域经济的亮点。

(三)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林业龙头企业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引导非公经济投入林业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农牧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共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2家。全区已形成一批在区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林产品品牌。乌海“汉森”等5项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巴彦淖尔“王爷地”和“游牧一族”等12项产品获内蒙古著名商标。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件、有机食品认证6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件、质量体系认证8件。

(四)科技支撑助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全区各地通过推广丰产栽培等林业适用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引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林业标准制定、林业科技下乡、农牧民科技培训等措施,有效支撑了基地集约经营、产品品牌创建、产业质量效益提升。部分盟市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以龙头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产学研结合、协作攻关,效果显著。

二、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我区林业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林业产业发展平均增长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值总量较小,林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2015年全区林业总产值418亿元,其中,地方林业308亿元、森工集团(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110亿元,同期全国林业产值5.94万亿元,全区排位仅排在24位。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发展潜力仍有待挖掘。

(二)产业素质整体不高

全区林业加工企业规模整体较小,集约化水平、产业聚集度不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增值率低。低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林产品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发展较慢。知名品牌较少,核心竞争力弱。以种养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整体质量不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低,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可发展林业产业的造林比重占全区造林总任务比重较小;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化程度低,缺乏航母型的龙头企业,缺少名牌和高附加值产品;以森林沙漠观光旅游休闲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潜力得不到挖掘,投入少,现有旅游景点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益。

(三)管理体制不适应

林业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仍然滞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包袱沉重,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同时,对作为林业产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林业尚未形成支持其发展的政策体系。林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不活,缺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组织方式。

(四)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林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林业金融体系难以向林农提供可靠有效的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和物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备。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企业等相互协作机制和产、学、研、用协作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三、“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林业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发展林业产业是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兴林富民惠民的重要措施,是打造内蒙古生态文明亮丽风景线的朝阳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

(一)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新常态下,林业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一是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林业产业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一系列绿色发展议题高度契合。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倡导发展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产业,将发展林业产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三是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强烈的需求,绿色林产品已成为消费市场最青睐的产品,精准扶贫、就业增收已成为贫困人口最迫切的愿望。发展林业产业能使广大人民共享绿色文明成果,实现绿色富民惠民。四是国有林区全面禁伐,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刚刚起步,破解林区产业转型、帮助林区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等难题,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任务更加艰巨。

(二)绿色增长带来的新动力

近年来,随着全区生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区林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全区林地面积达6.6亿亩,其中,森林面积3.73亿亩,居全国第一。其中,人工林面积4974.75万亩,居全国第八。在强化生态建设保护的同时,利用我区丰富的林地、沙地、湿地和物种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做大规模、提高效益,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增强林业发展整体实力和水平。

(三)特色化带来的新需求

全区枸杞、山杏、沙棘、榛子、小苹果、文冠果等经济树种,肉苁蓉、甘草等蒙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等森林食品,这些乡土特色品种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化发展条件。现有山杏、沙棘、柠条、榛子等大面积的存量资源,需要进行低质低效林改造,通过平茬复壮、嫁接改良等措施,提升经济效益。各地的种苗培育产业,已形成规模大、效益好、投资主体多元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一些乡土树种的种苗培育,有巨大的生态建设需求空间。全区森林、林地、湿地、沙漠沙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空气清新,土壤污染少,绿色、环保、纯天然的特色林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药品加工等产业,契合当今社会崇尚的回归自然休闲养生、享受绿色健康产品的消费潮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四)信息化带来的新转变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林业产业发展带来强大支撑。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一是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流共享,解决农牧民信息获取难题,实现企业采购、营销、服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促进产品开发,提高企业效率,转变管理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有利于运用物联网、互联网和云计算搭建林业电子商务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和流通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

(五)市场准入和资源短缺带来的挑战

林产品竞争激烈、环保标准不断提高是我区林业产业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整体上,我区林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高端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程度低和规模小等因素,在国内外林产品竞争市场中处于劣势,“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也将受到进一步挤压。随着人类社会环保意识的强化,对林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等要求更高,林业产业将面临技术革新难题和更高的准入门槛,林产品与替代产品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国家为维护生态安全,天然林禁止商业性采伐,作为商业利用的资源更加有限。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限制原木出口政策,木材进口难度逐渐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资源短缺也将制约我区林业产业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总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实现绿色惠民富民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批大型产业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创建,扎实推进全区林业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化建设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内蒙古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 坚持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二)坚持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根据资源禀赋条件,优化区域布局,发展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林业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品丰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三)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发挥好政府外引内联、引导调控的作用,促进林业产业兼并重组、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四)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的原则。鼓励自主创新,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

(五)坚持政策扶持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税费、投融资、保险等优惠政策,盘活资源资产,支持林业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林业,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努力实现林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的总体目标,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300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林业产业在促进绿色发展,惠民富民方面效果明显提高。“十三五”,以特色经济林、森林绿色食品、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特色化、规模化、优质化林业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及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龙头企业,构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森林文化景区和多元化林产品市场。创建有利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初步形成具有我区特色、适应市场经济、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

四、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自然、经济、区位的差异,规划产业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整合资源,集聚资本,构建以优势产业带为联结、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产业布局,推动林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东部林区:在呼伦贝尔、兴安盟等地区,充分利用大兴安岭得天独厚的天然林资源,建设国家储备林和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不断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林业资源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林下采集业和林产品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和健康养老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社会提供优质绿色产品,发展林区经济,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沙地和沙漠地区:在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区,以防沙治沙为前提,建设灌木饲料林基地、沙生果品基地和沙生中药材种植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灌木、果品、药用等沙区特色植物资源,以资源转化增值拉动资源增长,实现沙区生态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阴山、燕山等山地丘陵区:在赤峰、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与用材兼用林,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林,搞好退耕还林及其后续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促进丘陵山区经济持续发展。

松辽、河套平原区:在通辽、巴彦淖尔等地区,积极发展防护用材兼用林,重点搞好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为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源条件。

城镇区:在各盟市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等优势,建设资源整合、资本集聚、科技集成的林业产业集群和示范园区,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种苗花卉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发展进口木材储备加工交易基地。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以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为切入点,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强化驱动创新,发展新兴业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绿色增长,实现兴林富民。

一、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特色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特种野生动物驯养繁育、森林绿色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提升改造木材加工、木质产品、木浆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工艺与设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林业碳汇、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大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能力、竞争力强的林业企业集团和产业园区规模。

二、强化创新驱动

健全产业制度,为林业产业发展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加强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农牧民培训和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设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加快林业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林业高新技术发展,扶持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试基地、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

三、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建设林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林业商业模式创新,开展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林区邮政、快递、供销、交通运输等既有网络和优势资源对接合作,对林区传统商业网络升级改造。引导特色产业企业或地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推进林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示范,带动订单林业发展,提高林产品标准化水平。加快培养林业电子商务急需的专业人才,加强电子商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支持新兴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交易,推动林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对电子商务合同监管,规避在线交易双方的风险,促进信用体系建设。

四、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积极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卫生行政等管理部门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用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引导、推广食用林产品标准化生产。鼓励支持食用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制定企业食品安全标准。逐步建立起行业监管为主导,企业自检为基础,第三方检测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食用林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探索构建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和公众参与监督的三方共管模式,确保生产环节质量有标准,操作有依据,安全有保障。

五、林业品牌建设

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支持品牌营销推广,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林业知名品牌培育,充分发挥中国名牌、驰名商标、绿色食品、地理标志、森林产品标志等林业品牌作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联系和纽带作用,推广先进的营销理念、品牌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导林业企业建立以质量和信誉为中心的优秀品牌文化。加大知名品牌保护,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宣传和推广中国林业品牌,鼓励有条件的林业企业在海外开展营销活动。

六、龙头企业培育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在规划、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务,在基地建设、林地使用、林业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落实中央关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开展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实行动态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淘汰机制,做到有进有出,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素质,增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支持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村牧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搞活会展经济。建设功能齐备、配套齐全的会展设施,逐步建立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的林业产业会展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会展经济的市场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林业展览业务、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强化林业产业售后服务。完善产品“三包”制度,推动发展林产品配送等售后服务,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服务支持等售后服务新业态。促进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服务。

第四章 建设重点

一、优势特色经济林

(一)水果种植

1.水果种植现状

现有水果种植面积8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6.6万公顷。现有水果品种30种以上,主要品种有:沙果、金红苹果(123)、葡萄、黄太平、家杏、蒙富苹果、苹果梨、南国梨、寒红梨等。

2.规划布局

规划黄河沿线、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科尔沁沙地为葡萄、苹果梨等重点种植区;大青山南麓及呼和浩特市南部为家杏、123、黄太平等重点种植区;东部兴安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为沙果、123、寒富苹果、南国梨、寒红梨等重点种植区。

3.规划规模

新造水果经济林5.6万公顷,低产林改造1.2万公顷。

4.规划目标

到2020年,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3.7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10万顷。产品产量达到228万吨,产值90亿元。

(二)干果种植

1.干果种植现状

现有干果种植面积56.7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42.7万公顷。主要品种有红枣、山杏、榛子等。

2.规划布局

规划西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海市重点发展红枣等种植;东部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重点发展榛子等种植。

3.规划规模

新建干果基地5.5万公顷,低产林改造8.5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干果种植面积达到62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46万公顷。干果产量达到72万吨,产值40亿元。

(三)木本油料种植

1.木本油料种植现状

现有木本油料种植面积4.6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3.9万公顷。主要树种有文冠果、柄扁桃、油用牡丹、元宝枫等。

2.规划布局

规划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等重点发展文冠果、柄扁桃等种植;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重点发展油用牡丹种植;元宝枫以赤峰市、通辽市为重点。

3.建设规模

新建木本油料2.7万公顷,低产林改造0.7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7.3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6.6万公顷。产品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20亿元。

(四)中蒙药材种植

1.中蒙药材种植现状

现有中蒙药材种植面积15.1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2.4万公顷。主要品种有沙棘、枸杞、肉苁蓉、锁阳、甘草、黄芪、黄芩等品种。

2.规划布局

规划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等重点发展肉苁蓉、锁阳、甘草、枸杞等药材;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呼和浩特市等重点发展沙棘、黄芪、黄芩、金银花、芍药等。

3.建设规模

新建药材基地14万公顷,低产林改造0.3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蒙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9.2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11.1万公顷。中蒙药材产量达到29万吨,实现产值160亿元。

(五)设施林果业

1.设施林果业现状

现有设施林果种植面积0.1万公顷,主要品种有葡萄、油桃、樱桃、草莓、火龙果等。

2.规划布局

规划赤峰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通辽市、兴安盟、呼和浩特市等为重点发展地区。

3.建设规模

新建设施林果业面积0.5万公顷,低产林改造0.1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设施林果业水果种植面积达到0.7万公顷,产品产量达到71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二、用材林及其它原料林

(一)速生丰产林

1.速生丰产林种植现状

现有速生丰产林16.7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11.4万公顷。主要树种有杨树。

2.规划布局

规划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等为建设重点地区。

3.建设规模

新建速生丰产林面积4.6万公顷,现有低产林实施封育、管护、补植补造等措施。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速生丰产林达到21.3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11.4万公顷。产值8亿元。

(二)木材战略储备林

1.木材战略储备林现状

现有木材战略储备林23.4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7.7万公顷。主要树种为落叶松、桦树、蒙古栎、樟子松等。

2.规划布局

规划建设重点为东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等。

3.建设规模

新造木材战略储备林面积11.4万公顷;对现有低产林实施封育、管护、补植补造等改造培育4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木材战略储备林达到34.8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25.3万公顷。产值43亿元。

(三)生物质能源林(木质燃料、油料)

1.生物质能源林现状

现有生物质能源林(木质燃料、油料)45.5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18.5万公顷。主要树种为山杏、文冠果、沙柳等。

2.规划布局

规划建设重点为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通辽市、赤峰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建生物质能源林(木质燃料、油料)面积11.1万公顷,现有低产林改造0.1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物能源林达到56.7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26.9万公顷。生物质原料产量200万吨,产值20亿元。

(四)工业原料林(木质纤维)

1.工业原料林(木质纤维)

现有工业原料林(木质纤维)10.6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0.8万公顷。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榆树。

2.规划布局

规划建设重点为通辽市、赤峰市、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建工业原料林(木质纤维)面积2.4万公顷,现有林改培1.8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工业原料林(木质纤维)达到12.9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3.1万公顷。产量100万立方米,产值5亿元。

(五)灌木饲料林

1.灌木饲料林现状

现有灌木饲料林77.6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21.6万公顷。主要树种为柠条、花棒、驼绒藜、黄柳、杨柴、沙棘等。

2.规划布局

规划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阿拉善盟赤峰市、通辽市等重点发展灌木饲料林。

3.建设规模

新建灌木饲料林(木质纤维)面积16.3万公顷,现有林改培6.2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灌木饲料林达到93.9万公顷,其中,基地面积33.4万公顷。饲料原料产量390万吨,产值16亿元。

三、林木种苗花卉

(一)林木种苗

1.林木种苗现状

现有林木良种基地34处,面积0.6万公顷,产种子9.7万公斤;林木采种基地69处,面积4.0万公顷,产种70万公斤。育苗基地18718处,面积4.88万公顷,生产苗木19亿株。

2.规划布局

林木良种基地:规划新建项目分布在阿拉善盟、赤峰市等;改扩建在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等。

林木采种基地:规划新建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等;改扩建在赤峰市。

3.建设规模

新建林木良种基地3处,面积0.06万公顷;改扩建4处,面积0.04万公顷。新建林木采种基地5处,面积0.07万公顷;改扩建1处,面积0.01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林木种子年产量220万公斤,其中,基地种子160万公斤。年育苗4万公顷,年在圃量41亿株,年出圃苗木12亿株。

(二)花卉

1.花卉现状

全区现有花卉良种繁育基地4处,年繁育各类花卉种苗7590万株。 2.规划布局

花卉良种繁育及花卉种质资源基地:规划重点分布于鄂尔多斯市、赤峰市、包头市、呼伦贝尔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建花卉基地面积0.1万公顷,其中,花卉种植基地0.05万公顷,园艺作物种植基地0.05万公顷;食用与药用花卉种植0.03万公顷。

新建花卉良种繁育基地9处,改扩建3处,面积0.2万公顷;

新建花卉种质资源库1处。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年产鲜花0.3万枝、花卉种球2万粒、花卉种子2.4万公斤、花卉种苗2.2亿株、观赏花木2.4亿株,盆栽植物2.4亿盆,花卉生产年产值9亿元。

四、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

1.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现状

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有野鸡、野猪、貂、珍珠鸡、獭兔、狐狸、鹿、环颈雉等。现有规模281万头(只、箱),其中,现有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基地81处,繁育规模6.3万头(只、箱)。

2.规划布局

规划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基地分布于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通辽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主要品种规模4163万头(只、箱);新繁育规模27万头。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工驯养繁育野生动物主要品种规模达到4444万头(只、箱),产值12亿元。

五、林产工业

(一)锯材加工

1.锯材加工现状

现年加工锯材770万立方米,其中,满洲里和二连浩特进口锯材加工709万立方米;其他盟市年加工锯材61万立方米。

2.规划布局

依托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口俄罗斯、蒙古国针叶树种原木、锯材,形成原木、锯材等储备加工交易基地。通辽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等重点发展锯材加工。

3.建设规模

除满洲里、二连浩特以外的其它盟市,新增锯材生产能力9.8万立方米。扩能改造提高生产规模32.2万立方米,其中,二连浩特口岸扩能改造提高生产能力25.6万立方米,其他盟市扩大生产能力5.6万立方米。主要品种有锯材、板方、板材、层压板等。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锯材加工能力达到811万立方米,其中,满洲里口岸585万立方米,二连口岸150万立方米;其余盟市锯材加工达到76万立方米。产值89亿元。

(二)人造板加工

1.人造板加工现状

全区现有人造板加工厂292处,年加工人造板106.9万立方米。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通辽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生产能力63.8万立方米;扩大生产能力89.6万立方米,主要品种有密度板、细木工板。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造板产量达到260万立方米,产值14亿元。

(三)木制品及木质家具制造

1.木制品制造现状

现年加工木制品及木质家具7万件套。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包头市、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木制品及木质家具31万件套,扩大生产规模0.6万件套,主要品种有门窗、家具、木屋等。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木制品及木质家具39万件套,实现产值8亿元。

(四)生物质能源产品

1.生物质能源产品现状

现年产生物质燃料3万吨。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生物质燃料4.3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产量达到7.3万吨,产值0.2亿元。

(五)灌木饲料

1.灌木饲料现状

现年生产灌木饲料35万吨,产值2亿元。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阿拉善盟、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和扩大生产规模85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生物质燃料产量达到120万吨,产值7亿元。

六、森林食品药品加工

(一)果蔬加工

1.果蔬加工现状

现年产果蔬加工产品33万吨,主要品种有山野菜、食用菌、葡萄酒及其他果酒酿造、果蔬饮料、干鲜果品加工等。

2.规划布局

规划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通辽市以葡萄酒、果蔬饮料、干鲜果品加工为重点;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以山野菜、食用菌加工为重点。

3.建设规模

新增生产能力61万吨;扩建生产能力24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果蔬加工生产能力达到118万吨,实现年产值73亿元。

(二)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产品加工

1.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产品加工现状

现年产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产品0.08万吨。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等。

3.建设规模

新增生产规模5.2万吨,扩建生产规模0.02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人工驯养繁育陆生野生动物产品规模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

(三)中蒙药材加工

1.中蒙药材加工现状

现年产各类药材1.7万吨,主要生产中蒙药饮片、中蒙成药、生物药品等。

2.规划布局

规划重点为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等。

3.建设规模

新增中蒙药材加工能力4.2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年产量达到5.9万吨,实现产值21亿元。

七、林业生态旅游

1.生态旅游现状

现有森林公园47处,其中,国家级24处、自治区级22处,建立国家生态公园(试点)2处。湿地公园21处,其中,国家级13处、自治区级1处。自然保护区87处,其中,国家级28处、自治区级31处。沙漠公园7处,其中,国家级4处、自治区级1处。

2.规划布局

根据我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特征,规划布局:以阿尔山、额尔古纳、根河、牙克石、扎兰屯为中心的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生态旅游区;以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为中心的大兴安岭余脉、燕山山脉次生林及辐射浑善达克沙地疏林的环京津冀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呼和浩特和包头为中心的大青山、乌拉山次生林区及辐射乌兰察布市与山西交界处次生林区和库布齐沙漠的森林生态旅游区;以巴彦浩特和额济纳为中心的贺兰山次生林区、巴丹吉林沙漠及额济纳胡杨林的森林(沙漠)生态旅游区。

3.建设规模

新增森林公园13处,其中,国家级7处、自治区级6处;湿地公园18处,其中,国家级9处、自治区级9处;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8处、自治区级3处。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区林业生态旅游接待规模达到5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2亿元。涉及农户户数达到5.6万户。

八、林下经济

(一)林下种植

1.林下种植现状

现有林下种植涉及林地面积32.8万公顷,产量1.8万吨,发展模式:林-药、林-菌、林-草、林-苗、林-粮、林-果、林-花、林-菜等。

2.规划布局

林-药模式:全区12盟市均有林药模式,主要品种有肉苁蓉、锁阳、枸杞、甘草、麻黄、蓖麻、黄芪、苦豆子、苦参等。

林-菌、林-草模式:重点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等,主要品种有黑木耳、蘑菇、猴头等菌类及苜蓿、黑麦草、三叶草等。

林-苗模式:重点是兴安盟、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等。

林-粮模式:重点是巴彦淖尔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等,主要品种有豆类、荞麦、莜麦等。

3.建设规模

新增林下种植面积31.4万公顷。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林下种植涉及林地面积达到64万公顷,林下种植产品140万吨,实现林下经济产值69亿元。从事林下经济种植农牧民28万户。

(二)林下养殖

1.林下养殖现状

现有林下养殖区域涉及林地96.3万公顷,养殖规模335万头(只、箱),林下养殖发展模式为林-禽、林-畜、林-蜂、林-蛙等。

2.规划布局

林-禽、林-畜:全区范围内,主要品种为鸡、鸭、鹅等家禽和牛、羊、猪、兔等家畜以及鹿、狍子等人工驯养繁育野生动物。

林-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等为重点。

林-蛙:规划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兴安盟为重点。

3.建设规模

新增林下养殖规模1670万头(只、箱)。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林下养殖涉及林地面积111万公顷,养殖规模达到2005万头(只、箱),产值26亿元,林下养殖惠及农户3.3万户。

(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1.林下采集加工现状

现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涉及林地面积237.4万公顷,产量4.4万吨。主要采集加工品种:食用菌、山野菜、中蒙药材、干鲜果品、灌木饲料、柳编等。

2.规划布局

食用菌、山野菜采集加工:规划重点为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等。

中蒙药材、干鲜果品采集加工:规划重点为包头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等。

柳编、灌木饲料加工:规划重点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等。

3.建设规模

新增林下采集加工能力19.6万吨。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产量达到24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

(四)森林景观利用

1.森林景观现状

现有林下森林景观673处,经营范围内林地面积34万公顷。

2.规划布局

采撷园、森林人家、观光休闲、生态体验区、城镇周边林家乐等布局:全区12个盟市。

3.建设规模

新建采撷园、观光休闲及生态体验区、城镇周边林家乐、森林人家等1340处。

4.发展目标

到2020年,林下景观利用达到2013处,经营面积达到44.8万公顷。实现产值18亿元。

九、林沙产业

我区具有发展林沙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境内分布有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长期以来,沙区人民在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的基础上,从当地实际出发,合理开发利用灌木资源,沙生药用植物资源等,发展人工种植肉苁蓉、锁阳等沙生中药材种植业,建设灌木饲料林基地,开展沙漠生态旅游业。把发展林沙产业作为重要产业,以资源转化增值拉动资源增长,实现沙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据统计,全区林沙产业产值已达到161亿元。规划到2020年,林沙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

(一)中药材种植

发展肉苁蓉、锁阳、枸杞、甘草、麻黄等中药材种植基地。合理利用梭梭和白刺等资源,积极扩大肉苁蓉和锁阳人工嫁接面积,研究和改进人工栽培技术,提高人工栽培成功率,提高单产量。到2020年,沙区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规模达到11万公顷,其中,肉苁蓉基地6万公顷。

(二)干果水果种植

发展红枣、山杏、葡萄、小苹果等种植业。到2020年,干果水果种植基地建设规模达到41.8万公顷。

(三)灌木饲料林基地

建设柠条、杨柴、黄柳等灌木饲料林基地。到2020年,灌木饲料林基地建设规模达到10万公顷。

(四)林下产品加工

发展肉苁蓉等中药材和干鲜果品加工。研发利用新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生产苁蓉、锁阳、甘草、麻黄、枸杞等药品、保健品、饮品、口服液、切片、酿酒等系列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到2020年,林下产品加工规模达到46.5万吨。

(五)沙漠生态旅游

发展沙漠生态观光、休闲和度假旅游,以及野营、野外探险、摄影等活动。到2020年,沙漠生态旅游年收入达到23亿元。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成立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合力推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把林业产业发展作为富民惠民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要加强对林业产业的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将林业产业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经济总量指标和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指标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评体系。旗县是整合农、牧、林、水、扶贫等涉农资金建设重点项目的基础平台,盟市要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把特色林产业纳入当地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重点领域,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林业产业项目,形成政府引导、相关部门支持、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林业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政策扶持

政府财政扶持政策。各级政府要将林业产业项目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资金扶持范畴,实行财政贴息、政策性贷款、专项资金优惠政策,逐步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导向、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林业产业投入机制。支持林业产业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依托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引导贫困林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林业精准扶贫。整合林业重点工程项目资金,向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倾斜,同时加强监管,保障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金融业服务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优化林业贷款业务,加快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设,推进森林保险业务开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鼓励银行根据地区特点和行业优势,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引导其他市场主体投入,发挥政府投融资的导向功能,建立多元化的林业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开办林业融资担保服务,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由林业企业和林农自愿入会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

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对于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拥有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的企业、产业示范园区的企业、国家级企业中心的企业、作为产业联盟核心成员的企业等,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对企业从事农林生产经营项目的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林业合作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资金、信贷等支持;鼓励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募集经营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三、深化改革

打破非公有资本投资林业资源培育业的制度机制障碍,明晰资源行政管理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鼓励发展国有、集体、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森林资源授权经营体制,发展国有林资本投资公司。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林权流转审批,盘活森林资源,释放林业产业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林业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进程。完善林业资源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合法权益的获取、处置和让渡,促进资源资产化。逐步推行林业生态资源的有偿使用,发展森林环境服务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上市,扶持中小型林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积极稳妥地发展林业创业板市场,推进发展林业期权和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源资产资本化。

四、社会化服务

引导和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林业产业的服务能力。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的平台建设,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发布等工作,强化政府政策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林业咨询机构、规划评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销售、消费等全过程、全方位服务。

五、发挥部门职能

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在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科技推广、标准使用、品牌培育、市场信息等方面,林业部门应向企业、林农提供相关政策、科技、信息和融资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与服务。建立和完善林权交易服务、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担保和保险等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沟通,拓宽和畅通融资渠道,有效改善企业和林农贷款、融资难题。在支持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林业产业的同时,要按照公平、有偿、互利原则,做好国有林场和林农合法权益的保障。要组织开展专家团队咨询、科技下乡、林农培训等活动,加强基层技术支撑和服务。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我区已形成以林木培育、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林下经济、生物质能源林、灌木饲料、野生动物繁育为主的种养殖业;以木材和人造板加工、森林食品药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以森林、湿地、沙漠旅游为主的旅游业等三大产业体系九大重点产业,分别从种养殖业、林产品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业阐述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现状

1.地质地貌。我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气候带跨越了温带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端干旱区5个类型,地带性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6种景观类型。全区主体属于内蒙古高原,高原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龙首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境内分布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还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黄河南岸以及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镶嵌有低山、谷地和盆地。

2.气候水文。全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年平均气温为0℃~8℃,年总降水量50~500毫米,蒸发量1200~3200毫米。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700小时,全年大风日数平均10~40天。全区境内有大小河流l000余条和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671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18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370立方米。

3.土壤植被。全区土壤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为黑土壤—暗棕壤—黑钙土—栗钙土—棕壤土—黑垆土—灰钙土—风沙土—灰棕漠土。全区植物区系组成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2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

(二)主要环境问题

1.土地荒漠化、沙化严重。荒漠化、沙化是影响我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荒漠化、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90个旗县。

2.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我区大部分地处干旱草原区,全区 12 个盟市60 个旗县,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3.土地退化普遍存在。我区各业用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表现在:耕地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加大、土地盐渍化加重、大面积的草原退化。

4.水污染严重。我区大部分河流、湖泊和水库属劣 V 类或 V 类水质;城市及工业“三废”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污染由点到面扩张,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来自农业内部的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的过度施用也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身污染。

二、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

(一)种养殖业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水环境影响分析

(1)水资源供需分析

种植业中一部分需要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过量抽采地下水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地下水漏斗区周边植被的生长,可能会造成植物生长枯死。由于项目分布于全区各个旗县,对于旗县用水量不是很大,形成漏斗问题的可能性小,可以满足建设灌溉用水的需求,不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

(2)水污染分析

化肥对水污染:土壤中的化肥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一方面会造成化肥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体硝酸盐污染等。

农药对水污染:由于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可能造成水环境受污染。

2.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化肥对土壤影响:大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当会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积累、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对农田土壤结构等造成影响。

农药对土壤影响:土壤生物的丰度是沃土的重要标志,农药在土壤中的长期残留积累会对土壤生物产生影响,导致土壤环境发生改变和农作物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残存于土壤中的农药将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3.植被影响分析

种植项目施工期会对原有植被局部遭到破坏,植被均为广布种和常见种,且分布较均匀,因此,不会使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植物种的消失。

4.动物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期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有一定的破坏,但是不会使野生动物物种数发生变化,其种群数量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项目建成后,原来的天然草地变成人工种植地,减少了原有野生动物栖息与活动的范围,迫使一部分野生动物向四周迁徙。区域植被经过3-5年的生长与自然恢复,区域内总体的植被覆盖度将提高,从而为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生存又重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林业生态旅游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生物多样性影响

旅游业的开发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单一植物过度生长,影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多样性;人为活动使动物栖息地减少和生境发生变化,干扰斑块增多和增大,使野生动物的适应性降低,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食物链等环节的改变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由于旅游开发和旅游者导致外来物种的侵入机会增加,增加了本土物种的生存压力, 有可能导致部分不能适应的本地种灭亡, 降低林区的生物多样性。

(2)森林植被的影响

旅游业的开发对森林植被会产生一些破坏,因此导致土壤流失;人为活动的增加、植物生长环境发生改变及乱采乱挖等现象,影响森林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更新。

(3)野生动物的影响

旅游对野生动物形成较大干扰,引起野生动物行为发生改变,尤其是驯化动物行为的改变;人为活动,造成旅游区内的野生动物处于紧张,导致野生动物的逃亡迁移,尤其是引起大中型野生动物因受惊而迁移。

2.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

旅游业的开展,对森林资源保护最大就是人为火灾的发生,大量的人为活动,火源的增加、火种保管和使用不当,容易造成火险,尤其在防火期内,加大了林区火灾的风险。

3.配套设施环境影响分析

旅游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用房、餐饮娱乐场所、修建简易路等,均为永久性建筑占地,施工中粉尘扬尘、运输和机械噪声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会对景观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同时会对生物生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4.固体废弃物的影响分析

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尤以塑料包装制品的“白色污染”,对土壤环境及景观环境、水环境都产生影响。

(三)林产品加工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污染分析

林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过程中锅炉产生的废气、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产生的臭气、人造板和家具产生的木质粉尘均会对空气环境造成影响。

2.水环境污染

林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水、生活污水和化水车间废水均会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3.噪声污染

林产品加工过程中生产机械运行产生的噪音,不同机器设备产生的噪声的强度不同。

4.固体废弃物污染

林产品加工项目的固体废弃物污染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渣等。

三、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种植业、养殖业

1.严格投入品的使用

化肥农药的使用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根据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农药化肥的适用量,有效控制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并结合实际,严格农药登记管理和使用是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2.严格项目环境管理

把合理开发与资源保护结合起来,对于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林业项目,应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养分管理措施、病虫害综合管理、灌溉水管理、减少污染,建设项目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有条件的项目应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等认证,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

3.动物保护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发现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时,施工作业应避开,不得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活动场所。严禁对周围林、灌木进行乱砍滥伐,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严禁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

4.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措施

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做到采补平衡。防止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控制化肥、农药别的施用量;严格按照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灌溉,制定合理灌溉措施,根据土壤类型建立分区灌溉管理制度。

(二)林业生态旅游

1.旅游区保护措施

为预防和减轻生态环境影响,必须依据规划严格控制旅游空间范围、旅游项目、旅游时间、游客容量和开发强度,对森林旅游区实施严格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根据旅游设施位置和状况不同,对生活用水要经过处理,处理达到能保证地表水环境质量所要求的浓度后再排放。加强动物植物的保护宣传教育,严格控制对动物的干扰,最大限度的防止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对破坏森林植被行为要严厉打击。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3.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

林业生态旅游项目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应进行分类收集,食物类垃圾就地堆肥处理,可回收废物送往废物回收利用部门,不可回收废物送往中转站或垃圾处理场处理。

4.森林防火保护措施

森林旅游项目中设置专职护林防火员,配备防火设施和设备,防火期内禁止游人入内。

(三)林产品加工

1.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林产品加工项目要选择效率高、环保性能强的设备,配套防护净化装置等措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2.废水处理措施

林产品加工项目要根据项目建设实际,合理设计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处理工艺,满足生产用水的指标要求,加强自有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的维护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收集工业废水。

3.降噪措施

在设备选用时,应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主要的噪声源应采取减振、消声、隔声等措施,在项目所在厂区及厂区周围应加强绿化,通过物理方式减少噪声的传播,减少对周围村落居民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林产加工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应该做好分类收集和管理工作。对于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应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回收垃圾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置。

四、环境影响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实施,对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可持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将增加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加大我区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公约中的贡献率。

规划的建设内容对对全区自然环境没有重大的负面影响。部分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只要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预防、减轻或补救措施,是可预可防。林业厅将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密切关注林业产业生产技术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积极制定相关规程、办法,有效促进全区林业产业健康发展,对建设工程中对自然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因素,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环境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将环境影响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对社会和环境的正面影响是主要,负面影响在可预可控范围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