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寶寶”咋就變成了“熊孩子”


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寶寶”咋就變成了“熊孩子”


1

我曾經問一個小夥子:“當年,你考上初中後,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玩啊!”他幾乎是脫口而出。

“考上高中之後呢?”

“還是玩,沒玩夠呢!”

聞言,瞬間有一種暈菜的感覺。但仔細一想,他有他的道理。

一來,玩是人的天性,大人都要找各種樂子,何況十幾歲玩性正濃的孩子。二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給孩子們的玩提供了各種便利條件。

其實,玩不可怕,可怕的是“貪玩”,最可怕的是小學時的乖孩子在進入中學後突然開啟了貪玩的“潘多拉魔盒”。

有一類孩子,小學階段學習成績、行為規範都很優秀,而且特別聽老師家長的話,屬於百分百的“乖寶寶”。由於家長老師“緊逼盯人”管得緊,附加的課外培優項目特別多,他們想玩卻不敢玩,也沒機會、沒時間玩。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幾乎所有的成績好的“乖寶寶”都沒有自己可支配的休閒時間,玩的天性被牢牢地壓制了。

但進入初中之後,由於家長不可能再手跟手、腳跟腳地形影不離,老師也不可能管得沒那麼細,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時間和空間自由支配度,加上受到更多同齡人的影響,尤其是開始進入青春叛逆期,膽量驟然變大,“把被老師家長剝奪了的玩的時間搶回來”就成了不管不顧的“熊孩子”追求。

類似的情形也會出現在很多高中生身上。

對有希望進入重點高中的初中生來說,中考備考無異於一場殘酷的戰爭。當夢想成真,得以邁入理解的高中時,孩子們的內心充盈著喜悅得意之情和鬆一口氣的心理。

一旦鬆一口氣的心理佔據主導時,“熊孩子現象”就不可避免地重現了:玩一段時間再說,到高二再加油趕上去。

顯而易見,強力扼制孩子好玩的天性,就好比埋下了兩枚定時炸彈,一旦進入初中或高中,這兩枚炸彈肯定會爆炸,不同的只不過是爆炸當量的大小。

2

引爆“定時炸彈”的導火索是青春期綜合症。

受遺傳、生活條件及環境等諸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地對於青春期年齡的劃分不盡相同,我國把青春期年齡定為10至20歲,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0至13歲為青春前期,14至16歲為青春中期,17至20歲為青春晚期。

青春期的心理特徵可大致歸納為自我意識顯著增強,自尊心爆棚,性意識萌動,渴望交流與認同,容易衝動富有幻想,卻又十分敏感。

體現在與父母、老師的關係上,青春期心理的突出表現就是叛逆。不聽話、頂嘴、對抗、旁若無人、自以為是,我行我素,情緒不穩,極易爆燥。

研究還表明,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所表現出的叛逆行為有可能越強烈。

“乖寶寶”變成“熊孩子”的結果必然是學業成績直線下降,情緒極易波動,抗拒舉動特別多,甚至出現偏執、抑鬱。

面對這種巨大的變化,很多家長往往猝不及防、束手無策。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就是對這一階段父子關係、母女關係的形象描述。

單就學習成績出現直線下降甚至斷崖式下滑這一現象而言,除了是青春期極限反應之外,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還在於學習方法的滯後。

很多家長不瞭解,孩子們更不瞭解,小學與初中、初中與高中的學習規律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比考試分數重要。

只要智商不是太低,孩子們一般都能對付各種考試,加上老師耳提面命,家長貼身督學,孩子們被推著往前走,有的孩子甚至憑小聰明也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出乎意料的好成績。

在初中、高中階段,各門功課的廣度和深度非小學所能比擬,知識體系的設計更加縝密,環環相扣步步遞進,不允許掉鏈子,這就好比登山,一腳不慎踏空,後果則不堪設想。

因此,當孩子進入初中或高中時,尤其是對那些“乖寶寶”,一定要進行耐心細緻的“學前教育”,讓孩子懂得,小學學習可以玩小聰明,但初中、高中學習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大智慧。

同時,要引導孩子處理好學與玩的關係,家長不妨與孩子達成一個君子協定。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完全剝奪孩子們玩的權利是不可取的行為,既易陷入疲勞戰,又易造成孩子的逆反。

3

孩子貪玩並不是洪水猛獸,當各種勸說、措施都無法控制孩子貪玩的行為時,家長不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有一個實例:有個學習基礎不錯的孩子在距高考還剩不到一學期時,仍不管不顧地沉溺於玩,他的理由“熊”得讓父母口瞪目呆:“小時候你們不讓我玩,我現在要把沒玩夠的時間補回來。”孩子的父親急得不行,找到班主任求助,不料班主任給出的錦囊妙計讓孩子的父親瞪大了眼睛:“就讓他玩,他有玩醒的一天的。”父親半信半疑,卻又別無良策,只好按班主任的辦法放寬了讓孩子玩的尺度。未曾想到,孩子在最後關頭真的“玩醒了”,轉而埋頭學習,實現了高考逆襲。

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是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別人的腦袋。同樣,引導懵懂無識的孩子處理好玩與學的關係,實現“讓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既要依靠學校老師,更要主動承擔責任。

而且我要強調的是,父親能發揮的作用更大。因為,與母親的嘮叨相比,父親的理性誘導可能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換一個說法,在止玩勸學這個問題上,父親要善於“男子單打”,也要善於和孩子的母親來一場默契的“混合雙打”。

如果方法得當,“熊孩子”會進化為龍駒鳳雛的。

一不留神,你家的“乖寶寶”咋就變成了“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