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


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的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世界經濟千年史》(The World Ea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這本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中,有一份2000年間西歐人口變化的統計數字。

公元元年,西歐人口2470萬。200年,2760萬。400年,2290萬。600年,1860萬。800年,2040萬。1000年,2541萬。1200年,4088萬。1300年,5835萬。1400年,4150萬。1500年,5726萬。1600年,7377萬。1700年,8146萬。1820年,13288萬。1998年,38839萬。

我們把這個數字做成圖表如下。

歐洲人口變化圖(公元元年~1700年)

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製圖:胡列箭)

麥迪森在分析西歐的人口變化時認為,造成人口損失的因素是災荒和傳染病,他並沒有提到戰爭。從這張圖表上可以看出,西歐人口下降出現在兩個時段:第一次是200年~600年,第二次是1300年~1400年。為什麼出現在這兩個時段呢?第一個時段的人口下降是羅馬帝國的衰敗導致的,第二個時段則是黑死病導致的,此後人口變化又開始呈現為上行曲線。

薛湧說: 歐洲公元二○○年前的人口發展,是羅馬帝國前兩百年最繁榮時期的寫照。自此之後,人口不斷下降,反映著羅馬帝國的衰落。這種下降趨勢,一直持續到公元六○○年,其間並沒有因為日耳曼人的入侵和西羅馬的滅亡而出現大的波動,說明“野蠻人”的入侵併沒有加速人口的衰減。從公元六○○年開始,人口呈加速度的反彈,到一○○○年時幾乎接近了羅馬帝國鼎盛期,一二○○年則遠遠超出羅馬帝國的鼎盛期。到一三○○年,西歐人口竟比羅馬帝國的高峰時期人口還要高出一倍多。一四○○年人口的下降,則體現了十四世紀中期黑死病所造成的禍害。這時正好也進入了文藝復興時代。[1] 也就是說,歐洲歷史上的兩次大的人口下降,主要都不是因為戰亂。

我們把這個數字和中國人口數字進行對比,可以得到下面這張圖。 中西人口發展對比圖[2]

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圓點實線為中國人口數字,菱形點虛線為西歐人口數字。製圖:胡列箭


雖然麥迪森認為,這2000年中,歐洲人口變化的步伐很不均勻,然而如果和中國一比,西歐人口的變化曲線就顯得過於平滑了。

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圖為秦暉先生

秦暉先生總結說:

中國人口繁榮時期增長比歐洲快,而崩潰時期的劇減更是駭人聽聞。相比西方人口下降三分之一的災難程度,中國不僅災難頻率更高,每次災難的程度,如果我們相信史書的說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所有這幾次“封建”歐洲史上的大難,都與“改朝換代”無關。

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3]

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充滿了戰爭和動盪,給民眾造成沉重的負擔和不斷的痛苦。高層政治也一樣充滿陰謀、血腥和野蠻。那麼,為什麼歐洲歷史上的人口損失不如中國劇烈呢?因為在封建制下,天下並非一統,戰爭通常侷限於局部,不會造成全面的破壞。

郡縣制下,在承平時代,對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的保障顯然要比封建制下好得多,這是郡縣制的優勢。因此,中國的人口密度通常大於歐洲,人口曲線也通常位於歐洲人口曲線的上方。但是一旦政治秩序崩潰,帶來的破壞是全面而劇烈的。

正如中國宋代學者羅泌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時說的:“建封之時,一人縱以失德於上,而萬國之中,各有政化,聞者得以興起。郡縣之世,一人失德,則波頹瓦解,而四海共罹其禍。”封建制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失德,只能影響天下的一小部分。郡縣制下,最高統治者一個人的錯誤,需要全體臣民共同承擔,因為你想躲都沒地方躲。

西歐成天打仗,為什麼人口變化不那麼劇烈?

張宏傑《簡讀中國史》書封


[1]薛湧:《“黑暗時代”不黑暗:中世紀的再發現》,《書城》,2011年第9期。

[2]中國部分數字如下:前221年,4000萬,前202年,1650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第312頁)。2年,6000萬,36年(建武十二年),3290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411頁)。157年,6000萬。220年,2300萬。300年,3500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458頁)。320年,1600萬(北方十六國期間,最低點人口只有500多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第473頁。東晉初時人口1000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464頁)。520年,5000萬(《中國人口史》第一卷,475頁)。609年(隋大業五年),6000萬。618年,2500萬。755年,8000萬(《中國人口史》第二卷,182頁)。770年(大曆中期),3000萬。980年,3540萬(《中國人口史》第三卷,621頁)。1100年,1.43億(《中國人口史》第三卷,621頁)。1130年,9000萬(《中國人口史》第三卷,621頁)。1207年,1.4億(《中國人口史》第三卷,621頁)。1290年,7500萬(《中國人口史》第三卷,621頁)。1630年,2億。1644年,1.2億。1700年,2億。

[3]秦暉:《為什麼人們厭惡帝制》,《南方週末》。

本文摘自張宏傑《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嶽麓書社,2019年8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