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總有那麼一些書,我們將其歸類為“兒童文學”,但是等到讀懂這些書的時候,我們早已歷盡滄桑。

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將這些書看做“兒童文學”呢?或許是因為只有那種純真與美好,才能代替歷盡滄桑後返璞歸真的感受。

我們給孩子們看這些書也並不是希望他們能夠讀懂,我們是期待孩子們在那種似懂非懂的感覺中成長,無憂無慮,但是又能體會到些許感傷或者嘆息,只有這樣的童心才是真正快樂的。

1910年,詩人希梅內斯在故鄉摩格爾寫下了107篇散文詩,這本非常短小的文集就是《小毛驢與我》。1956年,希梅內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兩年後詩人在聖胡安逝世。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希梅內斯

但在希梅內斯意蘊深厚的作品中,最被人熟知的不是他深奧的詩作,而恰恰是在他早年所創作的這部極短的小品文集《小毛驢與我》。儘管詩人不願意承認,但是《小毛驢與我》被看做“兒童文學”並在西語文學著作中的發行量僅次於《堂吉訶德》。

而現在《小毛驢與我》更是與大名鼎鼎的《小王子》相提並論,被稱為20世紀的三大心靈讀本之一。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世界上最著名的兒童文學《小王子》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它又為何被歸類為“兒童文學”?詩人在這部書中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呢?

環境描寫的教科書

詩人希梅內斯在故鄉養病,同時他養了一頭名為“銀兒”的驢子,他非常喜愛這隻驢子,他們在一起度過了一個完整的四季。

這是一頭什麼樣的小毛驢呢?它個頭小小的,全身毛茸茸的,眼睛就像黑玉一樣,看起來就像一團棉花。這頭小毛驢還喜歡用鼻子撫摸小花,但是它溫柔到“幾乎沒有碰到花瓣”。銀兒就是這樣一頭非常可愛的驢子。

而希梅內斯用非常溫柔的筆觸描繪了他和這頭小毛驢在故鄉的田園生活,他用詩人的視角描寫一幕幕平凡的景象,但是在詩人的字裡行間這些景象卻又如此的美好,他展現給了讀者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西班牙風光。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油畫,人們理想中的幸福田園

所以《小毛驢與我》整本書都是環境描寫與抒情,並且充斥著很多不完整並且破碎的故事。他與小毛驢銀兒的對話又是那麼的天真美好,難怪今天我們會把這本書當做兒童文學來看待。

而且如果我們願意的話,完全可以把這本書當做給小孩子的環境描寫的入門讀物,因為這些簡單的描寫在詩人的筆下充滿著感情與智慧。

這些詩人筆下的西班牙鄉間風光就如同牧歌一般,淳樸而又回味悠長。

比如詩人寫一棵樹,這棵樹有多美好呢?希梅內斯用了這樣一個句子:

可愛的胡椒樹,搖過我多少童年的夢想。

有多少人會用“可愛”來形容一棵樹呢?又有誰會跳過對景物的直接描寫,而用“搖過我多少童年的夢想”來寫一棵樹的美好呢?希梅內斯這樣一句簡單的句子一下子就讓樹有了生命,而這棵樹的生命又在“我”童年的回憶之中。

這就是希梅內斯的視角,如果我們留意,書中太多這樣的句子都能給我們的寫作點明一種意想不到的角度。而這些句子不同於希梅內斯後來深奧的抒情詩,《小毛驢與我》中的故事是107篇散文,這些文章中的很多句子充滿智慧但又如此的自然淳樸

再比如,詩人這樣描寫天亮了:

一朵朵巨大的愁雲,鑲著藍中帶紫的邊,慢慢地把白晝從海里拉起來。

這是天亮了嗎?不單純是,這其中還有詩人那種天剛亮時“慵懶”的愁緒。這就是一個好句子所能傳達的情緒。

安達盧西亞的輓歌

作為一本“兒童文學”的經典,《小毛驢與我》最出人意料的是它竟然時斷時續的在談論死亡。

所以很多人評價《小毛驢與我》都會說這是一本“與孩子談論死亡”的書,但是故事中的死亡並不可怕,它們或許帶著遺憾與嘆息,但是他們的死好像又有一種自然,

而這些死亡同時又是美好田園生活中的小插曲。《小毛驢與我》好像要告訴我們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

這期間固然有文化的差異,為什麼呢?比如2017年在內地上映的皮克斯動畫片《尋夢環遊記》就展示了墨西哥歡快的亡靈節,而墨西哥也是西班牙語國家。當然中國也有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但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一直是肅穆的節日。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尋夢環遊記》——死亡其實並不可怕

所以這就引出了一個關於死亡的話題,我們該不該過早的與孩子談論死亡呢?《小毛驢與我》可能給我們表明了一種態度。

但是作者談論死亡的目的其實不僅僅是在探討“死亡”問題,因為希梅內斯是在哀悼一種傳統的逝去,那種傳統是詩人記憶中的種種美好,但是社會的發展將這種美好的田園生活慢慢的抹去了。

著名的“鄉愁”詩人余光中曾經說《小毛驢與我》是:“始於牧歌,終於輓歌。”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鄉愁詩人余光中

希梅內斯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留戀,恰恰是因為他將要失去。

因為如果我們仔細留意,在故事中詩人的形象其實是身穿喪服,這一點在故事的細節中曾經顯露。

而《小毛驢與我》整本書中很多是這種不完整的、殘破的故事,比如作者回憶故鄉的一種宗教傳統“槍斃猶大”,作者寫那些死去的“小女孩”等等。希梅內斯好像就是要通過這種不完整的故事來表明他們將要失去的美好

在故事的最後,連我這隻心愛的小毛驢銀兒也死了,那麼這個地方,詩人曾經度過整個童年的安達盧西亞地區,除了回憶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純粹的“美”

《小毛驢與我》為什麼享有如此之高的聲譽?單純憑藉這些破碎的故事和可能“有些炫技”的環境描寫可能會讓讀者動容,但難以讓讀者“傾心”。

107則散文詩,是散文同時也是詩。

希梅內斯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在環境與故事渲染的情緒中,他能夠通過詩的表現力展示出這種田園生活的“純粹的美”。就像陶淵明在“悠然見南山”之後,又說出“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最後一句很重要,因為他通過“此中真意”將境界上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陶淵明的《飲酒》其實就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昇華

希梅內斯同樣如此。《小毛驢與我》中有很多充滿智慧的句子,但也有不少抒情的詩句。

比如詩人在面對故鄉田野時的真情流露:

綠野已經在我們面前。燃燒著的靛藍色蒼穹,遼闊而又純淨,仰望天空。我勇敢地睜開眼睛——耳邊的噪音聽起來多麼遙遠!——靜靜地接受這無邊無際的天地間難以名狀的寂靜、神聖和諧的靜謐。

這就是詩的語言,希梅內斯通過這種抒情將情感做了提煉,而因為是田園詩的緣故,這部分詩並不晦澀難懂,反而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詩人的感情。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苛求這些詩句的具體含義。

我非常贊同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觀點,即使聶魯達同希梅內斯並不友好。聶魯達說什麼呢?

他說詩應該是直覺的表現。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20世紀最偉大的拉美詩人——聶魯達

詩人在抒情時寫出的其實是一瞬間的直覺。換句話說,詩是讀起來時感官的美,對詩進行解釋其實是讀者的再創作。

所以希梅內斯的詩句其實是希望通過“意象”來傳遞自己情緒。詩人在創作時其實並沒有為了“含義”而創作,詩人是為了情感而創作。

這看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詩也是一種慰藉情感的工具。

結語

另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斯特拉爾評價希梅內斯時說:“他的樸素自然和陽光的照耀一樣,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的天真清純。”

希梅內斯的天真在哪裡呢?即使算上他後來那些最主要的詩句,《小毛驢與我》也是詩人一生中最直接的情感流露之一。

他告訴我們缺憾,但是他又幫我們指向美好。


《小毛驢與我》:被所有西語國家選入中小學課本,與小王子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