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2019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

征集活动评选出的100件获奖作品

终于揭晓!

我省共有6篇提案入选,

获奖作品数并列全国第三名。

还拿下了一项最佳模拟政协提案,

全国仅10个。

省民革董良瀚专职副主委

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活动是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创新探索和有力实践,旨在动员广大青少年围绕所选主题,深入社会实际、走进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


全国1.1万名青少年报名选送1884件参评作品初评497件入围作品,我省共向团中央择优报送72篇,其中大学组25篇,社会组23篇,中学中职组24篇,提案的内容涉及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扶持农村青年电商发展、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最佳模拟政协提案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关于促进海峡两岸教育交流的提案

提案人/团队:高正扬

指导老师:何文伟

学校:三明市第二中学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一、背景及问题


海峡两岸教育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两岸关系“解冻”以来,各类交流愈加频繁,尤其是教育交流,一直以来发挥着深化两岸理解互信、巩固民族认同感的桥梁作用,在两岸交流中占据特殊地位。


目前,台湾地区的少子化造成教育资源过剩的倾向,而大陆则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加强两岸教育交流,有利于纾解大陆的教育压力,也有助于缓解台湾地区教育资源过剩的情况,有利于两岸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同时,近年来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一系列文化上“去中国化”的倾向也值得关注,由此,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以维护两岸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愈加突出。


两岸教育交流目前以互派留学生为主,学术论坛、教师互访等多种方式并存。

两岸互派留学生的现状呈现出两个特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短期交流生为主,攻读学位的长期留学生较少。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政策、两岸学历互认的困难以及协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两岸教育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海峡两岸教育交流的主要问题包括:


1. 互派留学生以短期项目交流为主,攻读学位者较少;

2. 台湾当局的限制政策;

3. 两岸学历仍未完全互认;

4. 缺乏协商解决机制;

5. 交流平台不完善;

6. 缺乏统筹协调与指导机制。


二、原因分析


1. 学历互认的困难与教育体系的差异,造成留学生攻读学位代价较大,面临回到本地区后不被承认的风险;


2. 台湾当局出于政治考量,在放开台湾人员赴陆交流方面态度保守;


3. 两岸部分民办高校与专科院校存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客观上将两岸学历互认范围限制为少数重点高校;


4. 两岸教育交流一定程度上涉及两岸复杂关系,教育方面的沟通与协商受到诸多外部因素影响。


三、建议


1.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制度化发展。制定两岸教育交流专项计划,作为两岸教育交流的核心指导机制。设立主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的专门机构,并积极推动台湾方面成立类似机构,共同打造两岸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该专门机构应负责管理与持续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项目、落实两岸教育交流专项计划、与台湾方面类似机构保持沟通,并逐渐构建与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以良性规范促进交流合作。


2.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常态化发展。重点关注海峡两岸教育论坛、职业教育论坛、继续教育论坛、法学院长教育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两岸教育交流研讨会议,支持其发展为经常性活动机制,鼓励两岸教育交流研讨项目的常态化发展,支持其为推进两岸教育交流进行深入讨论并提供更多启示。


3.推进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多样化发展。引导教师互访、交流讲学、合作办学、“校校企”联动等各类教育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共建一批两岸教育交流先行示范项目,建立试点推广机制,鼓励两岸教育交流机制的积极创新与灵活调整。


4.推进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并完善两岸教育交流的长效协调机制,针对不合理政策限制及时进行沟通,鼓励以互派观察团、成立联合调研小组等形式深化两岸理解互信,共促两岸学历互认全面化、人员流动自由化、高校合作便利化。


5.深入发掘两岸教育交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互联网+”“AI+”“大数据+”等新型教育产业模式,实现两岸市场环境、创新土壤、知识要素、先进理念的优势对接,助推两岸教育交流发展。鼓励教育交流延伸发展,在地区内发挥重要文化影响力与独特作用。


6.构建多层次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体系。依托海西地区地缘优势及厦门市既为特区又为三处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所在地的现有政策优势,建立核心区(厦门地区)-中心区(海西地区)-覆盖区(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区(全国其他地区)的多层次两岸教育交流体系,重点发挥核心城市、交流基地与顶尖高校对教育交流的引领促进作用,分层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引导两岸教育交流发展创新。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优秀模拟政协提案


全国仅十个!福建这位“小委员”获奖,拿下全国最佳!


关于防治隐性校园欺凌的提案

提案人/团队:陈兆伊、许杰、洪一凡、陈宏斌、林凯涛

指导老师:蔡晓芳、吴金碧

推选单位:漳浦一中、共青团漳浦县委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指定了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治理方案》出台两年来,有效地遏制校园欺凌的蔓延,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但是遏制的多是学生间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行为,这些行为我们称之为“显性校园欺凌”。这类欺凌有较明显的证据链条,在管控和处理方面依据较为充足。但是,校园内还有一类非常隐蔽、不易察觉的欺凌现象则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称之为“隐性校园欺凌”。


目前,隐性校园欺凌主要表现为:


一、自觉意识下的冷暴力


它不以剧烈的言语或者肢体伤害为表征,而是以孤立对方为表征。在一个集体中,拉拢一批人,针对某一个学生进行学习孤立、生活孤立、人际孤立,在背后议论、诋毁等。这些现象有时候不容易察觉,但是对于被孤立者而言,这种伤害远大于明显的言语、动作欺凌。而且作为班主任或者其他老师在日常中也不易察觉,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伤害一直潜在而无形,而受害者若是不懂得求助或者不敢求助,时日一长就表现为自卑、低落、孤僻等,往往伴随很长时间,甚至于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二、不自觉意识下的比较


这种隐性的欺凌,有时候来自老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三申五令要求保护学生隐私,包括学习成绩等。但是目前仍然有相当多的中小学存在张榜公布学生成绩、家庭信息等情况。以学习成绩及名次张榜为例,虽说有鼓励上进促进后进的作用,但是这一举动也对一部分后进生特别是学困生产生心理压力和困扰,打乱学习节奏,造成心理负担,特别是成绩和名次公布后来自同学、家长和社会的议论则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伤害在很多中小学校园司空见惯,所以我们称之为不自觉意识下的比较。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压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容易自暴自弃。


三、公正、公开扶助工作中的自尊忽视

教育扶贫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工作,为确保扶贫助困工作公正、公开、透明,受助的贫困学生的个人及家庭信息完全暴露于公众。特别是施行开核和公示制度之后,困难学生的窘迫境况有增无减。我们不否定这些做法的合理性,但是冰冷的合理是否还要考虑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温情和尊严。不少社会爱心人士积极资助贫困学生,但是大多需要受助学生当着全体同学的面接受这笔尴尬的资助款。更有甚者,资助者对贫困生统一资助型号一样的服装或者鞋子,对于受助学生而言,这些资助物资有时就成了心理包袱。诸如此类的自尊忽视,成了隐性校园欺凌的重要诱因,都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由于隐性伤害是相对于显性伤害而言的,其伤害结果具有潜在性和迟滞性,特别是隐蔽性强,不易发觉。导致其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使得受害者容易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伤害的进一步加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中小学隐性校园欺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警戒,防治隐性校园欺凌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


1.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体制。建议在已有法规中对隐性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细化类别区分标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以法规的形式规范隐性校园欺凌的责任追查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划好责任范围,进一步强化立法、政策、宣传等措施,使受欺凌者能得到充分的权益保障,让欺凌者承担应负的责任,从而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追查三位一体。以此降低隐性校园欺凌发生率,减轻隐性校园欺凌危害程度,克服隐性校园欺凌存在的隐蔽性等特点,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校方的监督管理,加强政策引导,使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到位。


2.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学校是隐性校园欺凌最主要的发生场所,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可出台相关文件,通过政策使学校建立起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一是专题教育制。学校应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增设生命教育、朋辈教育、法制教育、尊严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做好宣传工作,可邀请此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并在学生中成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隐性校园欺凌的危害之大。二是家校联动制。政府应让学校建立起与学生家庭的有效联系,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成长,并能在事后探根求源,及时发现。三是政校联动制。政府应让学校主动与各执法和监管部门建立有机联系。通过政策让相关执法部门提供支持,事前可让专业人员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事中、事后及时处理、援助。四是责任追究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让学校能在事发后对施暴者进行责任追究,建立惩罚制度,让老师和学生明白隐性校园欺凌的严重性和错误性,让施暴者为其所为承担应负的后果。


3.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监督教师的行为规范。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升是规避隐性校园欺凌的主要路径之一。定期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监督,对于教育行为不当的教师应加以问责惩处。政府相关人员应不定时地对校园进行巡察监督,必要时可询问当校学生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意见,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教师行为监督和问责体系,以此核心来监督教师的行为。

关于防止“校园贷”对青少年的危害的建议

提案人/团队:涂翠芬

指导老师:徐 悦、陈 涌

推选单位:共青团泉州市委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通常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校园贷通过向借贷学生提供现金贷款或者消费贷款的方式,从中收取利息盈利和部分手续费。校园贷原本只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随着近年来不良校园贷和相关恶性事件的不断出现,校园贷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


一、“校园贷”现状调查


本次“校园贷”调查,选取了黎明职业大学等5所高职高专学校作为调查点,主要围绕校园贷类型、校园贷宣传方式以及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基本情况三个方面展开:


(一)校园贷类型


目前,我国在线的“校园贷”平台已经超过百家。总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分期购物平台,比如分期乐、趣分期等,除了分期也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贷款服务;第二类是P2P贷款平台,主要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贷款服务、助学贷款,如投投贷、名校贷等;第三类是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比如京东提供的打白条、淘宝网提供的蚂蚁花呗。


(二)校园贷宣传方式


通过调查得知,有42.5%学生是通过在校园张贴或发放的传单了解校园贷;有21.3%的学生是经校园代理介绍校园贷得知;17.8%学生是通过网络广告推送形式获取校园贷信息,9%的学生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校园贷。


(三)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有48%的学生借钱用于个人日常娱乐活动;30%的学生用于购买奢侈品;只有17%的学生是用来补贴生活开支或者其他需要,5%的学生是用于就业创业资金周转。由此可见,盲目消费、互相攀比是学生涉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校园贷产生的危害


(一)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破坏校园的和谐稳定


目前,校园贷企业不仅把在校学生作为贷款的“金主”,更是将相关业务直接通过学生开展,让学生成为校园贷代理,以发展下线提抽成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使用校园贷,这给学校环境氛围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参与校园贷的学生,迫于催债还款压力,无心学习、荒废学业。据调查,在诸多校园贷案例中,有近30%的学生深陷校园贷,无法自拔,最终选择退学休学,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金融的健康发展


不良校园贷游走于法律灰色地带,利用当前市场监管的漏洞打“擦边球”。一些提供贷款的机构、从业者不择手段,道德缺失,向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学生提供非生产性的贷款,因相对高的利率,构成典型的高利贷,并且存在恶意催收,导致裸照、跳楼等恶劣后果。调查发现,95%以上的涉贷学生都有过被“不明分子”暴力催款的经历,给学生带来人身安全的隐患和思想精神的摧残,严重扰乱了校园秩序和社会安定。


三、引发学生陷入校园贷的主要原因


(一) 校园贷申贷门槛低


银行贷款申请流程繁琐,如需要年满18周岁、共同还款人、监护人同意、就业证明等,且额度较低、审核流程较长。相比之下,校园贷方便快捷,具有无抵押、无担保、审核快、放款快、门槛低等特点。这对具有强烈消费欲望、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群体构成较大吸引力。


(二)部分学生消费观、价值观扭曲


据调查,有48%的学生借钱用于个人日常娱乐活动;30%的学生用于购买奢侈品。盲目攀比、贪图享受的消费心理使家庭支付的基本生活费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消费需要,带动了校园贷在校园的发展。同时,92%的学生进行校园贷时缺乏足够的金融安全意识,对校园贷的合同条款、贷款利率、贷款风险等基础信息都不甚了解,金融安全知识匮乏,最终导致深陷巨额校园贷无法自拔。


(三)法律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校园贷作为新型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之配套的政府监管体系、法律监督体制还未建立完善,国家对于放贷机构及从事放贷业务的行为人没有有效的准入及管理办法,这使校园贷处于法律和制度的灰色区域。各贷款平台对大学生贷款的审核流于形式,同时各贷款平台没有被纳入统一的征信系统,导致一人可在多家贷款机构同时借贷,无形中助长了学生贷款的随意性,也增加了贷款的风险。


四、意见和建议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远离不良校园贷方面,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金融常识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学校,通过金融知识进校园、校园贷专题讲座、以案说法等形式,向学生普及金融安全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理性消费、科学理财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并通过声屏报网等校媒加强宣传。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利用平时的班会和相关活动,教导学生消费应当量入为出,和自己需求匹配,同时需具备金融和风险意识,在培养情商,智商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财商、契约精神和信用意识,对自己每个行为带来的后果要有清晰的认识。


(二)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活动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严查校园贷衍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及时通报案情信息,协同推动案件办理,做到坚决打击、重点关注、提前预防。对于网络金融平台违法发放高利贷的行为,通过套取、骗取在校学生个人信息而利用网络金融平台进行诈骗的行

关注新兴职业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

提案人/团队:吕辉木

推选单位:共青团沙县委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沙县是福建中部交通要素最齐全,对外交通最便捷的城市,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100个、福建省3个交通枢纽之一。在境内,有三条高速公路(福银、三泉、厦沙)、三条铁路(其中向莆、杭广两条是快速铁路)、一个机场、一个陆地港。其中:鹰厦铁路50年代已修建,向莆铁路于2013年9月份通车,杭广铁路2013年下半年动工建设,厦沙、福银、三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三明陆地港首动区正式营运,三明海关、三明检验检疫局入驻办公。


在物流行业,沙县已有货运物流企业44家,邮政快递企业43家,寄递普遍服务网络已全覆盖沙县各街道、乡、镇及行政村。现有各类物流专业园区9个,其中闽中快递物流园为全省首个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全县已有中通、天天、韵达等独立快件分拨中心8家,占三明市独立快件分拨中心的88.9%。全县快递企业日均分拨快递近30万件,占三明市日均分拨量90%以上。


目前,沙县新兴职业青年群体中占比最大的群体--快递从业青年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除了顺丰、EMS等直营公司,大部分快递公司的网点都采取加盟模式,而在加盟网点工作的快递员,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快递从业人员感觉社会地位低,快递物流行业人员流动大,快递行业存在招工难等问题。


二是沙县电子商务发展与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不匹配。沙县缺少日均500-1000件的中小卖家,也缺乏大的卖家。与永安相比,沙县的电商发展差距较大。各个快递的分拨中心在沙县,但沙县快递的物流成本却不低。三是乡镇快递发展滞后,电子商务下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与相关部门、快递行业青年交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1.由于快递加盟网点利润较低、社保缴费负担重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快递行业整体竞争激烈,加盟网点利润率不断下滑,经营压力很大。对于给企业员工缴纳社保更是难上加难,相关部门能否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2.政府及社会各界要多给予快递小哥更多的关心和关怀,如在最美人物、劳动模范等评选方面可以给予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名额。


二、1.相关部门应针对我县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加大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加大对电商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切实增强我县电子商务的发展实力。2.加大对外的招商力度,我县交通区位优,城市建设好、发展潜力大,可以利用厂房、税收、店租等优势可以从浙江及上海周边引进实力强的电商公司,带动我县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由于目前我县乡镇的快递物流,采用审批许可的方式,大的乡镇拥有两家快递服务网点,小乡镇只有一家,这样就造成小范围的垄断,由于独家经营,老百姓没有办法体验到良好的服务甚至增加网购及物流成本,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想返乡从事快递物流行业也存在政策壁垒,希望邮管局,能否真正从市场的角度出发,以人民的满意度为中心,适度加强乡镇物流的竞争,降低老百姓的物流成本,提高快递的服务体验。

关于探索两岸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新路的建议

提案人/团队:康毅彬

指导老师:董良瀚

推选单位:民革福建省委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还涵盖了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领域,只有从乡村本位出发,转变发展思想,才能探索一条乡村崛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在这方面,台湾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末发布《农业政策检讨纲要》开始,已有5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建设经验。全岛8000多个乡村近半数得到活化,涌现出桃米村、土沟村、白米社区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然而,近年来,由于台湾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体量小、经济和社会效益低、无偿服务性质强,使得岛内乡村设计从业者特别是青年设计师无法从台湾乡建市场中获得足够收益,他们急需向外开拓新市场,而文化相近、资源丰富的大陆乡村则给了他们无限可能。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当前,两岸关系陷入僵局,各大城市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影响。若能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台湾青年为主要合作对象,探索产业活化带动乡村活化,不仅能够满足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就业需求,而且能凝聚两岸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但是,当前存在着一些制约两岸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因素:


一是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在各地出台的惠台措施中,除福建、浙江等少数省份外,绝大多数地区都未制定或仅笼统阐述鼓励台胞参与乡村振兴的优惠举措。贵州、江苏等地仅限台企参与乡村建设,NPO或个人则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是项目机制不够合理。受“轻规划重建设”观念影响,各地的美丽乡村项目中设计费用占比偏低,难以吸引高层次规划设计师,项目效果“千村一面”。同时,缺乏合理的奖补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的参与积极性不足,项目团队无法有效融入当地,开展工作存在“中梗阻”。


三是服务保障制度欠缺。缺乏线上线下服务平台,针对两岸青年对乡村振兴在项目获取、资金补助、乡土文化民俗、“三农”政策等方面的需求,缺乏专业人员进行解答并提供精准服务,导致两岸合作磨合期过长、交流畅通度过低,影响项目进展和项目质量。四是大陆乡土人才稀缺。大陆年轻人返乡意愿不强,乡村建设人力资源不足,外部引入加大了项目成本。缺乏专业的乡建乡创人才,台湾团队因项目合作期满而撤离时,大陆方面无法及时有效地接手运营管理,导致工作成效大打折扣。


为此建议:


1.细化对台优惠政策,提升政策可操作性。细化鼓励和支持台湾同胞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内容,在两岸产业优势互补、农业合作密切、青年交流频繁的福建、浙江、山东等省份建立两岸乡建乡创培训基地,开展乡村振兴两岸合作试点。建立健全“大陆伙伴”联系合作机制和台湾团队“陪护式服务”机制,优化资金补助比例,确保团队留得住、项目做得好。将台湾团队乡创乡建资质认定纳入台企资质及行业标准采认,允许通过备案的台湾地区建筑、规划、文创等企业或个人根据备案核准的从业范围进行有关乡建乡创活动。


2.挖掘产业新业态,促进两岸共建共融。借鉴台湾经验,创新打造“前店后厂”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前店”方面,围绕乡村特色文化和优势产业,支持两岸团队合作打造“1+N”快闪店,试探市场对新产品的反映,提高产品营销水平。“后厂”方面,探索观光工厂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的农产品展销平台。同时,利用两岸产业活化智库的作用,结合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在地化IP开发和打造,活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建设两岸乡村产业活化综合体,探索“旅游+N”战略,打造农旅文商“四位一体”的乡村新业态。


3.加强专业化培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面向两岸高校大学生或专业人士实施短期乡村产业活化帮扶计划。实施人才特殊政策,对乡村振兴项目配套对口、资金支持或编制方面适当倾斜。联合两岸高校、乡村产业界人士共同开展专项职业培训。在台湾地区推广设立“台湾人才服务驿站”,积极宣传大陆创业投资引才计划、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助力两岸青年人才科技企业与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

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建立闽中(三明)地方戏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提案人/团队:叶芷毓、罗家滢、马逸芸、冯泳

指导老师:余达忠

学校: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滑动查看完整提案

[背景和问题]


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普及广泛、影响深远。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抢救地方戏曲文化,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重要策略。


闽中即以三明市为主体的区域,包括尤溪、大田、沙县、将乐、梅列、三元、永安、永春、德化、仙游、延平等县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闽中一直是江西、浙江等地进入福建的重要通道和人口集散地,是汉至清代北方移民的重要中转地,是八闽文化交汇点,闽文化汇集地,不同形态的闽文化在闽中(三明)地域都有体现并得到较好保存。闽中是福建境域文化生态最多样化的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使闽中(三明)成为福建戏曲文化的汇集地,不同地域、不同形态、不同时代的戏曲文化在闽中(三明)境域都得到了很好的繁衍、保存。在闽中(三明)境域,不但保存最古老的傩神戏,唐宋时代的古剧;而且,闽中(三明)境域还是元代南戏重要的汇集地、繁衍地,明清时代各种成熟的地方戏曲在闽中(三明)境域都得到很好发展、传播;同时,在闽中(三明)境域,还孕育、繁衍了许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既有木偶戏、大腔戏、小腔戏、宜黄戏、采茶戏、梨园戏、汉剧、祁剧、赣剧、梅林戏、高甲戏、南词、肩膀戏、莆仙戏等,也流行京剧、越剧、黄梅戏,同时,还有各地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闽中(三明)是福建戏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更重要的,闽中(三明)境域形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戏曲,仍然还是以活态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发展,各种方式的民间戏班仍然活跃在乡间村落,各地民众对地方戏曲仍然表现出深厚的兴趣和热爱。由福建省戏曲研究院、三明学院学者新发现的大田地方戏《张大阔公戏》,就是宋代戏曲的活态遗存,是迄今中国还在演出的最古老的戏曲形态。闽中(三明)是福建乃至全国戏曲文化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区域。


[原因分析]


地方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戏曲和戏曲文化生态形成极大冲击,尤其是现代传媒的日益普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等,传统地方戏曲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困境,地方戏曲繁衍、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发生根本性改变,传统戏曲的生存发展日益式微。一方面,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既表现为古老的传统剧目、剧种不再演出、演唱,濒临失传,能够演出、演唱古老的传统剧目、剧种的艺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年化,也表现为古老的传统剧目、剧种的观众日益减少,中青年人普遍不喜欢观看、欣赏传统戏曲,演出、演唱传统戏曲的民间戏团、乡村戏班普遍难以维持,出于生存压力纷纷解散、停演;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导致传统戏曲文化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发生改变,由此直接影响传统戏曲的生存发展。在传统农耕社会,地方戏曲文化是一种乡村制度,但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戏曲文化作为一种乡村制度的根基已发生根本性动摇。保护和传承传统戏曲,重要的在于保护传统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


闽中(三明)作为传统地方戏曲文化形态保存最丰富和完好的地区,南方流行的大部分戏曲在福建和三明都有传播,各种传统剧目、剧种都在福建和三明有深厚的积淀,形成了福建和三明丰富的戏曲文化生态,又形成许多具有福建和三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孕育了丰富的戏曲文化。但在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下,福建和三明的戏曲文化和戏曲文化生态也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加大对地方戏曲和戏曲文化的研究,重视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保护,建立一种有效的保护地方戏曲文化的机制,使传承延续千年的地方戏曲和戏曲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延续,并为地方现代化建设发挥推动促进作用,这是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市,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战略。


2010年,文化部开始探索通过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率先在福建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2017年,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又获得国家批准。十余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使福建在保护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成为全国传统文化资源最丰富,保护最为完好的省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省区。十余年来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均是从整体上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而建立专项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项保护,是推进和深化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路径。探索建立专项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挖掘、开发的一项新举措,也是一项在文化实践上和学术研究上都具有开创意义的前沿性工作。


[建议]


1.由市政府、人大、政协等行政部门,通过各级人代会、政协会等向省和国家文化与旅游部联络沟通,申请建立闽中(三明)戏曲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2.成立市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申报工作小组,拉拨给专项经费,开展生态保护区申报前期工作。


3.由三明学院、福建戏剧研究院等学术单位开展闽中(三明)戏曲文化资源调研普查,对建立闽中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论证,探索建立闽中戏曲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行性、意义、价值、策略、路径、方式等。


4.通过建立地方戏曲文化生态博物馆、地方戏曲文化剧团、地方戏曲文化数字化资源库、地方戏曲演出人才培训基地等方式,对大田《大张阔公戏》《肩膀戏》《大(小)腔戏》《祁剧》《南词》等进行抢救性先期保护,取得前期成果。


5.加强对戏曲文化的宣传推介,尤其是融媒体方式,打造闽中(三明)地方戏曲文化品牌,成为福建和三明重要的文化符号。


祝贺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