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中美文化交流裡,一個常見的事兒,就是“文化差異”。特別是美國的影視作品裡,因為“中美文化差異”而惹出的風波,多年來也有不少。

不過,面對一部1944年,一部雲集了眾多好萊塢大牌的“中國抗日神劇”,不知現代會有多少人,會誠心誠意說聲“慚愧”。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這部“神片,”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分。說它是神片,主要是該片是美國人拍攝中國人民英勇抗日的故事,出場的明明是中國人和日本人,主演卻沒有一個亞洲演員,但在臺詞、佈景、化妝方面卻力求“中國化”。這部電影全程是英文對白,臺詞卻偏偏很接中國的地氣——

“鴉片,那鬼東西害得多少中國人生不如死,你知道嗎?”

“你不能一邊賣日貨,一邊說自己愛國。”

特別一堆奇模怪樣的白人說出:這女人家啊,要是不裹腳,就會像羊兒一樣到處跑。光看翻譯字幕,你大概就能笑出聲來,可它還真不是一部雷片,一旦看進去了,你就會慢慢忽略演員外形上的彆扭,漸漸覺得不光演的好,還真是刻畫出了中國人的國民性格。某一瞬間感覺,上個世紀初,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國情民生,倒比現在瞭解的真實的多……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一、唯一穿幫的是那條中華田園犬

1944 年7月20日, 《龍種》,在美國各大影院上映,並於次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最佳攝影獎兩項提名。

而據查爾斯·海曼的《凱瑟琳·赫本的一生》一書披露,這部電影“成本三百萬美元,涉及的佈景工程是米高梅公司,在當時來看最為浩大宏偉。為了還原出真實的中國南方農村,米高梅公司在距離洛杉磯36英里的地方,重新建造了一個村莊:將山地改造成梯田,為此鋪了很長的管子,把水過來,淹出一片池塘和梯田,用大麥代替了水稻種植。還蓋起了十間農舍,像極了中國的鄉村。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電影的細節也看的出很花心思:比如牧童會在牛背上吹笛、男人們在田裡插秧、女人在河邊洗衣服,在織布機前織布。服化上也很到位,農民就穿對襟的粗布短褂,插秧時穿草鞋、帶草帽,平時就是白布襪、黑布鞋,而讀書人則穿粗布長袍……特別是白人老太太嚼碎了飯喂孩子這一幕,倘若對中國人生活沒有深入瞭解,不可能拍的出來這種細節。

唯一明顯穿幫的是,大概負責道具的沒能找到中國土狗,只好找一條當時還沒被引進中國的雪納瑞來代替。

二、奧斯卡影后如何演好中國村婦

這部電影既然是米高梅公司的大投資,演員陣容自然也是異常豪華。沃爾特·休斯頓飾演片中的一家之主——一個紮根於土地的老農民,其他演員也都是成名已久。當然,最重量級的是女主角由四奪奧斯卡影后的凱瑟琳·赫本出演。這個赫本是什麼地位?1996年評選百年電影的百大女演員,她毫無爭議地摘得桂冠,而四次奧斯卡封后,更是好萊塢歷史第一人。

拍攝前,凱瑟琳·赫本熟讀了賽珍珠的同名小說,學習和中國相關的各種資料,為演好這個中國農村女性,她煞費苦心地把眼睛貼成單眼皮,眼部用眼影向上吊起,形成丹鳳眼。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這樣的敬業精神,即使在今天的演藝界,也堪稱是值得仰望的標杆。

她飾演的小玉是一個嚮往知識和革命的農村新女性形象,結了婚還是要跑出去看進步學生.的抗日演講。小玉雖然“頑劣”,還好遇上一個好丈夫。雖然村裡人常和她丈夫說,女人打打就聽話了,但丈夫卻包容她,甚至答應小玉想讀書的要求,給她買了人生的第一本書——《四海之內皆兄弟》(賽珍珠於1933出版的《水滸傳》英文版,當時在美國很暢銷),這也為小玉此後變成革命者埋下了伏筆。

三、賽珍珠1938年就預言“日本必敗”

對細節的準確把握,主要歸功於該片的原著作者賽珍珠。

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出生不久便隨傳教士父親來到中國,在淮安、鎮江等地長大,1914年金陵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1919年,正式在金陵大學擔任教職。她是在南京完成了描寫中國農民生活的長篇小說《大地》,而這部作品先是獲得普利策獎,1938年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因為長期在中國生活,因此她筆下的中國農民的行為和情感,才能令人信服。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而電影《龍種》確實反映了賽珍珠對中國的深厚感情,有兩個情節尤其動人,一個是通片都刻畫出中國農民,對於土地的那種難以割捨的深厚感情。另一個情節則是兵工廠的搬遷,中國人硬是用肩膀將巨大的機器運送了一千多公里。毫無疑問賽珍珠在歌頌他們,這才是中國人的精神和脊樑!

事實上,在1938年6月,賽珍珠就發表文章《日本必敗》,她說:“美國人覺得中國與久宿野心的日本相對敵,中國是支持不久的,是必會投降的。但我以為這是不會有的事,中國絕對不會屈服日本!”而她在諾貝爾授獎儀式上,也大聲疾呼:“中國是不可征服的!”

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影裡沒有醜化中國人,更沒有簡單的將角色臉譜化處理。哪怕是對漢奸吳連的處理,他雖然不知廉恥,卻也有無奈,他坦然自己是牆頭草,但在日軍面前又一次次為加入游擊隊的家人隱瞞。

四、《義勇軍進行曲》早就在美國流行

《龍種》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影片裡那熟悉的旋律:《義勇軍進行曲》。

其實,片中的《義勇軍進行曲》,是美國黑人歌手保羅·羅伯遜改編後的英文版本。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保羅·羅伯遜多次公開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1940年,他與來紐約宣傳抗戰的華僑劉良模相遇了,通過他學會了聶耳的這首歌,並將英文版《義勇軍進行曲》 改名為《起來》。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1940年,羅伯遜在一場個人演唱會上向全場六七千人的觀眾宣佈:“今

天我要唱一首中國歌,獻給戰鬥的中國人民,這支歌叫做《起來》”。當保羅·羅伯遜唱完這首歌時,觀眾反響熱烈。從此,《義勇軍進行曲》在美國流行。成為浴血抗戰的中國戰場,一個生動的見證。

所以《龍種》中使用羅伯遜改編的版本也非常正常,其旋律穿插在大量激憤的情節中,尤其是大部隊用英文演唱時,實在是豪邁壯觀。當時的美國人沒有想到,幾年後這首歌就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

五、搭起文化的橋樑

當時的好萊塢,能拍出《龍種》這樣的作品,也有一個特殊原因:那個特殊的戰爭時代下,中美文化的碰撞交流,卻進入空前火熱的階段。

比如《龍種》的原著作者賽珍珠,在1940年就曾建立過一個民間團體叫“東西方協會”。因為她認為,只有通過持之以恆的交流,才能克服中美兩國完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而這個協會主辦的《亞洲》雜誌,曾持續宣傳抗戰裡的中國,比如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下的中國》(《西行漫記》)最早在美國是在這個刊物上發表的。

而《龍種》這部影片,誕生在二戰決勝的1944年,當時影片編導主創們,正是一群理智的美國人,他們明白中美友好,團結合作,對於二戰勝利的意義,所以,才會有這樣一部作品。

1944年,好萊塢的這部“中國抗日神劇”,讓全世界正確認識中國

如今,二戰已是過去時,但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選擇團結互助,才是不變的真理,面對一部分美國政客與無良媒體,對中國多年如一日的抹黑,相信這樣一部《龍種》,是留給他們最好的忠告。

參考資料:人民政協報《為中國抗戰吶喊的美國女作家》、晚晴《美國,1944:“抗日神劇”《龍種》橫空出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的“淮安情”》、冉曉莉《遺失在中國土地上的明珠——賽珍珠抗戰演說與文章之管見》、卓雅《真誠演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好萊塢舊作——論的神似兼談當下抗日影視劇的“失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