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從何來?(五)

自從人類發現了數與美之間的規律,對數學結構比例的標準範式就與日俱增。在認識自身、追求形體美的過程中,曾屢屢暴露出某種奇怪的偏執。古今中外,毫無例外。


古希臘雕像——斷臂的維納斯,即《米洛的維納斯》。這座雕像和其他希臘雕像一樣,符合黃金分割的比例。維納斯雕像中的肚臍眼是按照黃金分割的規律劃分的。就維納斯雕像的整個身高而言,從肚臍眼到腳底是下段,從肚臍眼到頭頂是上段。下段與身高之比,等於上段與下段之比。就上段而言,從肚臍眼到頸是長段,從頸到頭頂是短段。長段與上段之比,等於短段與長段之比。僅就下段而言,膝蓋是黃金分割的一個點。


黃金分割的理論也是我們最初在第一節中認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來的,具體是在柏拉圖那裡得到運用。文藝復興時期雖然與古希臘時期相隔遙遠,怎麼也不能產生對話。但這種“神的比例”卻在藝術作品中得到了重現,或者可以說,是以畢達哥拉斯學派和柏拉圖的面貌出現的。


達·芬奇根據人體解剖實驗和統計數據,提出一系列的人體比例關係,其中包括:人的頭長是身高的八分之一;肩寬為身高的四分之一;平伸雙臂等於身高的長度;叉開雙腿使身高降低十四分之一,分舉兩手使中指指端與頭頂齊平,這時候肚臍眼是伸展四肢端點的外接圓的圓心,而兩腿當中的空間恰好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人平伸雙臂,可以沿人體做一個正方形,人伸展四肢,可以沿人體做一個圓形。這兩張圖疊合在一起,就是達·芬奇著名的人體比例圖。它常常被用做美學和藝術著作的封面或插圖。


人體美雖然有一些共同的標準,然而它也有明顯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例如,女子束腰在17世紀歐洲就很流行,束腰服裝成為一種時髦。束腰可以使女性形體特徵放大、突出,因為腰細會使臀部更寬而增強女性的曲線美。很多女性為了追求細腰,請求醫生取下最後一根肋骨以縮小腰圍。束腰會使肋骨變形、內臟移位,阻礙呼吸和血液循環,導致腸胃蠕動頻率降低和消化功能衰退。這是對人體的極大摧殘。


纏足也對人體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在我國宋代以後的封建社會里,女子從四五歲開始,用一條長布將腳緊緊地裹紮,結果腳不能自由生長,腳拇指外翻,其他四指內翻於足底造成尖足畸形,這就是所謂“三寸金蓮”。據說唐後主李煜在位時貪圖享受,宮女窅娘纖麗善舞,李煜為她造了金蓮花臺,又令她用帛纏足,窅娘以三寸金蓮迴旋於蓮花臺上,有凌空蹈虛、飄飄欲仙之感。有人把纏足看作為中華文化中最醜陋的一頁。


為了充分地展示人體美,古希臘藝術家以人體為模特兒進行創作。中國古代有沒有人體模特兒?據有的研究者推測,人體模特兒在我國古已有之。秦代的兵馬俑出土八千多個,經研究發現,在這八千多個陶俑中,很難找到兩個相似的面孔。這些陶俑既有共同性,又有個別性。塑造如此眾多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人物,單憑記憶是無法辦到的,因此可以推斷當時使用了大量的模特兒。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追求身體美、展示身體美的途徑大大拓寬了。除了美術院校畫人體模特兒外,時裝模特、健美比賽、選美活動等都是展示人體美的一種方式。人們利用醫療、運動、舞蹈等方式塑造人體美,其熱衷程度大大超過美學工作者的認識。例如當下比較流行的醫療美容,它以美學理論為指導,通過醫學技術方法,對人體各個部位進行修整,以達到或接近標準人體美。


羅馬美學家普洛丁《論美》中有一則希臘神話,說的是美男子納克索斯坐在水邊,觀賞自己美好的影子映在水裡。他對自己的影像一見鍾情,跳下水去尋他,因此就淹死了,變為水仙花。就像黑格爾說的那樣,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男子過度迷戀自我,把整個鮮活的生命都付之於對自我極致之美的追求中。與上述束腰與纏足的陋習相比,似乎又相形見絀,不堪一提了。


美,也許只是一種範式,作為最高標準而存在與理想世界中。我們只能無限接近,卻無法到達,傾其一生追求極致的形式美,終究會落入自我慾望的泥潭。畢竟,它是不真實的,永遠無法把握。

美從何來?(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