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相信大家都被別人家的孩子“傷害過”,甚至不是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有時候別人家的孩子成了父母口中的口頭禪:你看看人家某某某,你再看看你。

今天我們要講的也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甚至讓一些別人家的孩子也自慚形穢。她就是“哈佛女孩”劉亦婷。她曾經立志報國,現在卻加入美籍,其現狀令人唏噓。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一、火遍大江南北的哈佛女孩

1999年4月份,在《成都商報》頭版頭條大幅的刊登了一篇叫做《我要到哈佛學經濟》的文章。這篇報道的主人公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哈佛女孩”劉亦婷。

那一年年僅18歲的劉亦婷,收到了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4所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書,而且她還拿到了校方的全額獎學金。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這樣的消息在當時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大到全國多家權威媒體都為此發了通稿,劉亦婷也因此瞬間紅遍全國。如果那個時候,有現在的抖音快手微博,等網絡媒體,她的風頭可能不亞於今日的某些流量大咖,或許也會創造一個記錄。當然在今天這樣的消息影響力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但是在當時其影響力還是相當大的。

在那個時候,劉亦婷成了父母們心中的“救世主”,成了孩子們的“夢魘”。許多別人家的孩子在劉亦婷的光環下也相形見絀。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劉玉婷母親在一次宣講中曾經提到女兒上飛機前曾叮囑她:“我(劉亦婷)去了之後,你們就有時間寫書了。快把你們培養我的過程寫出來,幫助那些渴望得到指點的父母吧!”

在那之後《哈佛女孩劉亦婷》火遍大江南北,刊印了不少於260萬冊。這本書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指導手冊”,成了很多孩子的“夢魘”。

二、家庭教育“指導手冊”

那麼這本家庭教育的“指導手冊”,無數孩子的“夢魘”究竟寫了什麼內容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在書中寫到,劉亦婷從僅有15天大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語言。在6歲的時候做智商測試,結果105項指標中有近100項遠超平均水平。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甚至劉亦婷的姥姥在帶她之前也被劉亦婷的母親劉衛華要求先自學了一本《早期教育與天才》的書。

為了改正劉亦婷算術時的粗心,劉衛華罰他抄寫成都市電話號碼簿。不知道我們的家長有沒有這個打算,恐怕孩子看了這個文章,會立馬屏蔽。

為了鍛鍊意志力,讓劉亦婷把比1號電池還大的冰塊攥在手裡保持15分鐘。

最後優秀的光環籠罩在了劉亦婷的身上,學業上的優秀,成了她身上最大的光芒,也就有了所謂的“瑕不掩瑜”。

但是在她的日常交往活動中,她會像老師一樣去斥責同學,有的時候還會去扇同學嘴巴。在嚴苛的家庭教育之下,她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寬以待人”。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三、劉亦婷的哈佛路

雖然時至今天中國有幾十萬的留學生,甚至僅英國低齡留學生就有1.5萬,留學已經成為一件平常事,但是在當時,劉一婷能進入哈佛,還是不那麼容易的。

這件事也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眾所周知,美國一些名校除了可以通過考試進入,還有其他的辦法加入學校,比如說捐贈或者是推薦信。這或許是中國一些企業家樂意為美國名校無私捐贈的原因。

劉亦婷當年沒有參加SAT考試,也就是沒有參加高考。她是憑藉前美國司法部總檢察長助理拉瑞·席慕思的一封推薦信,進入哈佛的。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兩人在一次赴美的夏令營中結識,由於欣賞劉亦婷的談吐,他主動提出了為女孩兒寫推薦信。

面對質疑劉的父母曾極力辯解“沒有任何人可以在哈佛招生中享有特權”,這句話放在美國可能都不會成立。具體的起因經過結果我們也不想深究,與我們關係不太大。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四、立志報國卻入美籍

劉玉婷在小的時候曾經表示過:“願意將一生都獻給祖國的經濟建設”、“關心窮人,希望學成歸國後可以為改變中國的貧困而努力終生”。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留洋多年之後,她卻義無反顧地加入了美籍。但她的現狀卻令人唏噓。

她先後創辦兩家公司接連失敗,現在是一個叫秦嶺資本的合夥人,就是推銷美國房產和基金投資的中介

有句歌詞唱得好:青春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終改變了劉亦婷的報國志向加入入美籍,成為一名中介。

“哈佛女孩”劉亦婷,立志報國,現入美籍,現狀令人唏噓

小結:

劉亦婷學業上的優秀,我們無法否認。但有些事情卻值得我們反思,像劉亦婷那樣嚴苛的家庭教育,我們的父母和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來?

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科學與人才到底有沒有國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劉亦婷的父母和劉亦婷本身人品怎樣,最少從學業上講劉亦婷是優秀的。從立志報國到義無反顧的加入美籍,這中間到底經歷著怎樣不為人知的變化,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留住甚至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投身於祖國的建設,而不是讓人才外流,垃圾湧入。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不然又會出現掙中國人的錢,吹噓自己的假洋鬼子身份,看不起國人的人。就連疫情期間回國,都改不了自己囂張的態度。

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