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前些天我重溫了魯迅先生的《祝福》,寫了一些自己的感悟,也順便整理了一下在上學期間學過的他的哪些文章,總計14篇。

後來看到有網友評論說,女人們都活成了祥林嫂,而男人們都活成了閏土。我印象中的閏土,脖子裡戴著一個銀項圈,手中有一柄鋼叉,正要準備刺猹,他還很會捕鳥,至於別的已經想不起來了。

我拿起八年級上冊的語文書,翻看了一下目錄,第一課就是《故鄉》,想一探究竟,卻不經意間看到了第26課竟也是魯迅先生寫的,看來之前是少統計了一篇,應該是15篇。

少統計的這篇文章是《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關於這篇文章我是一點兒印象也沒有了。出於好奇便先打開它看了一遍,感觸很深。那我們就先來聊一聊這篇文章。


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品讀前明晰:讀文章要先了解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背景是怎樣的

魯迅出生於一個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實業救國,但是不濟,後來又轉去學醫。

之後,他又發現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身體上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下中國最需要的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喚醒他們的思想,改變國民被麻木的內心。

於是,他便棄醫從文。他的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他首次使用筆名“魯迅”是用於發表《狂人日記》,它之後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他在創作《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前的一個時期內,正是他和《語絲》同事同“現代評論”派鬥爭最激烈的時候。

林語堂曾在《語絲》上發文這樣說:

“華北大學諸君子不曾罵人,正是因為他們對執政的謙恭,並不使我十分起敬,但是由他們方面卻正以為謙恭於執政是學者的態度,肆口漫罵者正是一號流氓,由此我們更明白馮文炳所說的‘我們的不乾淨也是乾淨,否則世上到那裡去找乾淨!’所以有人說《語絲》社盡是土匪,《猛進》社盡是傻子。”

作者魯迅有感於當時的社會鬥爭創作了此文 。

他善於運用尖銳直白的諷刺、抨擊封建禮教,勇敢地推動新文化運動,一心救國,敢愛敢恨,有血有肉,使得他的每個作品也都滲透著他的這些品格。


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品讀中感悟:奴才還是那個奴才,聰明人卻不是那個聰明人,傻子也並不是那個傻子

這篇文章很簡短,幾分鐘便可看完,故事也通俗易懂,創造了三個具有概括性的人物,即聰明人、奴才和傻子,通過奴才分別向聰明人和傻子訴苦,展示了他們對於主子壓迫而過悲苦生活的不同態度。

1.奴才

奴才一般指侍奉主子的奴僕,多因家庭條件貧困,無法生存,便到大戶人家做奴才,給主子家幹活掙點微薄的工錢,養家餬口,混口飯吃。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遭受殘酷的剝削壓榨,生活過的很不好,可思想沒有覺悟,也不敢有絲毫反抗。

魯迅筆下的奴才便是如此。

奴才唯一能做的就是“尋人訴苦”來排解一下內心的不平和悲痛,他“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別無他法。

他遇到一個聰明人,

便“眼淚連成一線,就從眼角上直流下來”,然後悲哀地訴說他那“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這一餐又不過是高粱皮,連豬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來渴望得到別人的同情。

在得到聰明人的同情後,便高興了,他又接著訴說“晝夜無休息”做工之苦:“清早擔水晚燒飯,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張傘,冬燒汽爐夏打扇。半夜要煨銀耳,侍候主人耍錢;頭錢從來沒分,有時還挨皮鞭......”

他也覺得這樣下去是不行的,說“總得另外想法子”,聽起來好像他要反抗了似的,誰知他緊接著又說“可是什麼法子呢”,又足以看出他已經認命,覺得沒什麼辦法能改變現狀。

他跟聰明人訴完“冤苦”,為博得了聰明人的一點淺薄的同情和慰安,而感到舒坦和快活,以致發出了“可見天理沒有滅絕”的慨嘆。

沒過幾日,他又開始不平起來,又去找人訴苦,這次他遇到了一個傻子。他依舊流著眼淚訴苦“我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並不將我當人;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傻子聽到他的主人對他如此不好,很生氣,大叫“混賬”,

這使他很吃驚,因為這話就算借他一百個膽,他也不敢說。

他接著訴說他住的不好“我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溼,又陰,滿是臭蟲,睡下去就要得真可以。穢氣衝著鼻子,四面又沒有一個窗”。面對生活條件這麼艱苦,他也為自己破爛的住房而憤憤不平,卻不敢讓主人給他開一個窗子,但當傻子要給他砸出一個窗洞時,他卻大聲哭嚷“強盜在毀咱們的屋子了!”

他站在主人的立場引出一群和他一樣的奴才把傻子趕走。最後還“恭敬而得勝”地向壓榨他的主人表功,是他先叫喊起來趕走了強盜的,從而獲得了主人的“誇獎”。

再後來見到聰明人,還津津樂道主人的誇獎,感激聰明人說他“總會好起來”的先見之明,為自己的“有功”而“大有希望似的高興”起來。

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2.聰明人

聰明人聽奴才悲哀的訴苦“我所過的簡直不是人的生活”,奴才先訴說了吃的很不好:每天不一定能吃上一餐飯,即使能吃上,食物也是“連豬狗都不要吃的”高粱皮,而且只有一小碗。他聽了之後,便“慘然”地表示自己的“同情”,演得很真切,讓奴才真覺得有人懂得了自己的不易。

奴才後又訴說“做工是晝夜無休息的”一天到晚累得要死,他繼而“嘆息著,眼圈有些發紅,似乎要下淚”,並給予空洞虛偽的安慰:“我想,你總會好起來......”。他的同情也不過只是口頭上的安慰,並配以同情,難過的表情,沒有為解決他的實際困境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更沒有采取行動。

再後來,奴才因趕走毀屋子的強盜——傻子,得到了主人的誇獎,他去慰問奴才,並在奴才自以為“好起來”時,他“也代為高興似的回答”:“可不是麼……”。現在奴才高興了,他便也表現很替奴才高興,他應該知道奴才的困境並沒有擺脫,生活沒有真正好起來,但他絕不會說,去掃了奴才的興。想必以後奴才再找他訴苦,他肯定還會深表同情的。

3.傻子

傻子在聽奴才訴說住的“簡直比豬窠還不如”,主人也不將他當人看,並且“他對他的叭兒狗還要好到幾萬倍”。他對奴才的苦難生活極為同情,生氣地大罵主人“混賬”。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只要你對我不好,剝削壓榨我,我就是要罵你,不管你是誰,權勢有多大。

在知道奴才住的只是“一間破小屋,又溼,又陰,滿是臭蟲”晚上睡覺咬的人生疼,而且得知“穢氣”重,“四面又沒有一個窗”時,開始埋怨奴才:“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麼?”生活的條件很破,就要想辦法改善,主人對自己不公,就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要求,不能膽小如鼠。

這個建議遭到奴才拒絕後,他便斷然叫奴才“帶我去看去”,並立即行動,“跟奴才到他屋外,動手就砸那泥牆”,要給奴才“打開一個窗洞來”,幫奴才改善居住條件。他看到奴才這也不敢,那也不敢,便自己動手幫忙,足以看出面對不平和壓榨勇於反抗,敢鬥爭到底。

但奴才卻以“主人要罵”為由,對他的行動加以阻止,他也不解釋,只說了“管他呢”之後,繼續砸。結果,被奴才叫出一群奴才將他當作強盜趕走了。他有勇,但欠缺謀劃,有些不計後果。

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品讀後思考:如今少有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一般我們說一個人是個傻子,指的是他在智力方面有先天性的缺陷,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傻子”並不是指真的傻子,他嫉惡如仇,愛憎分明,面對不平敢直接說出來,敢反抗,勇於鬥爭。

現在社會上像“傻子”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看到有人受委屈,不敢上去幫忙;看到有人打架搶劫,也只做個旁觀者;即便是自己受到了委屈和不平,也只能默默忍受下來。

而我們一般所說的聰明人是指的這個人比較聰明,有頭腦,有智慧,而魯迅筆下的“聰明人”則含有諷刺之意。他為人圓滑,很會左右逢場,會演戲,是一個虛偽的慈善家,也是統治者(主人)的幫兇。

如今我們似乎也都變成了“聰明人”。看到有人受委屈遭苦難,只深表一下同情,寒暄幾句,而不會有實際的行動去幫助他擺脫困境;看到有人被打了,被搶錢了,摔倒在馬路上了,也多半都會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選擇明哲保身,趁機溜走,免得惹麻煩。

很多時候不敢說自己真心話,都能做到逢人說人話,遇鬼說鬼話,變得越來越圓滑,活的很不真實。

至於奴才按理說是沒有了,但其實我們很多人又似乎變成了另一種“奴才”。比如,我們為了掙錢,給別人打工,上級命令你做什麼怎麼做,你必須按要求按時按質按量的完成,多半不能提出質疑,更不可拒絕。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安家》,銷售人員給顧客打傘,自己曬著;自己的手被顧客夾傷疼的要死,還要和顏悅色,笑臉相待;沒錯,顧客就是上帝,每個人也都表現出一種心甘情願被驅使姿態,真是“奴性”無疑了。

但我們心裡又確實很苦,可不想丟掉工作,不想被辭退,那怎麼辦?很多時候也只能像“奴才”一樣尋人訴苦,暫時解決痛苦的問題,“只要這樣,也只能這樣”。

如今已經沒有多少人敢做“傻子”,我們都成了“聰明人”和“奴才”的結合體。

真希望我們能偶爾做做“傻子”,面對一些確實不公平的事,敢於站出來說句公道話,維護一下正義,說兩句真心話,而不是私底下抱怨,再偶爾選擇放棄做兩回“聰明人”和“奴才”,跟從自己的心,做一做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