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開始這篇文字的時候正是庚子春分,我們今天在海邊給大家錄了點同學們鍛鍊和嬉鬧的視頻,給論壇的大家鼓鼓勁。其實今天是準備去試試風箏的,結果難得的沒有啥風,O(∩_∩)O。不過這個時節是該放風箏了。對於他們來說,不親手體會放於天上的感覺,怎會知道這風中到底哪裡不同了呢?所以後面幾天還是要找時間再去放放,有時間也給論壇朋友錄一下。現在每天寫東西的時間很有限,所以需要一天寫一點,慢慢寫完。



外面世界紛紛擾擾,人事不斷,在疫情壓力的放大鏡下,各種新鮮事層出不窮,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吸引住了,但其實真正深刻的變化恰恰是被忽略的自然本身的變化。人事永遠都是這棵樹上的枝杈花葉,固然有用,但根本依然在天地自然上。現在的變化還不夠明顯,到時候大家會醒悟的。


我們這陣子在休養和鍛鍊的切換中,確切的講是在現在身體條件不斷適應這個自然新生變化的氣息。神氣和身相合是個不容易的事,尤其去年那些經歷之後。不過好在破後能立,有些進展也是喜人的。不過有些事即便提前知道和真的浸泡在其中區別依舊很大,盡力去適應去調整才是我們這個階段修身的要點。這個過程比想象中的深刻許多,壓力和機遇並存,要不斷適應調整,以此修身才好。這場疫情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來源於自然,但作用在人類社會,算是個縮影或者是序章。很多同學感嘆今年開局很魔幻,其實只能算是個序幕,哎。。。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很早之前在知乎的專欄就寫過歲行山下,但大家並不明白真正的意思。《千字文》裡給小朋友簡單講過「歲」的意思,論壇的同學可以去找找。山可說是勢高之處,以其為中心的海水是不同的,組分或者說運動是不同的,所以當一葉扁舟慢慢進入它的範圍內的時候,會受到各種影響,這種影響就算天人合發的一部分吧。


當然這是以洪崖的視角去看。用碧宙的觀點來看,無窮類似流光的線條組成的大樹上,某個不起眼的分支上的分支上的微不足道的那點顏色要重新發生自新的變化了。而用元荒的視角來看,就是荒原之上一片果園中某個樹上的一個小果子感受到一陣風,沒準是哪位天真路過的目光或者風氣,開始發生變化吧。簡單來說,時代的主題就是變化,那麼啥變化?和變成啥?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和人有關,是可以選擇的,既然可以選擇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考驗。這就是我們勸學的意義,也是大家登山的機遇所在。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當然這一切的說法都是比喻和故事的設定而已,大家不必當真或者深究,但相信其中的隱喻有些同學應該不會錯意了,那就夠了。至於那些活在自己幻想中的,恕我們沒時間理睬了,寸金難買寸光陰,尤其這個時代。


我們在給小朋友編故事的時候,努力把這些先輩們傳下來的蒼茫無垠的背景編進去。也許他們現在不覺得,或者有些孩子一輩子也不會覺得有啥,但有些孩子心中終究有種下一個探索無窮世界奧秘的種子,更有一些佼佼者會從中得到啟發和力量面對新的世界。那個世界絢麗之極,也充滿了挑戰,這個時候給他們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可能,不一樣選擇的權力就是我們一直想的,一直做的。他們不能僅僅活在鋼鐵水泥叢林中,活在不堪揹負的備考中,不能活在人類製造的信息淤泥中,他們需要透透氣,需要生機,需要自然真實的氣息,需要展開視野,面對山河大地,蒼穹星海,宇宙洪荒。我們費這麼大力氣引動的這些更早的出現在世間,其實不過就是讓這些娃兒透口氣,早點透口氣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劈開的絲絲縷縷會變成裂縫,越變越大,最後就像蛻皮一樣展現出來,那背後是現代不具有的色彩和氣息,慢慢就不一樣了。時代的變化遠比被自己製造的信息淤泥所淹沒的現代人感知中快得多。不知不覺才是最快的。劇烈的轉彎中,只怕有些人會被甩下去吧。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不夠緊密必然如此。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樣,其實算是不離之道的考驗吧。我從小聽那首歌長大的,因為是外文的,就覺得喜歡旋律中蘊含那份真意,一直沒有在意過歌詞,二十多年後,突然有一天,我去看了下歌詞,才明白原來其中的意暗合時光洪流,很早之前的相偶吧。不離不棄恰恰是人類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而這個理由現在還充分嗎?這點大概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畢竟是合氣中的產物。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人類的一切社會行為,乃至政治經濟活動其實都是合氣的過程。以什麼為合?合什麼樣?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在悠悠的時間長河中,有過難以計數的合氣方式,有的堅固,有的鬆散,有的曇花一現,有的近乎永恆,有的離合暗合自然變化,不一而足。


比如而今主導國際關係的實際準則中,以利合之,以意識形態,以強權、金錢為序的方式就是現行已久的合氣種類。是不是結實,是不是持久,是不是可以穩定存在,一試便知。疫情這根稻草下,已經開始有些跡象了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這個世界生物之間合氣就是各體關係的放大,其實是行動決定的。長久的行動結果決定合氣的可能和屬性。行動來源於個體之間互動的邊界,這個邊界泛泛而言,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比如人類視角下,個體之間的邊界來源於各自自然屬性之上的社會關係的奠基,但其中依然有很大的分別。邊界的尺度和裁斷來源於各自對世界的認識。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在杯水已有信息發生下的行動積累產生的邊界。(當然這裡面容易混淆的就是行動可以積累甚至產生信息,但依然也是由信息引導干涉發生的。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一個行動就是交互產生的結果。那麼想要真的改變,就需要接受正確的信息配合以正確的行動,自然就不會歪著頭向前走了,這等於是複習立志課啦。O(∩_∩)O。)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這就是回答以什麼合的關鍵,國家之間,人群之間,人和人之間,文明之間以什麼相合?其實取決於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長久行動的結果,表面上的說辭都是冠冕堂皇,但真的有事的時候,出現的反應行動必然符合他們對生存的認識,而對生存的認識來源於對世界的認識,如果只能認識到膚淺的利益,不過就是樹上的枝杈,並非根本,那麼決定必然短視,必然自私,必然相離,必然扣押別人的物資,那演化下去就是做錯了還要潑髒水,再然後就是相爭,甚至是戰爭了。制衡的力量一旦被巨大自保的恐懼淹沒,就不再具有約束力。這也沒啥特別的,很多次這樣的結局了,只不過之後就是再做新民罷了。但不一定一定要如此。看看現代文明能走到哪個地步吧。


但無論哪種方式,合氣中都有一部分可以稱為底色的部分,那是以天地自然為基礎的。當這部分被改變的時候,一切都將會不一樣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出自西方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合的東西太過鬆散,不能真的受力,看看互相扣押醫用物資的現象,看看燈塔南美各種奇葩言論,就能一窺管豹。日後那些州市之間紛爭變化自然會叫大家明白所言非虛。看似的強大不過就是一個假象,岌岌可危其實很久了,就是世人無知而已。即便JD也不會真的聽命,自危則自我收縮,必然相離,根本不需要什麼複雜的推論。尤其那邊的經濟模式不鼓勵存儲,種族衝突的暗流又一直很嚴重,黑白黃之間的族群對立中,有存儲習慣,又多居於弱勢的必然要小心些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但國內做的也並不好,疫情開始,各地封禁,歧視外地人,排外的現象比比皆是,絲毫不比那些地方好多少,若不是有一個大一統的殼子強力壓制,高效的中央系統調配,只怕也是一團散沙,分崩離析,村和村都能折騰起來。這點真的不夠好,但好在還有個強力的殼子,還有機會從內部開始調整吧。權力政體無非就是人類邊界和受力下的各種表達,其實並非是只是人事,而是自然法則下無窮人的組合的各種展現,看似是人創造了什麼吧。


相離多過不離,是現代社會的特點,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淡漠冰冷,國家之間也是利益第一,其實都是童話和紙老虎而已,受力之時就是潮水退去之時。強調團結的時候,就是已成的合氣出現危險的時候了。而真的感到危機的時候,都會各自抱團,危機越大,人心惟微越重,團體就會極速收縮,按照遠近親疏收縮的結果就是分裂,形成的團就越小,人就越自私,攻擊性就會越強,這個人類的世界就越危險。但最根本的問題來源人與自然的相離,必然會演化到這種地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自大的現代文明,驕傲的科學,無知的宗教無非就是忽略自身根本的相離之道,對於自然的大肆掠奪和同類之間的相互傾扎是一脈相承的內核,那麼必然引起劇烈的反動。地球不需要救,這句話倒真是沒錯。呵呵,O(∩_∩)O。說到底,還是相離之道造成的生機不足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演的鬧劇無非還是那些以利誘之,分化縱橫,無非就是玩弄人心那點求生欲演化的恐懼心理而已,戰國當時縱橫家早已經玩盡花樣。只不過他們也是以修身志意為本而動人心的。畢竟那個時代還是懂得人比較多。人類這麼多年自然屬性上沒啥大的變化,春秋戰國已經展現的依然如此,古今沒有新鮮事,主要是人本身沒啥變化吧。那些無良媒體公知打著真相的名義造作無數,其實扭曲真實的本身反動早就在他們身上積累了很多。這一切都會在自然視野下發生信息糾正。只不過有些代價太過震動人心罷了。


兵法就是萬物生合滅離之道的衍化。這一切其實不過就是主體和主體間性的在外界環境下的變化之道,不過就是仁義範疇之內的離合尺度。學過我們學問的同學一聽就明白啥意思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仁者愛人」其實就是「仁者不離」的低配版、情緒版。其實就是不夠深入後的一種容易產生歧義的表達。一旦迴歸正途,返本於天道自然之不離,就能明白儒學實為人道之極的原因。人畢竟也是生物,秉承著的是自然屬性下的某些特性而生,背之則死。以這種仁者不離以及其衍生出來的視角理解愛情、友情、家庭、經濟、社會、國家、乃至文明的種種變化並不難。夫子當年問道於太上,其實就是傳續了這些法則,以合氣演繹人道,而天一之道蘊於其中。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而若要離析分解而後重建,又要事少而功多,那必然需要格物入微,破隙而入,這個過程越底層越是無為。天道就是如此無為而為之。所以與其盯著擔心什麼股市疫情,擔心世界大戰,火山地震,不如學習這宏大樂章序幕中的人道變化,以及其中蘊含的天道點滴,還有那些珍貴,難得一見的東西。千萬年不曾現世,甚至更古老的氣息在時光的盪漾中散發出來,那一絲一縷都是極為寶貴的。從自然變化的層面來看,這簡直是場許久未見的嘉年華。每時每刻我們都可以豐富自己的杯水,以期能夠更穩健更悠遠吧。但從現代人的層面來看,可能就沒有那麼美妙了。


對於不走這路的人來說就是水中望月了,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被動接受的可能吧。而對於初學者來說,必然需要杯水中極為專注於相關信息上才有那麼一點點可能,不然當面也會錯過。專心於學問以及與其相關的信息,專心於正確的行動對於同學們來講就是最靠譜的相關信息。精神內核,自然真實,立志的五要素是最容易的契入口,我們早早的已經給了大家。希望大家珍惜。慢慢同學們之間的差距就會體現出來,行動的積累不是虛的。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若是沒到那個地步的同學,或者沒有這種定力和條件的同學,總是惦記外面的事情,那也可以退而求其次:用我們的學問去分析各種時事,各種面紗被掀起後展現出來的現象,用來加深對學問的理解。就如我們在知乎上回答的英國群體免疫的問題。其實是學問角度出發,從國的定義出發,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出發來解析這些人類社會的現象和怎麼做抉擇才是對的。學過這些之後,那些花花理論統統不用看,一下子就可以戳到機樞關鍵,自然知道怎麼選擇,那麼再去做對的事情,積累下來也是非同小可了。


而對意大利的回答,其實在實踐《義所當為,上德不德》的部分。我很早就寫了這段,但知道沒人會重視,知乎也會打壓中醫中藥的部分,這些還是無關小事。關鍵還有項莊沛公之事,牽扯頗深,本不想出言,萬一略有涉及,就會造成太多麻煩,顧慮頗多,所以留中未發。不料後來情況持續惡化,人命關天,杯水中總有過意不去的地方,更何況用中藥這本來就是最好的辦法之一了。所以最後還是發了。發送完就舒暢許多,也算是偶掉杯水裡的有些東西吧。剩下的事,以後再面對就是了,只要按照規矩寫東西,修辭立誠,必然不會深陷糾結其中的。盡力之後,果然後面沒有那麼關注那邊的事情了。盡力的標準其實每個人每次每件事都不同,只有立志歷事之後才會知道其中裁斷,關鍵還是立志。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對於很多同學也是這樣,一而再,再而三,三三見九之後,說是我無奈也罷,說是自然規律所限制也罷,其實慢慢的就沒啥可說的,只能無為無念,任其自己努力了。尤其單獨指導具體的情況,即便知道也沒法多說多做什麼了,因為合適講的都已經講過了,該用過早就都用過了,既然效果不佳,也就只有面對現實。我們不能因為這種事產生執念,要求他們一定怎麼樣在這種情況就是執念了,志氣不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那就不必強求。


這樣的過程經歷起來雙方都不是很舒服的,但情緒對我們來說,並不會影響我們的前行的腳步。所以對於很多還沒準備好的同學,我們都刻意延緩減輕直面他們以及具體指導和言辭,給他們時間,等他們準備好。為的就是別過早的超過那個無奈的界限。自私任性,習以為常,不以為意,會過早的把我們錯過或偶掉吧。這樣的話他們日後必然會悔之不及的。相信有的同學肯定是有體驗的。


信息傳遞是有規律的,不符合這個規律,很早的違背這個規律,任性自大,忤逆而逞口舌之快或者陽奉陰違其實都是導致了信息沒法傳遞過去,但又有了這個行為的積累,那麼必然扭曲難受,進而生怨也非不可能,所謂自斷其路吧,對我們來說也是遺憾,固非吾所願,但也只能無奈接受。我們根據遠近親疏忠恕之道已經盡力之後,也只能這樣,個人是沒有辦法的。不得已而為之就是無為了。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不過好在有論壇,有許多同學在,所以相偶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還有很多可能性的。是見閉灰心或怨險,還是由閉而由都是自己的選擇。所以倒也不一定就會遠離,就一定沒希望了。其實都是看具體的行動,相偶的組分其實是以前行動產生出來的,說了不聽的反動依然是空心的行動,那麼積累多了就會漸行漸遠。行動決定偶什麼,沒有行動的積累,任何人的想法都沒用。所以功夫其實就在每天的點點滴滴,不在知道多少,而在做到多少。道理很簡單,可惜真的能做到的人還不多吧。


論壇是個信息共享的環境,有共事系統,我們之所以需要一定基數的同學和一起做一些事情的真正的原因就是修身的需要。基數越大,可以產生各種相偶和聯繫越多,那麼可能性就越多,但凡有一個還在,就還有希望和原本的環境產生新的相偶吧。一起做事就是用行動把自己和大家聯繫起來,就像登山的保護鎖鏈,一個人失足還有一堆人幫他分擔,拉著拽著不掉下去,那麼給他時間回覆就能再回到這路上而不是掉進崖底。這和現實中的登山很類似,自古相傳的辦法其實很全面,有各種層面一級一級的保護不漏掉的吧。自我疏離其實是個錯誤的選擇,只會越來越不願意打開論壇,和同學們聯繫,因為那代表著失敗和自尊心受挫。但實際上無人輕視,何來自尊心受損?都是自己小AI作祟。這些道理孟荀講過的。大家還是得互相提醒,互相拉一把,別叫他們掉隊才好。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我師父很早就說,今人沒人像我這樣對登山上心,所以我不用特別指望他們能和我一樣選擇。這是因為見識和經歷都和登山的信息環境比較遠,所以自然立志比較慢,我不能著急。我當時還沒感覺,但慢慢地,我發現真的絲毫不差,很多時候大家選擇不一樣,大概就我早已經習慣了以此為考量的根本出發點吧。那著急也沒用,只好變著法子用各種經典,各種故事,把我知道的東西裝進去一些,既不破壞規矩,也給他們開些眼界,增加信息濃度。然後給他們找各種事哈,用環境帶著他們練習這種習慣。哈哈,不知道的可以知道,沒經歷可以經歷,只不過我們不能代替他們去經歷這個過程,只能盡力創造條件。這件事佔據了我這兩年的生活重心,可謂極盡心力。但他們這些從小就生活在信息紛雜,人心惟微的同學們最後的選擇依然得看自己。最後到底是痴迷於人事,還是脫穎而出,我也很好奇。慢慢地,我得學會以更長久地耐心,更平靜的方式去看待,去接受這一切,而不必天天壓著性子,都勸自己要有耐心哈。O(∩_∩)O。以後要是視而不見了,其實不是沒說過,而是說過沒用不再說而已哈。那就默然自我檢討下,反求諸己吧。O(∩_∩)O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我們還是說回疫情。這次疫情其實是自然變化的一種,可以看的出來人類自以為是的成就其實相當脆弱。越自大傲慢,越沒有規矩,越無禮就越脆弱,在壓力下越容易吃虧,越容易崩潰。疫情在國外為啥那麼快的流行,其實主要人為的因素就在如此,追求所謂的自由,封城當作兒戲,自私自利,就顧著自己年輕沒事,不擔心會對年長者造成致命危險,那麼放縱越厲害,疫情就越嚴重。這已經成為了歷歷在目的現實,如果還不能引起同學們的收束自警,那也真的不是這塊料,趕緊考慮別的地方去玩耍吧。O(∩_∩)O


合氣需要重新排列的時候,只需一丁點底層基礎中的東西發生變化就可以了,億萬萬分之一都不用就足夠了,而且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一切運轉偶而應之就好了,比如這次疫情,從這種角度來看就是自然的吐息,極為輕微的變化就已經可以改變很多很多事,可以引發很多很多事,而且絲毫不需要用力,等到時候一切順理成章。難怪天道聖功,無為默然,事少功多,以此為極,莫之能敵,機之所謂也。我越來越佩服天之健運無為中蘊含的那種至精至微而無所不及的不可名狀之物。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哎,嘆口氣,很久之前,年輕的我的那些想法、思慮、計劃其實都沒有啥意義,我也徹底明白為啥師父當年對我那問題默然不答的原因,因為根本不需要答。原來我水平太差,根本不當問,既然不當問也不用答,而真正可以問的時候,反倒不用問了,自然也不用答了。原來我還總問他,以後要和外人咋說傳承,常人根本無法明白,他一開始總似開玩笑說天授即可,是啊,現在看來確是稱得上以天為師,只不過原來差的太遠,根本不夠資格吧。現在回想起來,那笑容背後確實有些深意我依然沒都明白,只怕還要體會很久吧。


登山者如果不走到那個地步,不過也是矇昧為役的狀態。簡直就是戲臺上的木偶,充其量就是一場盡興的悲歡離合而已。唯有修身才能一點點在盡力中不斷突破人為信息淤泥的限制,看到這自然的宏大精微,才有資格提問和思考些有點乾貨的事情。今人追求的都太過淺薄,完全不明白這個世界真正的變化,更別提那真正的宇宙洪荒。我當年完全摒棄那條路的選擇現在看來沒錯。盡而浩然,偶而應之才是邁上那杳杳冥冥,無為大道的一條正確的途徑吧。不然不管知道多少東西,都是貪懶讒猾的半吊子而已,永遠沒法觸及那個境界的皮毛。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這個時代慢慢會越來越適合我們的學問的流傳。在限制中尋找到的生機才是精之又精的,這是需要限制邊界規矩後才能不斷深入進去的。我們現在盡心去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在現代社會的各種文化限制內為後人打基礎,這對我們來說可謂束手束腳,但鍛鍊的強度也是可觀的。


我們尤其要給小孩子們提前打一些基礎,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吧。所以編著的神話故事的時候,比較用心的考究背景以及尺度,以及故事背後蘊含隱喻的東西。希望以後給他們一個遠比漫威宇宙宏大無數倍的視野,畢竟真實永遠比虛幻有意思太多了。這也許是叫他們有可能繼承先民先輩們看到的真實的最合適的辦法。自然真實的碎片可以使得小朋友們成長地更加與眾不同。一個有根的人,一個根和真實離得越近的人,越能在時代潮水激盪的時候不被輕易帶跑,恰恰如此才可能真的馭波而行。看似互相矛盾的表述其實是一件事的不同側面。在我們看來,這點是可能面對後來世界變化所需的獨特品質。畢竟時代的序幕已經慢慢拉開,面臨未知,唯有修身才能從容面對吧。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小孩子在童年時代要有這種宏大敘事的拓展,杯水身心才有可能孕育一種博然浩蕩的可能,恰恰因為杯水廣大,才會在各種情況下平淡篤定的生活下去。其實大家都有體會,你在現實中會有各種負面經歷,這些經歷,還有自己腦補的東西會叫自己非常糾結難受,慢慢就會影響到身體。不用太久,三四十歲就會有明顯的區別。但很多人都是從小說動漫的世界中尋找安慰寄託,從而糊牆,或者說補償的,因為小說中不僅僅有那些苟且鬧心的現實,還有另外的世界,另外的人生,另外的成功、驕傲、溫暖、愛情、恣意和永恆。從某種角度來講,現代很多人其實是靠這個活下去的。這點真的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畢竟現實中充滿了負面的東西,除了麻痺自己,同化成一樣的糟粕,還有小說動漫遊戲可以寄託並不算一個壞的選擇。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但這些文藝作品中真實的碎片太少,灌注著太多錯位的序列和作者的負面情緒,所以副作用遠遠大過其中的正面作用。所以需要有些不一樣的小說動漫遊戲出現吧。我們日後需要在這方面努力一些。三體那種冷冰冰的黑暗叢林法則未必就是自然的真實。人作為合氣的代表,千變萬化,是無數的可能性,總要給出其他的選擇項才對。我們還是用心給以後的孩子準備一些品質更高的這類故事。


正確引導他們的世界觀,構建他們的敘事體系,以古老的知識體系幫助他們建立合禮人際以及有度的情緒,日後他們才不會狹隘,才會有面對各種問題的能力吧。所以我們遠比大家想的重視故事和所謂文娛。只不過一切都要先有一波同學明白這背後的宏大是什麼、先人傳下來的學問,看到的真實是什麼吧。以此發生,不斷穿上新的衣服,不斷合氣成物,才能完成勸學之志。後面的時代保不齊會出現以後被人傳頌的類似神話的時代,這也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估計得看大家咋修身的了。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很多朋友都私下詢問各種世界未來:疫情會不會倒灌,經濟種種變化……各種憂慮溢於言表,我只能用以前那句話回覆:舟行浪險,學修履平。我們都是偶而應之面對未來,不會刻意去窺測未來,該說的能說的,都已經變著法子告訴大家了。再看到的也不會說什麼了,更不會刻意言其具體,尤其這個時候,那就是給自己找麻煩,挖坑的路數。該說的早就說過了,該準備的都準備了。釋放信息,尤其和這些關聯太多的信息越要謹慎,越是走條路的人越要小心這一點。鐵口直斷之事是大忌諱,不學詩書,無以言也,此之謂也。而且對於將要發生什麼我們並不關心,因為不管發生什麼,就算那抹XX變成真的,我們要做的事和要走的路都會繼續下去,那麼現在只要事事盡力做好本份,儘量修身,自然偶而應之。這不等於不會未雨綢繆,不會去思考。這是兩回事,只不過今人常用的思索的依據,方式和尺度與我們不太一樣。或者說我們知道大方向,具體的東西是靠修身來決定,而思考只是修身的一部分,整合在其中的一部分。慢慢大家修身跟上,就容易明白了。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自立春以來,很少寫東西了,春天本來就是多動的時候,而寫作這種行為依然是修身的一部分,要射不主皮才好,所以寫作練習的頻率就要降低一些了。去年老人離世對我的影響一直持續中,身體的反應無比真實,難以用自我安慰慰藉的,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彌補。越往前走,這種經歷越是挑戰,漢代之後,世家體系難以為繼,難怪後來修道多出家託庇於高於生命之初的三位祖師的氣息中,但依然難以全然不受干擾。至親是你生命的來源,你杯水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們賦予,沒到脫胎換骨之前這種自然的限制難以逆轉。所以也只能算是一時之計,還是得自己面對。而這一切雖痛雖疲雖累,但其實承受起來確是平靜的,甚至有點如之甘飴,畢竟這代表著你和他們的牽攀,好像我們痛一點,他們就會好一些吧。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這種暗痛代表著生命中底層的部分的逝去,越在乎,痛的越厲害,傷口越大吧。春分後面就該清明瞭,也要開始準備了。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對於登山者來說,這種身體上的暗痛,那些牽攀的情感早晚會消失,那就在消失之前仔細體會吧。盡心盡力,必盡其情,浩然而歸,水落石出,分毫畢現,自是天道。人都說天道渺渺不可知,可嘆人心若不盡誠,私心千迴百轉,私情私慾紛亂不堪,佔據所有杯水,一點縫隙都不給自己留,一點不能倒出來,自然難以見物,如身在大霧中,伸手不見五指,何以辨其精微?自然渺渺。


今人從小沒有開蒙,沒有良好的情緒訓練,一聽盡情就是撒歡縱情,謬之何止萬里。盡者必有器也,情者必有所止,才能在一個限定的範圍內深深而盡,和「學」字一樣。若無限制,恣意放縱,最後多是空虛麻木,是精氣消耗之後的現象,而不是深入其中後通明透徹,更非那之後的杳杳冥冥。以放縱求自由,追尋那無窮無極根本上就是本末倒置。滴水可明,聞風知道,恰恰是因為有邊界和限制,盡情亦如是。


自律給我自由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為了大家以後有個可以長期練己的事,這一年多來我們可算極為盡力,所以反倒成了自己不知不覺中以事煉神;又要每週講課,講字義,指導學生,隔三岔五寫文章,這又是妥妥地以學養氣,結果神氣的進步超過了修養中身體的進度。現在真的是有點哭笑不得,若是別人只怕會很開心,但我現在只能放慢腳步,不敢再多往那個方向移動了,不能再多寫,多講,多做事了。否則這樣下去,只能全面進入不問世事的狀態,那個時候反倒沒法看著大家繼續前進了。我們最好還是彼此照應下進度,細水長流才好。所以我努力少幹一些,皆已甚迫的不做事不講課。也算是周而不比的盡其誠哈。哈哈哈。大家就正好相反,要皆已甚迫的努力多做一些。我少乾的部分大家頂上才可以哈。這樣我們才能在時光潮水中重疊的多一些吧。而且本來安排這麼多事,也是留給大家以此修身的,這樣才是正途。而大家要注意在做事體會切磋琢磨的每一部分,這每一部分都要經歷過,才會有個牢固些的基礎。所以做事不要怕小,不要怕擔責任,不要怕做不好,不要怕深入進去,不要怕自己一個人做,不要怕和同學磨礪。才能慢慢修身有成吧。O(∩_∩)O。


最後希望大家珍惜這個時代,這份千萬年才會有的相遇,珍惜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光。O(∩_∩)O。


好好修身,學修履平不是一句空話。

覆命搖作,以天為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