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我們要繼續“多宅家,少出門”。畢竟,古往今來,減少人口流動,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一直都是對抗傳染病的最好辦法。


在漫長的宅家生活中,有人孤獨難耐,有人卻樂在其中。更有甚者,在瘟疫爆發的隔離期,獲得了影響世界的成就,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1

牛頓:史上最強大學生

1665年,被稱為“倫敦大瘟疫”的黑死病席捲歐洲,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落後,其可怕程度遠超今天的新冠疫情。


那一年,牛頓就讀於劍橋三一學院。由於疫情的爆發,倫敦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逃離,學校也紛紛停課放假。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牛頓被迫回到了林肯郡的家鄉農莊。沒想到,學校一停課,就是整整18個月。


然而,就是在這身居鄉下的18個月中,牛頓擁有了難得的獨處時間,在此期間創造力達到了一生中的巔峰水平,著名的蘋果砸到頭上故事,就是在這段時間發生的


此外,不到25歲的牛頓,在這段時間中創立了二項式定理,發明了微積分,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發現了日光的七色光譜,發展了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理論,一舉奠定了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2

莎士比亞:瘟疫打開了“副業”之門

1592年,28歲的莎士比亞正在英國國王臣民劇團當演員並擔任股東,那時候他的事業剛剛走上正軌。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然而,那一年倫敦爆發了黑死病,短短一週之內奪走了一千多人生命,所有公共娛樂場所都被迫關閉,包括劇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倫敦的戲劇行業都處於癱瘓狀態。作為戲劇演員,莎士比亞失去了穩定的工作。


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在隔離瘟疫宅家期間,他開始潛心於戲劇創作。


就在瘟疫蔓延的一年之內,他在家裡寫出了《李爾王》《麥克白》《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成就了自己的戲劇創作事業。同時,他還開始創作“十四行詩”,他的兩首長篇敘事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也都是在這次疫情期間完成並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首長詩獲得了文學界的高度認可和讚賞:《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在英國王政更替時期前一共再版了14次,《魯克麗斯受辱記》也再版了8次。這兩部作品甚至比他的戲劇還要受追捧,在貴族、平民等不同的階層中都圈粉不少。


於是,除了“演員”“劇作家”,莎士比亞還成為“詩人”。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3

普希金:多事之秋,

卻成了創作的“春天”

1830年秋天,俄羅斯經歷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霍亂。同時在疫情肆虐之下,戰爭不斷,死傷慘重,整個社會血雨腥風。


彼時,詩人普希金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瓶頸——剛剛經歷了叔父去世,又與未婚妻家人發生衝突。內心苦悶的他從莫斯科前往波爾金諾料理叔父的後事,結果因為疫情發展迅猛,被迫隔離在了那裡。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波爾金諾是一個貧窮落後的村子,作為在大城市莫斯科生活的都市青年,普希金開始無法適應在那裡被隔離的生活,他曾兩次嘗試返回莫斯科未果。


於是普希金只能接受現實,留在了那裡。無事可做的他,開始了瘋狂寫作。


法國作家亨利·特羅亞在《普希金傳》中這樣寫道:“在那一刻,普希金對時間和空間都十分欣賞。他手下是一張白紙,他就在這張紙頭上寫起詩來。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文思如泉,周身的細胞都在歌唱。他似乎是某種特異力量的中心,他一動彈就會使世界發顫。


而這三個月的隔離期,也真的成為了普希金文學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期:他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代表作《葉甫蓋尼·奧涅金》,寫了《別爾金小說集》和4部詩體小說,以及6部中篇小說、11篇評論、27首抒情詩。


後人把他這段隔離故事稱為普希金的“波爾金諾之秋”,成為俄羅斯民族文化中的專有名字,用來形容創作大豐收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4

被隔離時的孤獨,

是創造力爆發的源泉

不論是牛頓、莎士比亞,亦或普希金,他們在被隔離期間,都有一段難得的無人打擾的獨處時光,有了獨立地潛心思考和創作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說,“孤獨”是他們創造力爆發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創造力爆發的源泉


正是被隔離期的“孤獨”,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成就了各自的偉大事業。


英國頂級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專家安東尼·斯托爾在他的《孤獨:迴歸自我》一書中道出了孤獨的價值,其中他就寫道了“孤獨可以激發人的精神創造力。”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一般而言,我們的天性是不願意忍受長期孤獨的,很多長期的孤獨其實是被迫的,然後就是在這種孤獨中,很多人的創造力獲得了發展的機會。


在歷史上,很多傳世名作是在牢獄中誕生的,例如:波依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雷利的《世界史》都是在被囚禁期間寫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記》也是在牢獄中醞釀的。


司馬遷曾寫道:“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貝多芬的失聰,不僅沒有影響到他的創作,而更為他創作提供的另一種優越的條件:


“耳聾並沒有損害他作為一個作曲家的能力,事實上可能增長了這種能力,這或許就是因為他不必在把精力花在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上以致分散了他的創造力。在這個無聲的世界裡,他可以嘗試很多新的體驗方式,不受到外界聲音大打擾。”


周國平在《孤獨:迴歸自我》一書中的推薦序中寫道:由於牢獄或疾病把人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人是會因此獲得看世界和人生的一種新的眼光,而這正是孕育出偉大作品的重要條件。


人類的心靈並非堅不可摧,但少數勇敢者發現,當身處地獄時,他們才能瞥見天堂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5

是能力,是治癒,

是直面死亡的勇氣

實際上,孤獨對我們的價值並不只是“激發創造力”這麼簡單。


在《孤獨:迴歸自我》一書中,安東尼·斯托爾為孤獨正名,從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結合他深厚的人文歷史關懷,為我們揭示了孤獨的真正內蘊和價值。


瘟疫爆發的隔離期,他們意外走上了人生巔峰


01

獨處是一種能力

交往和獨處本就是是人在世界上生活的兩種方式,對於每個人來說,這兩種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不同。


由於性格的差異,有人喜歡與他人打交道,有人喜歡獨處。而我們總說,會與人相處是一種能力,卻往往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甚至是更重要的能力。


在安東尼·斯托爾看來,人之所以需要獨處,是為了要進行內在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某個恰當的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我們才能把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信息消化,而將這些信息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


是否發現自我與實現自我,是否能夠覺察到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需要、情感與衝動,與一個人獨處的能力息息相關


02

孤獨讓我們的心靈獲得治癒

托爾斯泰曾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孤獨之所以是人生重要的體驗,不僅因為在孤獨中我們能與自己的內心對話,發現真正自我,而且只有孤獨中,我們的靈魂才能與世界,宇宙對話。


當我們面對現實世界的複雜和煩擾而倍感壓力,當我們想要暫時逃離世俗世界的嘈雜,孤獨就是給予我們

治癒力量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喜歡的“禪修”“冥想”,其實就是忘卻自我的“孤獨”時刻,而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會表示,那是一生中最美妙的時刻,對他們的生活觀念發生著永久的影響。


03

孤獨給了我們直面死亡的勇氣

“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依然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關係經常不大感興趣,較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安東尼·斯托爾把孤獨的最後一種價值留給了人生的最後階段。


在西方社會,老年人們都會比較喜歡安靜的環境,或獨自一人,或夫妻結伴在公園裡曬太陽,他們的晚年的生活是遠離社交,享受孤獨。


孤獨有助於他們擺脫對人世的依戀,為死亡做準備。死亡是我們終將面對的結局,正如周國平所言,有尊嚴地正視死亡是人生最後一項光榮。


蒙田在他的散文中寫道:我們必須留一處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完全屬於自己,絲毫不受打擾。在這裡,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遠離塵囂,迴歸孤獨。


當下這個特殊的時期,正好給了我們獨處的空間,讓我們停下腳步,與自己對話,直面自己的內心,發現真正的自我,在孤獨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


最後,華茲華斯的《序曲》送給每一個享受孤獨的你:


世界倉促,讓我們與更好的自己

日益疏離,在時光中漸漸萎靡

厭了世事,倦了歡愉

唯有孤獨,多麼溫和,多麼仁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