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那一座“人橋”

致敬!那一座“人橋”

1947年5月12日,孟良崮戰役前夕,華東野戰軍已對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完成合圍之勢。在孟良崮以北約10公里的汶河岸邊的東波池村(現馬牧池村),時任沂南艾山鄉婦救會長的李桂芳和當地幾名婦女幹部,在村內焦急地等待上級的任務。

太陽快落山時,西波池村黨支部書記兼艾山鄉聯絡員王紀明,氣喘吁吁地來到東波池村找到李桂芳,傳達上級的緊急任務:天黑以後,5個小時內,必須在崔家莊與萬糧莊之間的汶河上設法架起一座橋,以保證進攻孟良崮的部隊順利通過。

面對這個意想不到的任務,婦女們面面相覷。5個小時內,或許是一兩個小時,部隊就有可能突然來到。婦女們活躍起來,紛紛出主意、想辦法。最後,李桂芳統一意見,沒有木板就去摘門板,沒有橋墩就人扛著,人手不夠就聯絡附近各村的婦女。

天擦黑後,大崔家莊及附近村莊的32名婦女就帶著7塊門板來到汶河邊。為儘快把橋架起來,李桂芳在做簡短的動員後,自己先下到河裡選擇架橋的位置。她上岸後,按照婦女們的身高,每4人扛起一塊門板,依次排列,在岸上架起了一座“人橋”。

為確保萬無一失,“人橋”又移到河中,李桂芳在上面試走了一趟,確認平穩堅固後,才讓婦女們撤到岸上,等待部隊的到來。

大約晚上9點鐘,一支北面來的急行軍到達河邊。一個個頭不高幹部模樣的人面對河水顯得很著急。

致敬!那一座“人橋”

“同志,辛苦了!”李桂芳上前搭話。

這個人彷彿沒有聽到,只是在自言自語:“橋呢?”

“在這。”李桂芳轉過身去,朝婦女們喊:“架橋!”

話音剛落,按照排好的順序,婦女們抬起門板迅速朝河裡走去,不一會兒,“人橋”就出現在眼前。

看到眼前的情景,這個幹部模樣的人被驚呆了,忙說:“不,同志們,這不行!哪能這樣?我們還是脫了鞋子蹚過去吧。”

沒等他下命令,李桂芳一揮手,朝站在河邊的隊伍喊:“同志們,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保證,快過橋啊!”

幹部模樣的人沒再堅持,只是激動地握住李桂芳的手,連聲說:“謝謝,謝謝同志們!”隨後朝身後的隊伍喊:“同志們,前邊是婦女同志搭的‘人橋’,我們要輕踩、慢跑,走當中!”在他的指揮下,戰士們依次踏上“人橋”。

暮春的天氣雖已轉暖,但是夜裡河水依然寒冷刺骨。在橋下,河水漫過了婦女們的腰。剛開始,前面的隊伍知道是人搭起的橋,都有意放慢腳步,可後來的戰士不知道橋的“秘密”,只管加快腳步,迅速過河。他們一個比一個快,一個比一個重,橋下的婦女們咬緊牙關堅持著。肩膀壓疼了,就用雙手託著,腰挺酸了,就彎下腰弓著背馱著。實在撐不住了,李桂芳就讓隊伍停下,讓婦女們換換肩。

婦女們這一換肩,橋的“秘密”被隊伍發現了,走在前面的戰士說什麼也不肯上橋。李桂芳再次亮開嗓門:“同志們,快過橋呀,時間就是勝利,時間就是保證!”喊聲過後,戰士們又重新踏上“人橋”,部隊快速過河,火速奔向孟良崮戰場。

革命勝利後,李桂芳繼續在臨沂地方上任職,對火線架橋的事一直藏在心裡。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末,“紅雲崗”劇組在臨沂體驗生活時,火線橋的故事才被劇組創作人員發現。

1992年3月,李桂芳被評為“山東紅嫂”,同時被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李桂芳,只是在那一段血與火的年代裡,數以百萬計沂蒙兒女的典型代表,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已經塵封在歲月長河,隨著硝煙的散盡而長眠在這片英雄的土地裡。當年的那7塊木板,是革命戰爭年代,沂蒙人民傾其所有、堅決支前的最好見證;那32名婦女,是老區人民堅定不移跟著共產黨走的忠貞信念;那一座“人橋”,是老區人民和共產黨的魚水情深,是水乳交融的血肉聯繫。

戰火已過70多年,但是“紅嫂”可歌可泣的壯舉,依然激勵著我們。如今,沂蒙山的兒女,已經接過她們手中的接力棒,愛黨愛軍、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紅嫂”精神,在沂蒙大地薪火相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