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龍脈,是指起伏的山脈,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龍就是地理脈絡,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國語·週上》:“農祥晨正,日月底於天廟,土乃脈發。”指土壤開凍,如人身脈動。後人常喻地勢有條理和聯繫,《史記·蒙恬傳》:“(長城)起臨挑,屬之遼東,成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可見,先民限早就習慣稱山川之間的聯繫為脈。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在風水上,公認的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至於我國的山勢“龍脈”走向,風水大家們有以下看法:

我國在崑崙東南,而天下山脈成祖於崑崙,外國亦不例外。其河北諸山,自北寰乘高而來。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龍門西河;脊東之水,流入幽冀,入於東海。其西一支,為壺口奉嶽,次一支包汾晉之原。另一支為恆山,又一支為太行山。太行山一千里,其山甚高。最長一支為燕山,盡於平樂。大河以南諸山,則關中之山,皆為蜀漢而來。一支至長安,而盡關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東盡泰山。一支自漢水之北,生下盡揚州。江南諸山,皆祖於岷江,出岷山,岷山夾江兩岸而行。左邊一支,去為江北,許多去處。右邊一支,分散為江南閩廣,盡於兩浙建康。其一支為衡山,盡於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嶺,包湘沉而北,盡於廬阜。其一支自南而東,則包彭蠢之原,度歙黃山,以盡於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盡於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閩廣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則又包浙江之原,北首以盡會稽,南尾以盡閩粵,此中國諸山,祖宗支派之大綱也。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總結起來就是:

崑崙的東南支流佈於中國,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至朝鮮的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沿黃河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實際上,北龍不應到朝鮮便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的白頭山;也就是朝鮮的龍脈發於白頭山,但並未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最後連接了日本列島)。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嶽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中國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風水觀

上面這種劃分,即為風水上大部分學者的認知,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見解。

如,《古今圖書集成·堪輿部·樂郊私語》介紹明代劉基對“南龍”的闡述:“中國地脈俱從崑崙來,北龍、中龍人皆知之,唯南龍一支從峨眉並江而東,競不知其結局處,頃從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鹽諸山是南龍盡處。……天目雖為浙右鎮山,然勢猶未止,蜿蜒而來,右束黟浙,左帶苕雲,直至此州長牆秦駐之間而止,於是以平松諸山為龍,左抱以長江淮泅之水;右繞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於此州,而後乘潮東出,前後以朝鮮、日本為案,此南龍一最大地也。

”這就是說,“南龍”出自峨眉,不是吐番以西,“南龍”渡海後,以朝鮮、日本為朝拱的案山。

《風水之龍脈》

《國語》

《史記》

《吳越春秋》

《古今圖書集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