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一些移動社交平臺充斥著低俗、色情、獵奇內容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應漏掉社交軟件

  《檢察日報》 宿廣田

  “害怕,但停不下來。”16歲的少年超超是江蘇徐州一名普通的高二學生,但在“溪寶寶77”的直播間裡,他是僅次於主播的大人物——擁有禁止其他網友發言權力的“房管”。這一權力是靠他在手機上打賞主播約40萬元換來的。很多時候,超超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

  據統計,手機已成為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網設備,移動社交不可避免地成為其與外界溝通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移動社交平臺打著即時通訊的旗號,實則大肆構建內容平臺。相關係統缺乏防沉迷或審查機制,大量低俗、獵奇內容隱蔽傳播。對此,有專家表示,做好青少年網絡保護工作,應當把相關社交平臺納入監管範圍。

  手機社交軟件亂象:

  充斥低俗、色情、獵奇內容

  未成年人利用手機接觸網絡的時間和頻率都在增加,而一些移動社交平臺的“不設防”也讓孩子們接觸有害信息的幾率大大增加。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手機社交平臺搭建的內容系統中充斥著大量傳播低俗、色情、獵奇信息的自媒體內容。

  例如,手機QQ中的“看點”平臺包含很多打色情擦邊球的內容。最為突出的是一些簡述國外倫理電影的視頻,這些倫理電影包含婚姻出軌、亂倫、戀足癖等畸形愛戀內容,並有很多衣著暴露甚至是性暗示的鏡頭,其中一些電影在國外屬於限制級的成人影片。

  除此之外,在一些手機社交軟件搭建的平臺中還包含很多迷信、恐怖內容,某些自媒體賬號甚至長期更新這些獵奇內容。比如手機QQ看點平臺中,一個名為“寂寥無聲”的自媒體賬號,以恐怖漫畫的形式持續更新,已經發布700餘條內容,粉絲數達4萬。

  “青少年模式”:

  未覆蓋手機社交軟件平臺

  為防範未成年人網絡沉迷,“青少年模式”開始在網絡平臺上線。去年5月,國內21家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國家網信辦網站發佈消息稱,截至2019年10月14日,國內共有53家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網絡防沉迷工作基本覆蓋國內主要網絡直播和視頻平臺。

  目前,我國在網絡遊戲、網絡視頻領域均施行了防沉迷舉措,但針對網絡社交、網絡文學等領域的防沉迷手段較少。

  仍以手機QQ的看點平臺為例,該平臺不僅沒有為用戶提供“青少年模式”選項,強行綁定在手機QQ中的方式也讓其無法被徹底關閉。記者調查發現,看點平臺默認入口位於手機版QQ底部導航欄的中間位置,需要用戶點擊頭像,進入“設置”中的“輔助功能”才能選擇在導航欄將其“隱藏”。而且用戶只能選擇隱藏該平臺,無法徹底將其去除。只要重複上述操作,在“輔助功能”中選擇“顯示”,其又會重新在手機QQ底部的導航欄出現,整個過程中並不需要設置或驗證密碼。

  而同樣是作為網絡社交軟件的新浪微博,已經在其“設置”菜單中為用戶提供了“青少年模式”選項。同時,在這一模式中,新浪微博精選了教育類、益智類的內容進行推薦,並對不適宜青少年的內容進行了過濾。用戶可以設置、驗證密碼用來開啟、取消“青少年模式”。  

  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影響

  大腦發育,或成為犯罪誘因

  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中增添了“遊戲障礙”的條目,將其列入成癮行為障礙的類別中。南都新業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苗表示,將遊戲障礙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的決定,反映了目前世界各地不同學科的專家達成的共識。

  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對網絡成癮的定義及其診斷標準進行了明確界定:網絡成癮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對互聯網使用衝動的失控行為,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後導致明顯的學業、職業和社會功能損傷。其中,持續時間是診斷網絡成癮障礙的重要標準,一般情況下,相關行為需至少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沉迷網絡的孩子,往往有記憶力差、脾氣暴躁、性格內向等不同的表現,這是因為長時間的網絡成癮,會引起大腦結構的生理性改變。”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精神三科(物質依賴科)主任醫師盤聖明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實驗證明,對於長期沉迷網絡的青少年來說,其大腦前額葉的葡萄糖代謝、氧代謝明顯下降,時間久了,會對前額葉的功能造成影響,尤其是青少年會影響大腦發育,出現情感麻痺等症狀,注意力、情感能力、情緒表達能力有所退化。

  劉苗表示,為了投入更多的時間參與網絡遊戲、社交等行為,沉迷者往往會放棄現實生活中正常的交往活動,把自己封閉在網絡虛擬世界中。這可能會讓未成年人逐漸和現實世界割裂,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甚至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這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誘因。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

  除了限制時間也要精選內容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69.7%的未成年人擁有屬於自己的手機。與之相伴的是,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現象十分嚴峻。2018年9月2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就青少年健康問題召開新聞發佈會,會上透露,據統計,全世界範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的發病率是6%,我國發病率接近10%左右。

  亞太網絡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表示,做好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工作,不僅要在網絡遊戲領域設置“青少年模式”,還應將這種模式擴大到包括社交軟件在內的其他網絡領域。劉德良還表示,未成年人心智發育不夠成熟,不僅要對其接觸網絡時間的長短進行限制,也有必要對其接觸到的網絡內容實行分級或精選,這在其他國家是對於未成年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

  2019年10月21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審議。修訂草案新增“網絡保護”專章,其中規定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遊戲實行時間管理。而早在2005年6月,原新聞出版總署組織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主體就制定出《網絡遊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標準》。2019年10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佈《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提出實行網絡遊戲賬號實名註冊制度、嚴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遊戲時段時長、規範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費服務等六大舉措。

  對此,劉德良認為,目前相對於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來說,更應注重對於已有預防青少年網絡沉迷的法規及相關制度的落實。他表示,應該完善相關獎勵、舉報、投訴規則,真正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

  劉苗則表示,當前遊戲防沉迷已成為國際共識,其中游戲分級是當前較為常見的一項措施,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納。結合韓國、日本、美國等其他國家的防沉迷實踐現狀來看,當前的防沉迷系統主要在遊戲領域中展開。劉苗建議,應強化包括社交軟件在內各領域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監管,針對不同的領域和產品來細化防沉迷的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