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最惡劣的病,莫過於內心不平靜,反覆無常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但是安靜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收穫人生的豐富。一個人內心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安靜的人能收穫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喧雜所佔有,漸漸誤以為喧雜就是生活,喧雜之外,別無生活,最後只剩下喧雜,沒有了生活。

人世間最惡劣的病,莫過於內心不平靜,反覆無常

不管世界多麼熱鬧,被熱鬧包裹的是我們心裡的安靜,人們往往認為世界的紛繁複雜是外在的存在,卻不知道那只是人心裡的映射,正是我們心裡的喧鬧,這個世界才在我們的眼睛看來是一個喧鬧到無法忍受的世界。我們捧著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用說領會其中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其實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才是真正開放的,才會變得敏銳,與世界的萬事萬物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

從前有一位皇帝提供了一份非常優厚的獎金,希望有人能畫出最平靜的畫,以便自己在心情煩躁時拿來緩解情緒,許多畫家都來嘗試,皇帝看完所有的畫,只有兩幅他最喜歡。

一幅的是一個平靜的湖,湖面如鏡,倒映出周圍的群山,上面點綴著如絮的白雲。大凡看到此的人都同意,這是描繪平靜的最佳圖畫。

人世間最惡劣的病,莫過於內心不平靜,反覆無常

另一幅畫也有山,但都是崎嶇和光禿的山,上面是憤怒的天空,下著大雨,雷電交加。山邊翻騰著一道湧起泡沫的瀑布,看來一點都不平靜。當皇帝靠近一看時,他看見瀑布後面有一個小樹叢,其中有一雌鳥築成的巢在怒奔的水流中間,母鳥平靜的坐在它的巢裡。

皇帝選擇了後者,獎金給了畫這幅畫的畫家。

“平靜”作為一個形容詞,如果從正面去理解,只會讓畫面缺乏新意,反著去畫又會偏離“平靜”的主題,只有對比中的“平靜”,不僅切題,而且鮮明。平靜並不等於完全沒有困難和辛勞,而且在那一切的紛亂中,心中仍然寧靜。“靜躁稍分,昏明頓異”這一句話的言下之意也就在此處。

人世間最惡劣的病,莫過於內心不平靜,反覆無常

真正的生活從來不是一汪平靜的湖水,太過寂靜的生活反而讓人覺得乏味。如何在紛擾中保持鎮定和清醒?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心靈寧靜?是需要用心權衡的兩個方面。

在喧嚷的環境中,專注於我們所從事的事,不要被趨之若鶩的大流俘虜,比如堅持夢想,比如鬧市讀書,比如淡泊名利……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細微的奔騰,不要無所事事、碌碌無為,更不要對生活麻木,讓平凡不死寂的方法很多,比如和家人享受一日三餐,享受朋友間的溫情,享受不為名利糾纏的安心……

如此一來,我們就在實際生活中落實了“”,靜躁稍分,昏明頓異”這個哲理。當一個人心境不平時,喧嚷的環境就像麥芒一樣,刺癢我們的生活,而當一個人心境安定時,哪怕他周圍的環境已經風起雲湧,或者平淡如水,他也會堅持自己的生活和本性,發覺每天的美好。

摘自《素書》

人世間最惡劣的病,莫過於內心不平靜,反覆無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