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挺美

想得挺美

有學者認為,疫情面前,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形勢下,各國政府“應該”共同攜手應對,而不是忙於自保,更不能以鄰為壑。因此,原本的貿易摩擦應該暫停了;原本的逆全球化進程應該反轉了;原本的對抗應該讓位於合作了。對此,博主只能說:想得挺美

分清楚願望和現實

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分清楚願望和現實。理想中的人類,“應該”是命運共同體,但現實卻是,在生命面前,自保才是人的本能。別說國與國同舟共濟了,同為中國人,疫情中我們對武漢人的歧視難道這麼快就忘記了?多少人在疫情中最想幹的事就是問候吃蝙蝠的人?多少人內心裡希望方圓幾百裡都沒有湖北人出沒?為什麼推特上反華言論越來越多,為什麼國內自媒體的民族主義情緒越來越高漲了?為什麼……(疫情一開始,博主就認為,歧視的加劇可能比疫情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更大,具體可參見《關於疫情的幾點思考》)

理性告訴我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下,如果每個政府,每個人都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麼人類社會的一切不美好都消失殆盡。

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幹的。現實中,國際格局依然是以民族國家為主。各國更多選擇還是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災難面前,還管你什麼盟友,什麼摯交,截留你的救災資源毫不猶豫。“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裡面基本沒有理想啥事。

分析成因遠比痛斥現象有用

分析成因遠比痛斥現象有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以憤青式的行文對政府、對國民進行批判,如果有用,魯迅之後咱就不用再討論這些問題了。種種你討厭的現象背後很可能是人性。國與國之間發生衝突的根源是什麼?人性、國際政治格局、國內政治架構?分析成因才有助於解決問題,一味認為“應該”如何,對解決問題並無裨益。

疫情衝擊下,大家擔心,本輪會不會是“1918年大流感+1929年大蕭條+2008年大危機”的組合?在這種擔憂中,目前國際體系的脆弱點在哪?各國內部、國與國之間,會發生什麼樣新的調整,又會對國家和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

不要理想主義、不要憤青附身,聚焦發生的問題,分析背後的成因。推薦一本書,國際政治大家肯尼思·華爾茲的《人、國家與戰爭》,研究戰爭成因是為了實現和平;推薦週五的線上交流會:

想得挺美

時間:2020年4月3日

想得挺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