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留學美國毅然回國,教書育人、一心為公

2018年2月,一所由社會民間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非盈利性質的新型高等學校的成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它借鑑了斯坦福大學的辦學宗旨,

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定位吸納各科學領域一流人才前來任教,以培養領域精英推動科學發展為目標,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所民辦性質的研究型大學,它就是西湖大學。而它的籌建者及第一任校長正是施一公。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留學美國毅然回國,教書育人、一心為公

一顆赤子心一世中國人,放棄海外一切只為回到祖國身邊。

施一公一身空空只帶著自己這些年學到的知識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或許你會說每個人都會思念自己的祖國,回國發展照樣能奔個好前程,有什麼值得稱道?相信你在看到施一公為了回國捨棄了多少你便明白了。

2007年,施一公放棄了在美國數千萬美金的科研經費,放棄了美國山清水秀、600多平方米的豪華別墅,放棄了世界上最全面的生物實驗室,放棄了在美國大學排行榜上又一次蟬聯榜首的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和終身講席教授的身份舉家回到祖國。

在美國的那些年,施一公見到了無數抹黑中國的報道,見到了無數中國同胞出國後“不以中國為榮,反以中國為恥”的醜陋面容,見到了無數中國有志青年寄人籬下,雖有萬般委屈卻敢言不敢怒的情景。那一幕幕鏡頭在施一公的腦海中牢牢地記著、揮之不去。

正如父親為他起名“一公”一樣,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一心為公、一心為國。施一公用實際證明自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曾經,他曾說過學不成名誓不還;如今,他功成名就毅然還鄉。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祖國的發展是靠著千千萬萬有志青年的不懈奮鬥努力出來的。少年強則中國強,於是回國的施一公回國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能當一名老師。他要用自己一生所學為中國莘莘學子開道!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留學美國毅然回國,教書育人、一心為公

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了一個西湖大學,它是施一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施一公年輕的時候就有了想要創建西湖大學的想法。回首百年時光,中國對世界科學的產生和發展貢獻太小,中國也少有專攻科學領域的科研性大學。

而現如今隨著中國人才的不斷湧出,是時候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創辦這樣一所能夠站在科學頂端的頂尖大學。但這一理想的實現僅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的,這需要萬千高科技人才的投入和共同努力,於是多年以後西湖大學應運而生。

顯然,西湖大學是施一公一生當中最看重的事情。

在2015年當時已經是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開始參與創辦西湖大學這一事務,直到2018年西湖大學被批准成立,這三年裡施一公可以說是跑“斷”了腿,累彎了腰。

作為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的非盈利性質的新型高等學校,資金上的供應是施一公的重中之重。

作為西湖大學的發起人之一,施一公為錢四處奔波。在後來的採訪當中,施一公回想到當時籌集資金的情況時說道:“看到網紅拍個照片放在網上,一下載就可以掙錢,我在想什麼時候我有這個能耐就好了!”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留學美國毅然回國,教書育人、一心為公

海內外同胞同心共力擰成一股繩,西湖大學吃“百家飯”應運而生。

從西湖大學開始籌建到如今順利建成,西湖大學收到了近萬人的捐款,

南美洲法屬圭亞那溫州華僑周先生帶著當地33位華僑華人的捐款漂洋歸海來到西湖大學,他們知道,西湖大學不僅僅是一座大學更是未來中國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為了祖國的強大他們義無反顧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先生他們是眾多海外華人華僑的一分子,還有更多的海外華僑參與到這場“萬人接力”的活動當中。施一公看到匯聚了國人心血的西湖大學逐漸成型,他感嘆而堅定地說道:“十個諾貝爾獎也換不來一個西湖大學。”

他常說西湖大學是為夢想而生,是為自己的夢想,是為科研事業的夢想,是為祖國的夢想,是為全國人民的夢想而生。披荊斬棘的人,默默耕耘卻聲名顯赫的人,在他們身上總有一種力量讓每一位愛國人士熱淚盈眶,讓中國一代又一代熱血少年即使身處喧囂之中仍心有淨土絃歌不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