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作 者:唐漢


“水深火熱的星球”。


多數人看到這句話,可能都會想到國家地理頻道2019年4月放出的那部視角獨特的野生動物紀錄片。


這部片子之所以震撼人心,就是因為記錄了野生動物在極端環境下為了生存而掙扎的震撼瞬間。


諷刺的是,一年之後地球上的一些國家的人們居然也墮入了類似的生存考驗環境之中——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但不包括中國。


因為中國階段性的勝利,再一次呈現了一場史詩般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成為疫情星球中為數不多逆轉局勢的“綠洲”。


這是凱旋的時刻。


有的地方全城出動夾道送別,有人唱出《離別曲》,更有人跪地謝恩情。


一個來自國外的網友在看到醫療隊返程的視頻後感嘆:這就是中國成為中國的原因。當中國的一部分受到傷害時,整個中國都會向他們提供援助。


公開報道顯示,截止到上個月,中國企業已經為抗“疫”捐款超過200億元,而且這一過程目前還在繼續,比如伊利繼前期捐款捐物1億元后,3月26日宣佈再捐1.8億推進健康抗疫。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這就是中國。


所以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之人保護得很好”。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戰“疫”:一個都不能少


這是很多援鄂醫療隊出發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白衣戰士們既要上陣與新冠疫情作戰,還要安然無恙地歸來。


當時正是“一省包一市”成為熱詞的時候,儘管疫情依然兇惡,但很多人都相信在中國人的動員能力方面,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所以讓一眾老外震驚的畫面幾乎每天都在出現,包括——


十天建成一個擁有1000張病床的火神山醫院,先後有超過4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奔赴湖北戰“疫”前線。


彼時各大社交平臺上幾乎都是抗疫的醫生護士、一線保障人員的畫面,他們作為戰士,在厚重防護衣下佈滿勒痕的面容成為一種象徵。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對於他們,該怎麼表達尊重?


想吃家鄉飯,比如河南燴麵?


安排!


口罩戴久了耳朵被箍得很疼?


伊利的3萬多個牛奶箱提手立馬送到。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前線戰“疫”,擔心照顧不到家裡?


河南援鄂醫療隊後方“孃家人”的暖心包、愛心菜直接送到家門口。


聽說有些“最美逆行者”還沒有編制?


廣州、長沙、珠海、張家口、肇慶、汕頭、湛江等地立馬開通綠色通道,該入編就入編。


抗“疫”階段性重大勝利後,兩個月戰鬥結束後需要補充營養?


3月26日,伊利又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宣佈再捐1.8億,包括購買京東購物卡向全國所有援鄂醫療隊員提供全年營養支持,為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和程京院士合計捐贈1500萬元,推動健康領域的科研攻關。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對於那些因公殉職的醫護工作者家屬,連續提供十年的營養支持。


這是伊利版的“一個都不能少”,也是在後戰役時代對英雄們的致敬。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情懷:勝利來自團結


這是“後戰役時代”。


前線不見硝煙的戰爭已經逐漸冷卻,各大企業的捐贈高潮也已經過去,但伊利這筆聚焦於戰後英雄關懷的舉動,恰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普遍,但可能也是很多外國人最難理解的一種情緒表達——情懷,再具體一點就是“家國情懷”。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這種情懷的表達方式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就是在面對重大事件時,能夠表現出難以置信的團結。


所以以下對比相當有趣——


當中國宣佈“封城令”時,不僅僅是武漢,整個國家的14億人中的絕大多數,都在長達幾十天的時間裡整齊劃一地按下了“暫停鍵”,待在家中。


你當然可以說他們得到了指令,但更多的是出於自願。


但是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最開始的“封城令”被很多人當成是夏令營裡面類似於“不建議喝太多碳酸飲料”的休閒飲食指南。


為了外出,很多人想出很多奇葩的招數,比如雖然封城,但允許遛狗,如果沒有狗,那就整一個假狗,照樣牽出去“遛”,就是為了表達對社交的熱愛,以及對封城的不屑。


當然結果也是不同的。


中國人通過團結一致的抗疫,前方戰疫後方支援,控制住了桀驁不馴的新冠疫情,現在開始復工復產,日子逐漸恢復正常了。


但是另一邊的世界,水深火熱。


道理很簡單,“大河無水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滿”中蘊藏的哲學意味,外國人可能永遠無法真正理解。


一位來自國外的網友在援鄂醫療隊撤離的視頻下方留言稱,中國人的團結與合作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你在任何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都看不到這種互相幫助與合作。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完全正確。


因為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們能把自己的命運和整個國家的命運結合得如此緊密,包括企業也是如此。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擔當:中國企業戰“疫”


除了一線戰疫346支醫療隊的4萬多名醫護人員,以及其他堅守在一線的保障人員,“企業戰士”們也沒閒著。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根據界面新聞的統計,截止到2月24日,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的社會捐贈總額達到200.53億元,其中1774家企業一共捐贈187.1億元,佔到了全部捐贈總額的93.3%。


在這其中,捐贈金額在1億元以上的公司/組織/個人有35個,1000萬-1億之間的公司或個人有445個,100萬-1000萬之間的公司或個人有968個。


這還只是截至一個月之前的數據,甚至只是能被“量化”的數據。


有很多企業,結合自己的擅長的領域,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或者服務應用到抗疫一線。


比如東風汽車,除了自己累計捐款8200萬元之外,還提供了自己旗下的出行公司,為醫護人員通勤提供支持。


還有百度,捐款3億元的同時,還利用自己高科技公司的優勢,提供AI算法供一線的醫療專家們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提升診斷效率。


當然無論到哪我們都需要營養健康,所以少不了類似於伊利這樣的健康行業龍頭。


1月20日,伊利就啟動了應急預案,開始全面調動資源,並時刻關注疫情變化。24日,伊利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了第一批多達2萬箱牛奶,為春節期間奮戰在一線的武漢醫護人員送去營養。25日,再次向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捐贈1000萬元現金,專項用於火神山醫院的後續建設。26日,決定持續投入1億款物,用於新冠疫情的防控治療。


另外,除了自己的業務範圍之外,口罩、消毒液、護目鏡、醫用酒精和手套等前線緊缺物資,伊利也通過各種途徑採購捐贈後運到一線。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下,伊利的捐贈甚至惠及上游奶農和美團騎手等產業鏈各個環節,一直到這次再捐1.8億為已經凱旋的醫護人員和其他一線防控人員送去長達一年的營養支持。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精神:守護最美逆行者


中國在這場抗疫戰爭中能夠快速取得勝利的原因,一直讓許多老外好奇。


在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看來,就是中國人的一種無比珍貴的精神。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潘剛多次強調,面對肆虐的病毒,“堅守精神對於打贏這場阻擊戰至關重要”。


來自全國各地的接近4萬多名醫護人員,以及由警察和解放軍組成的防控前線,築起了對抗病毒的屏障,正是這些英雄們的逆行向前,爭分奪秒,才有了保護人們健康的牢固防線。


他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日夜堅守和奮戰在一線,是這個時代的“最美逆行者”。


而伊利,就是要在這些逆行者的身後,為在這場戰爭中表現出色的戰士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做他們的“守護者”。


這是伊利不僅在抗疫中捐款捐物,還在後疫情時代為所有援鄂醫療隊員提供全年乳製品的初心,也是對他們關愛的延伸。


同時,鍾南山、李蘭娟、程京院士團隊,在抗疫中深入一線治病救人,提供正確防疫方法和防控建議,以及精準檢測系統等,為快速抑制疫情提供了強大的科學武器,所以伊利也捐贈1500萬元,助力抗疫科研攻關。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還有一些犧牲的醫護人員,伊利為他們的家屬送出連續十年的營養支持,做堅強後盾。


這是伊利在後戰役時代,為所有英雄送來的暖意。


潘剛在一封發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伊利人不僅負有為消費者提供最優產品和服務的使命,也有守護全國人民不受疫情影響的責任。


這是一種擔當,更是一種精神。


司馬光所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伊利已經是亞洲最大乳企,但對於一個精神強大、內生力量旺盛而且充滿正能量的企業來說,這才剛剛開始。


疫情是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艱難、堅守、團結和勇敢,所以中國人說“此生無悔入華夏”,外國人說:“我希望我生活在中國這樣的國家,那裡的人們支持、尊重和團結一致地對抗共同的(新冠病毒)敵人。”


再捐1.8億!伊利“一個都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