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清明祭祖時》文

又逢清明祭祖時

農曆辛卯年清明時節,王振信(字,容安)先生邀我等弟子、文友同赴其故鄉石泗河村參加石泗河王氏家族祭祖大典活動,至今整整八年了。

祭祖大典後,在厚德福大酒店舉行的王氏家族祭祖大典刻錄音像光盤首發式暨答謝宴會上,先生囑我寫篇東西作為此項活動的紀念,併為日後編輯祭祖活動資料做些準備。當時,我不假思索地應諾下來。我想,做為先生的親炙弟子,我理當有所貢獻,且在宴會之前的儀式上聽了紹華兄和永起學兄的講話之後,我感慨頗多,先生親贈墨寶“鞠育英華”於我,對我寄予厚望,事後,又幾次在不同場合婉提此事,讓我想來不覺汗顏。

我深知,自己績學未進,腹笥不豐。在先生面前,我永遠是一個學業尚未合格的後生,拙作也總有一種“醜媳婦害怕見公婆”的感覺。因此,寫而後毀,一拖再拖,時過多年,仍覺愧對恩師。

辛卯清明的祭祖大典是王氏家族遷居石泗河近四百年來的首次祭祖活動。由先生擔綱的祭祖大典籌委會全體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克服種種困難,相繼完成了續修族譜、繪製世系圖表、整修墓園、為太祖、太宗勒石立碑等八件大事。

墓園環境之優雅、肅穆,活動場面之熱烈、莊重,祭拜過程之精彩、有序;素貞、蘊茹分別從北京、西安用電話遙祭的純真、虔誠,先生跪讀祭文時的熱淚盈眶;王靜老師的精彩主持;青縣等地書畫藝術家們的墨寶展示;頌詩《巍巍的豐碑》的集體誦讀;同脈同宗、世交族誼的參與、欣賞、捧場……

當時,這樁樁幕幕無不為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事後,我曾幾次和文友們提及此事,都對祭祖大典的成功舉辦而讚歎,對自己有幸參加這樣的活動而自豪,更為先生的人品、人脈、人氣所折服。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從王先生為我講授語文課開始,我與先生相識至今已有近四十年了。尤為難忘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先生在陳嘴中學執教時,我們在工作之餘經常在一起“神聊”,上下古今、天空海闊,無所不談。這樣的師生情誼一直保持到先生離開鄉中升調青縣二中為止。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先生與我分手的頭天晚上,在鄉中的陋室裡,師生二人薄酒敘舊、相視淚灑的場景。先生口占的小詩,我至今清楚能吟:“菜帽墊碗意如何?一任命運巧折磨。毛公唯恐薦無地,何愁入囊不穎脫。”在我心目中,先生始終是我最崇敬的老師。而他對於我則一直以平輩摯友相待。先生的謙和誠懇、樂善好施,使我至今銘感,成為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我常常反思,自己至今已近耳順之年,但比起我的師輩們來卻總覺得缺少點什麼。我想,除了學識與見聞不及我的師長外,器識、襟懷也遠遠不及老一輩那樣豁達、沖和、淳厚、平易。我應該向他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石泗河王氏家族辛卯清明祭祖大典紀念冊》是王先生花費諸多心血和大量精力編著的一部形式獨特、內容豐富的民俗資料,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祭祀文化作品。它如實地記述了石泗河王氏家族發源、發展的歷史背景,翔實地記錄了這一王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字數雖不甚多,卻是我所見到的一本史料豐富、記載全面、文獻性強、欣賞價值高的著作。吾生也晚,學識也淺,但以我之見,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先生的這部心血之作確實填補了青縣民間祭祀文化的空白。

作品的面世,首先向我們披露了石泗河王氏家族的始祖越遷公於明永樂初年隨駕北遷,從山西平陽至清州城南三十五里的“王家口”安家的史實;在《承志懷德、報本追遠》一文中,先生用生動的筆觸將一部明代移民的完整歷史畫面真實生動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祭祖大典活動解說詞》則詳細地記錄了民間祭祖大典的真實過程和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為王氏後人瞭解家族發展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同時,還為他人以後組織家族祭祖活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素材。

我多次拜讀紀念冊中的《祖塋整修祭告先祖文》《太祖鼎如公墓誌銘》《祭太祖鼎如公文》和《太宗碑聯語》等幾篇大作,使我一次次感受到了王先生人與文的雙重魅力。

“太宗碑聯語:

躬耕毓鴻業,祥箤德門,地生玉樹滋文脈;

弦誦化甘霖,福集甲第,天佑芝蘭蘊瑞芳。

——敬太宗 廷弼公聯語 十四世孫 振信 恭撰

趨庭聆懿訓,惟敬惟誠,孝悌千秋垂典範;

協力振家聲,克勤克儉,詩書百代溢馨香。

——敬太宗 廷佑公聯語 十四世孫 振信 恭撰”(其它韻文略)

一次次地吟詠,一字字地推敲。我對韻文、聯語的每個細節和其中的每處精華都做過認真地思考。細讀以上佳作後,我敢肯定地說,王先生之文,不但符合我國民族文化傳統發展的實際,亦體現了他所具有的學力功底和對傳統文化,特別是祭祀文化的深刻理解。這在當時縣域範圍內研究古典文學、民俗文化的中老年同仁中誠屬鳳毛麟角。由此足見,王先生對我國的文化史、文學史、民俗史以及哲學思想史知之甚多,厚積薄發、觸類旁通,這才體現出來他個人獨到的心得。

天地蒼茫,宇宙洪荒,……

三皇五帝,幾經滄桑,……

猿猴變人,有待商量;盤古開天,何人能詳?……

——《祭太祖鼎如公文》

這種種獨到的見解乃是把從古至今傳統文化裡的精華和要領加以融會貫通而形成的,所以,它使我輩讀來耳目一新,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此刻,我想到:我獲識王先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誼在師友之間,算來已有三十多年了。其間,先生於我多有獎掖: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之時,鼓勵我潛心自修,到九十年代初指導我探究快速作文教學;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帶我參與家鄉祭奠活動中輓聯創作到2009年力薦我加入中國楹聯學會……使我這個天資愚鈍又不思進取之輩,忝列青縣文教界的“文化人”之中。

現今,我仍舊重複過去自己說過的話:王先生在我輩心目中,永遠是青縣傳統文化發展的引路人,是青縣民俗文化、楹聯文化的一面大纛,是清州學子們所仰望的泰山北斗。

古人云:“春樹桃李,夏得蔭其下,秋得食其實。”從2002年協助振平公編著《輓歌集》到2008年《懷德集》的付梓;從辛巳年暮春(2001年5月)為陳嘴鄉教育前輩謝連升先生立碑祭掃活動的初次演練到辛卯年清明祭祖大典的圓滿成功,王先生為“營造一片詩意的家園”而艱難跋涉著,幾度風雨幾多情,一路悲歡一路歌。

容安師,您終於大功告成了,您的學生祝賀您!

“魂斷最是春來日,一齊彈淚過清明。”

今天又逢清明,我願以此文化作聖潔的白花,讓王先生代我敬獻在石泗河王氏家族列祖列宗的墓前,永遠慰藉他們高貴而不朽的魂靈!


作者簡介:脈望,原名楊海利,祖籍河北青縣皇莊,盤古里人。農家子弟,教師身份。別無他好,讀書、藏書、教書為樂;積習成癖,集報、剪報、編報潤身。喜讀血性文章,仰慕有德人品。詩酒人生,案牘勞神。年近耳順,不忘耕耘。回顧卅載,小文始見滄晚報,感恩詩友;照磨經年,佳作連登青週刊,壯大新軍。口傳我見,手寫我聞。不鶩虛名,唯求本真。鐸聲悅耳,書香賞心。位卑猶懷家國事,秉筆頌讚好鄉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