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了“地球一小時”活動,倡導大家在每年3月最後一個週六晚8:30到9:30關掉不必要的燈和電源,以切實的行動為“綠色消費,與自然共生”發聲。其實,熄燈一小時實際的節能效益微乎其微,但它表明了我們熱愛這個世界的態度和保護地球環境的呼籲和決心。

在如今物質條件相對富裕而又面臨人口增加、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問題的時代,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那些投身於探索地球環境、揭示自然奧秘的地球科學家。李吉均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李吉均

他是我國著名的地貌學與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現代冰川與第四紀冰川、黃土沉積與地貌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對東亞和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研究,把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祖國西部,被人尊稱為“大先生”

1933年10月9日,李吉均出生於四川彭州書香之家,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1952年,他考入四川大學地理系,一年後因院系調整轉入南京大學地理系。由於表現突出,他在畢業時獲得全系唯一的優秀學生獎。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56年,李吉均大學畢業,於南京玄武湖留影

1956年他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被推薦到蘭州大學地理系攻讀研究生,師從留德著名地理學家王德基教授。後因導師被冤劃右派,他的學業被迫終止,遂留校執教。

1958年,李吉均參加施雅風院士領導的祁連山高山冰雪利用研究,帶領第四分隊考察黑河上游冰川,從此開始冰川學研究。1962 -1963年,他前往北京大學地理系進修。1972年,他與費金深合作,不到半年就編寫出一部10萬字的科普讀物——《冰雪世界》。

1973-1976年,李吉均參加“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擔任冰川組組長,對東起雀兒山、西到阿里與西崑崙山、南起喜馬拉雅山、北至羌塘高原的西藏典型冰川進行了系統的考察研究。後於1986年,與鄭本興等合作撰寫出版了《西藏冰川》專著。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78年,李吉均(左一)在英國基爾大學訪問

憑著對大地的熱愛和對冰川研究的追求,他踏遍西藏高原的山山水水,嚐盡了高海拔地帶的艱難困苦。1974年,在西藏羊卓雍湖畔的冰川上,李吉均積勞成疾,因高原反應患上了嚴重的肺水腫,由此落下了病根。他卻樂觀地把此視作冰川的禮物,仍舊沉浸在科學考察的充實與快樂之中。

1977年11月,在山東威海“青藏高原隆升的時代、幅度和形式問題”學術討論會上,第四紀、地貌、地層、古生物、植物、孢粉、魚類、氣候等關心青藏高原隆升問題的專家,取得了若干共識,一致認為必須產生一篇能綜合多數意見的代表性論文發表。會議主持人施雅風院士,從知識結構、思維方法與文字水平三方面考慮,指定由李吉均領頭,主筆完成了總結性論文《青藏高原隆起的年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討》,成為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經典文獻。

施雅風院士是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評價說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集體創作,顛覆了國際上關於青藏高原形成的主流觀點,對李吉均以後的長遠研究方向有重要影響。

1987年,該觀點被寫進美國的地質學教科書。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81年,李吉均帶領研究生在貢嘎山野外考察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李吉均和施雅風、謝自楚等率先走出國門,赴英、法、瑞士等國進行訪問。1980年,他邀請英國地貌學家E. Derbyshire 訪問蘭州大學,並舉辦為期三個月的全國高校冰川沉積學講習研討班,組織前往廬山、天山的烏魯木齊河源進行實地考察,由此開始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問題研究。

1980年8至10月,李吉均參加了中、英、巴聯合科考隊,對喀喇崑崙山冰川和地貌進行考察,成果刊於劍橋大學出版的《喀喇崑崙山國際考察專輯》中。

1981-1982年,李吉均作為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冰川組組長,領導了橫斷山冰川考察。後於1996年主編完成《橫斷山冰川》專著。1984年,他們聯名向國家提議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和建設南極長城站。1984-1985年,他受美國著名學者S. Porter的邀請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第四紀研究中心和南加州大學訪學一年。

回國後,李吉均專心致力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的研究,內容包括黃河階地、黃土地層、地文期、第四紀冰川和新生代地層,他關注的核心始終是青藏高原隆升和亞洲大地貌與環境演變問題。

1988年,他提出“季風三角”概念,生動刻畫了中國東部第四紀環境演變的氣候格局及其機理。1989年,李吉均與施雅風、崔之久等30多位學者一起撰寫出版了專著《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與環境問題》,提出被李四光判定的冰川沉積實際是泥石流堆積,由此困惑中國地學界多年的“東部古冰川遺蹟”之爭大體被澄清,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20世紀70年代末發表關於青藏高原隆升的奠基性成果以來,李吉均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從未停止過。90年代以來,他通過對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沉積、河流階地和夷平面等綜合研究,深入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的過程和環境效應問題,提出當今亞洲自然地理之基本格局、季風氣候是經“青藏運動”、“昆黃運動”和“共和運動”而最終形成的觀點,開創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又一新階段。

1991年,因在冰川學、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環境效應、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等領域的一系列重要原創性學術成就,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91年,李吉均和Porter教授參加北京國際第四紀大會

李吉均不僅對基礎科學研究付出了極大的熱情,而且對國家經濟建設也至為關心。他倡導在中國地理學會下面設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地理建設分會;倡導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和甘肅省科委共同成立中國西部資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學術活動;他為西部大開發提出許多前瞻性的建議和思路,如西北開發交通先行、建成西部鐵路的“大十字”等。

除了科研建樹,李吉均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方面也成績卓然。在他的帶領下,蘭州大學地理科學系躍升為中國高校知名院系,2001年自然地理學榮獲國家重點學科第一名。

2005年,他主持的“立足西部,改革創新,建設一流國家理科地理學基地”項目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他培養的一百多名弟子,有不少已成長為國內重點高校、科研機構的學科帶頭人和知名學者(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人)。

李吉均和秦大河、效存德師生三代,先後勇闖地球“三極”(青藏高原、南極、北極)的故事,更被譽為蘭大美談,至今為科教界廣為傳頌,激勵著無數莘莘學子努力學習並投身到科學研究事業中。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1年,李吉均等人在香港科技大學訪問(左起為李吉均、劉東生、吳新智、蘇紀蘭)

2006年,淡泊名利、惜才愛才的他和時任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的王乃昂教授,把教學成果獎獎金全部捐出來設立了“求真”獎學金(日後又不斷追加),為年輕學子的茁壯成長指明瞭方向。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2年的一個秋日,李吉均與學生四代相聚在與蘭州毗鄰的景泰黃河岸畔,共話黃河地質滄桑和地貌演化,以“野外考察、現場討論”的方式度過自己80歲生日,用實際行動來表達科學家的初心。

李吉均院士: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003年,李吉均在甘肅天水野外工作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如今,已88歲高齡的他仍然徜徉於地球科學的研究與教育的事業之中,繼續抒寫著屬於自己的高原人生。


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李吉均:以夢為馬踏冰川》李欣瑤 甘肅日報 2019-04-01

2.《李吉均﹕一半是冰川 一半是火焰》宋喜群 劉曉倩 光明日報 2019-07-15

3.秦大河等:李吉均及其學術思想.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9:147-15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