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圖/網絡


選擇大於努力是結論導向,如何選擇才是很多人面臨的問題。

一路走來,看到不同的平臺真的是天差地別,差別不只是在薪水上,也不只是高純度的喜歡與否,而是分多個維度的。

大平臺和小平臺的取捨,重點看什麼?

“大公司成熟完善、小公司不正規”這個是一個概率問題,你可以拿這句話做參考,但也需區別看待每一個獨立的平臺。

在去某世界500強地產平臺之前,我曾就職於小城市一家小而美的創業公司。公司規模不大,為了節約成本,辦公場地還由市區光鮮的大寫字樓搬到後來的商住公寓。員工也不多,總共20來個人,70%以上都是5、6年的前一、二批員工。

公司是由4位情趣相投的女老總聯合創建的,其中兩位是原地產四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高層,另外兩位是她們的朋友,曾就職於市電視臺,出版過書籍、策劃過電臺知名節目。

公司的業務是按照她們原先各自所擅長的領域展開的。

一個公司的風氣,領導人是起決定作用的。頗具幾位文藝老總思想特色的企業文化、不輸大平臺的完善制度、成熟的工作流程,大家工作起來不僅章法可循,基本功打的也很紮實。曾經有一位在其他平臺擁有兩年經驗的同事,跳槽過來後一對比,自覺提出從零開始重新學習。

後來,因為對大平臺的神往和對更高專業的嚮往,我跳槽去了某世界500強地產公司:豪華的總部大廈,部門分設的多而複雜,單看部門名稱都有種高級感,福利方面自然也比原來高几個檔。如願就職以後,心想著:這輩子就在這裡就可以了,哪裡都不需要去了!

工作上和以前大致相似,除了走審批的內部系統外,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可學的,這一點後來也得到了證實。比方說,要舉辦一場夏季活動,領導層就會建議照搬其他城市分公司的方案,於是各個部門便展開類推,就像一個個人工機器一樣,這樣的工作風格對專業並無造詣。

直到離開那個大平臺,自問也沒有學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如果說有什麼評價,就是:

流程化作業,缺了誰都一樣運轉,不需要人才,也培養不出人才

好處當然也有,在下文會提到。

這兩個平臺的比較不是要推翻什麼,而是從自身經歷得出:不要盲目地一頭扎進某個平臺,重點是看它的工作內核

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3個維度意識,幫你篩選好工作

  • 必不可少的圈層意識

對於我們多數人而言,圈子都是平臺給的,什麼層次的平臺匹配什麼層次的圈層資源。

在職場,對人的第一判斷往往來自Ta的履歷,如學歷、工作平臺……這些背書都是我們的職場籌碼,比如我在世界500強地產平臺工作後就比先前從小公司出來找工作要容易得多。

最令我感觸的一點是,同樣的付出,你的段位不一樣收穫的效益也不一樣,很現實的舉例就是薪水的高低差別。以前乙方角色的時候,加班是常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是在啃方案、根據甲方要求反覆地修改方案,而在甲方平臺相對要輕鬆很多,反而薪資比之前翻倍。

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在好的平臺,你的眼界、認知路徑和格局都會得到不一樣的提升,這些進步才是更吸引人的所在,這一點往往是多數的小平臺所不具備的。好的平臺你可以有機會和優秀的人共事,同樣一個人,同樣的時間,在一個好平臺就有可能成為精英,在另一個平臺可能就只是荒廢了時間

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 必不可少的憂患意識

慎重選擇任職崗位,在職場可以把崗位劃分為兩類:可取代崗位和可增值崗位

我一直不建議女生去做前臺或者文員工作,雖然有個別勵志案例,如XX從前臺做到總裁之類的。這種事,除了努力還有不少的運氣成分在裡面,你不能把前路寄託在如此渺茫的概率事件上。

有人總結說企業的成功分為兩種:一個叫糊里糊塗的成功,一個是逼出來的成功。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裡面說到自己“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所取得的成功均視而不見。”

很多人的憂患意識也都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有個朋友在某知名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從事的崗位叫做媒介監測,工作內容是按制度走廣告上刊流程,除了固定雙休,每週一額外的享受一天清閒時光。

就是如此安逸的工作,有一天,集團突然通知:系統優化升級,部門可減少配置審核崗位。

“裁員!”接到通知後部門惶惶不可終日,都在猜著和計劃著下一步,會取代誰呢?其實大家工作內容都相似,閉著眼睛裁誰都可以。

而最後被裁掉的人,因為年紀偏大且工作經驗不具備遷徙性,聽說一整年都奔波著四處找工作。

不管在什麼平臺、什麼崗位上,自己多學點本事,為以後贏得更多的籌碼才是聰明人該做的。

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 必不可少的自我投資

不少人在面臨心動的高薪和喜歡的工作時候左右為難,在《精進》一書裡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多做長半衰期事情,將它的複利效益疊加下去

不要沉迷對短暫慾望的追逐,眼前的收益不重要,適當地延遲滿足,選擇具有長遠價值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價值就會凸顯出來。

做媒介的那個朋友雖然沒有在那場裁員龍捲風中被裁,但是有了那次的教訓她堅決不想再讓自己處在一個被動的局面了,經過半年的籌備,毅然決然選擇了新的方向,投身於互聯網,從3000元一個月的運營助理做起,一步步學習,從文案撰寫到方案策略……現在已經獨當一面,重新開始帶部門了,這次一身技能傍身的感覺和以前的養老式安逸完全兩種境界。

《雙城記》說過,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在職場,你的背書能級越高,走起來的步伐就會比別人更快。如果有機會去好的平臺,請果斷地投資自己。

我確信你很努力,只是敗在了平庸的平臺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