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你們還記得這個曾經風靡萬千少女,熟女的世界偶像嗎?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你們還記得那些年在海海銀幕中或怪誕奇詭,或孤絕至善,或風姿綽約的角色嗎?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但現在,對於他,更多的人記得的,其實是這樣的印象——/<code>

說來也奇怪,這樣的設定,對於他來講,雖然令人唏噓,但似乎並不讓人意外。魅力十足的浪子,濁世獨清的內心,不擅應對人際與倫理。一個絕世尤物,哪怕結了婚,到頭來也會離婚。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而是久違的她:


仗義執言......這才是真愛......有太多的言詞被放在薇諾娜·瑞德身上,而最打動我的,則是 那種在回望一段蒼然遠去的關係時,溫柔而慈悲的情感。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我現在正痴痴幻想著德普和瑞德,那些幸福的時光。/<code>

但正如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裡講的,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而不幸福的家庭, 則各有各的不幸福。


往往就是這個不幸福,是被安放在許多家庭身上的宿命。他們也許不是那些真正的不幸之人, 而是在通往幸福之路上,屢屢受挫。


這或許就是婚姻總是被稱為愛情的墳墓的原因——明明很幸福的一對璧人,在婚姻的路上走 得久了,漸漸變得不幸福。


可是,婚姻真的這麼可怕嗎?竟然這麼可怕,人類為什麼一次又一次地,前赴後繼地踏出這 一步呢?


恰好,婚姻這個人類講述了無數次,卻又總是講不完的話題,去年又被拉上臺面講了一次:


《婚姻故事》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第 92 屆奧斯卡金像獎早已在一個多月前便塵埃落定。相信這部獲得 6 項奧斯卡重磅提名的 電影《婚姻故事》,很多人也都已經看過了。


不過,頒獎禮四個小時就結束了,婚姻的故事,卻仍在人間繼續。

<code>有些話雖然沒趕上趟兒,但仍舊還是要說的。/<code>

第一句話,《婚姻故事》講了什麼?


查理(亞當·德賴弗 飾)是一名在紐約戲劇界穩紮穩打的戲劇導演。他白手起家,內心堅定, 想法明確,生活條理,但是脾氣不好。


妮可(斯嘉麗·約翰遜 飾)是自幼生長在洛杉磯的女演員,她曾經有過聲名鵲起的時刻,但 是遇見查理之後,就追隨查理,來到了紐約,併成為了查理戲劇的御用女主角。


查理與妮可是相愛的。影片開頭用了長達 8 分鐘的蒙太奇段落,交代查理與妮可如何理解 對方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我看來,這就是他們如何相愛的證據。


妮可懂得聆聽。送禮物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她擅長處理生活中各種瑣碎而棘手的問題。她是 個好母親,也是個好玩伴。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查理從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對於生活,他有自己的一套應對方案。他頗具才華。在生活上, 總是顯得整潔而有條理。他總是能夠冷靜接受妮可的所有情緒。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他們的家庭,是這樣幸福而融洽。


原來這才是正片的開始。片名“婚姻故事”,其實講的是一段離婚的過程。曾經如此相愛的兩個人,離婚竟然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唯一選擇嗎? 至少查理不這麼想。


兩人開始辦理離婚之後,查理首先關注的,並不是相關流程怎樣依次辦妥,而是繼續埋頭扎 進正穩步向前的戲劇事業當中。他獲得了麥克阿瑟獎,他帶領劇團,正一步步靠近百老匯的 舞臺。


哪怕在得知妮可居然找了離婚律師和自己打官司時,他的第一反應,也並不是去掌握訴訟主 動權,這點,在他拒絕委託不擇手段,而選擇中庸平和的離婚律師類型上,就能明顯看出。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最初的查理,仍舊認為,婚,並不是非離不可。

而妮可,則與查理相反。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諾拉的手腕強硬,直接擊中了查理的弱點——/<code>


他們的孩子亨利。


<code>關於財產分割,夫妻二人的態度同樣淡泊。/<code>

但關於孩子的撫養權,卻輕鬆激起了二人的爭端,並且,愈演愈烈。


在諾拉的咄咄逼人之下,查理甚至辭退了秉持中庸打法的老律師,而選擇聘請之前所拒絕的 強硬派律師(雷·利奧塔 飾)。雷·利奧塔此前最知名的角色,是馬丁·斯科塞斯的黑幫片 《好傢伙》裡的男主角。選角如此,實在有趣。


就是在這樣你追我趕的訴訟鬥法中,本來極為私人的婚姻關係,被活生生暴露在審判席上。雙方代表律師極盡巧舌之力,互揭其短。查理與妮可,在對方眼中,似乎也變得面目可憎。


影片開場 8 分鐘的甜蜜細節,本來是他們相愛的證據。在此刻的他們看來,或許是他們分 離的因素。


如果說法庭上的辯論,還是藉由律師之口,讓二人的關係顯得尷尬而無措。


那麼之後二人在公寓裡的吵架戲,則真正顯露了一段關係處於破敗當中的醜態與扭曲。他們吵得面紅耳赤,也吵得撕心裂肺。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老司機和寡姐,在這場戲中針鋒相對,不相伯仲。/<code>

此番奧斯卡帝后提名,評委也定然將這場戲納入了他們的法眼。畢竟奧斯卡廣大評委構成, 還是以演員為主。如此酣暢淋漓的一場戲,演員應該都想演吧。


<code>婚姻關係,在司法程序的凝視中,顯得不堪一擊。/<code> 

影片很明顯將面對婚姻的司法制度擺在一定程度上的負面位置。但司法,也在另一層面解決 了婚姻關係中一些模糊不清的問題。這既是導演的騎牆之處,也是美國人對司法制度的愛恨 交織吧。


不過,對於司法制度的批判,並不是影片的主題。影片中那些真實,細膩,幽默而悲傷的生活細節,才是影片真正的出彩所在。這些細節,來自於誰呢?


這裡談到第二句話,《婚姻故事》由誰來講?


《婚姻故事》是美國白人男導演諾亞·鮑姆巴赫自編自導的第11部劇情長片。影片的整體構思,直接取材於鮑姆巴赫和前妻詹妮弗·傑森·李的婚姻經歷。


<code>我相信那些在訴訟流程中所流露出來的焦躁情緒。/<code>
<code>進行離婚諮詢的迴避與決絕。/<code>

面對法庭派來的關於撫養權判定的評估員時所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以上,都來自於鮑姆巴赫在那段婚姻關係中所切身感受到的真實情緒。查理坐在評估員面前表演小刀絕技,卻意外劃傷手臂,當時強作鎮定,事後卻慌忙包紮。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諸如此類的細節,切實可感。/<code>

另外,鮑姆巴赫生長於紐約,出身在知識分子家庭,自小耳濡目染,全是美國中產階級的一 整套價值觀。思其所思,為其所為。他一路走過來,身邊充斥著各類文藝作者與知識分子。


所以,他的作品也往往選擇這個圈子的人作為主角,比如《魷魚與鯨》裡的作家家庭。


<code>《弗蘭西絲·哈》裡的舞蹈追夢者。/<code>

《邁耶羅維茨的故事》裡的家庭成員,皆由藝術家,音樂家等職業構成。


《婚姻故事》也不例外,查理是紐約戲劇導演,妮可是洛杉磯女演員。

<code>想要講述令人信服的故事,那就從你身邊的故事講起。/<code>

這彷彿是一個寫作鐵律。鮑姆巴赫也運用得很奏效。起碼至今為止,鮑姆巴赫所講述的故事, 從來沒有超出過他自己的生活圈子。


著實,鮑姆巴赫作品中的情節與人物,讓觀眾覺得,那個圈子的人和事,似乎就是那個樣子。


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視角的窄化。而當人一旦沉浸在一種敘述狀態中,同樣範圍內的目光,或許也會被遮擋。


就拿《婚姻故事》來講。雖然最終的收場,來自於一種雙方的無奈與遺憾,並不把婚姻當中的某一方,當作殺死愛情的兇手。但是,它終究是從男性的口中講述的,而鮑姆巴赫,在努力維持男女主角雙方的平衡關係中,顯然還是有所偏頗。


我們先來問問,查理與妮可,為什麼不再相愛?或者說,他們的愛,為什麼逐漸消失了?


<code>這是妮可在面對諾拉大吐苦水時所說的話。/<code>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很顯然,正因為妮可在這段婚姻關係中是弱勢的,所以她決然地選擇離婚。查理說妮可是個懂得聆聽的人。由此證明妮可總是被動的。


妮可從洛杉磯跟隨查理到紐約,成為後者的御用女主角。但妮可不想止步於此。她想找機會做導演,查理總是說下一次,再下一次。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妮可在洛杉磯接演了了電視劇試播集,她想要詢問查理的意見。正在看著電視的查理,漫不經心地說沒有什麼意見,因為自己從不看電視。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此時,你會覺得查理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這似乎很符合查理的人設,一個戲劇導演在面對電視媒介所表現的,習以為常的傲慢。


就像查理從紐約來到洛杉磯,總在嫌棄洛杉磯的空間太大一樣。傲慢的紐約人,總在嫌棄物質而俗氣的洛杉磯。


<code>但他傲慢的對象,也包括他的愛人。/<code>

可這也是一如既往的查理。同樣一種傲慢,在以前的妮可看來,就是一種堅定。不輕易為外 界所動。


<code>看到了吧。這就是問題所在。/<code>

同樣還是那個人,在面對外界事物時所作出的同樣反應。在另一個人看來,因為時間與心境 的不同,倒呈現出兩種面貌與感受。


這就像妮可最初對諾拉說的那樣,在她和查理之間,有些問題,其實一早就存在,可是由於他們彼此相愛,也從一早,被索性忽略了。


<code>但隨著歲月變遷,問題便漸漸浮出了水面。/<code>

在傲慢的查理面前,妮可永遠是追隨的那個人,永遠是傾聽的那個人。而妮可想要說的話, 想要做的事。在查理看來,興許一直是可以拖延,甚至是根本不重要的。


<code>終於,妮可想要擺脫這種不平等。/<code>

但是他有沒有真正的站在妮可的角度,嚴謹地反思這種不平等,我覺得是存疑的。看看查理是怎樣做的? 由始自終,查理總是在被動接招。為了處理離婚訴訟,他搞亂了自己的生活。他用心準備,卻換來和兒子在萬聖節的時候,跑到街頭閒逛。


誠然,在這場離婚中,查理也受了傷。但是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段婚姻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最終,他在酒吧的獨唱,卻滿是一個受過大大情傷的痴情人設。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那場戲動人嗎?動人


所以,《婚姻故事》還是男人的故事多一點。女性總在某種程度上被忽略了。哪怕影片中最為出彩的配角——諾拉,也是站在男權視角下的強悍。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勞拉·鄧恩憑藉這個角色拿到了第 92 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這也是喜提 6 項奧斯卡提名的 《婚姻故事》所斬獲的唯一一個獎項。


很多人說鮑姆巴赫彷彿另一個伍迪·艾倫,臺詞密集而幽默,紐約知識分子做派。去看看伍迪·艾倫作品中的那些人間男女吧。你就會說,鮑姆巴赫確實不是伍迪·艾倫。


第三句話,《婚姻故事》沒講什麼?


很明顯,中間有個細節,在這段愈發令人窒息的婚姻中,促使妮可離婚的最後一個理由,就是她發現查理出軌了。


而這件事,全片完全沒有更進一步地探討。這也許是來自導演性別上的障目。還有另一個細節,當查理與妮可在法庭上對峙的時候,法官有提到一句話。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句話,揭示了導演另一個障目——階層上的障目。導演的身份,以及主角的身份,都意味著他們的婚姻故事,不是輻射最為廣泛的。離婚程序繁瑣,公共司法傾軋私密關係。這自然是對每一對夫妻來講都十分難熬的事情。


但是更多人,可能連這一步都走不到。他們沒有資本去聘請高明的離婚律師,他們沒有經濟 實力像查理這樣,可以轉念間從紐約搬來洛杉磯,隨便租個公寓,每週來回紐約與洛杉磯打官司。


有時候,他們只能坐在一旁,默默看著這些中產精英的離婚故事,而回去之後,面對自己一 團亂麻的生活,滿腹牢騷,或無力嗟嘆。


最後一句話,《婚姻故事》裡的他們最終離婚了,但愛情消失了嗎?


<code>查理的話可能會提供一些尋獲答案的角度。/<code>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他們仍舊相愛,但不會是以原來的方式。/<code>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code>聽到查理獲得麥克阿瑟獎的時候,妮可依然為他激動。/<code>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那個夜晚,他們一起推門的動作,依然那樣充滿默契,彼此相知。


最終念信的段落,雖然稍顯刻意,但通過老司機的表演,也實在呈現出影片的一大淚點。


他們因相愛而結合,隨著日子的逐漸消磨,他們在相愛的契約中變得手足無措,有時候,甜蜜輕鬆變作敵意。


可是,當真正分離之後,轉頭回望,那些焦灼的歲月,或許會變為美好的回憶。他們揀選值得留戀的喜悅與溫暖,嘲笑渾身是血的憤怒與掙扎。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人生某個階段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放棄了。但是他們在其中,度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美好時光。


影片最後,又一個萬聖節,查理與妮可再次碰面。他們互訴近況,很難說他們是徹底釋懷了。可那種輕鬆與自然,就像是兩個久違的親人或舊友。


<code>他們的婚姻故事,是他們離婚的故事,可也是他們的愛情故事。/<code>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這是婚姻的故事,也是後來的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