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原文作者埃德里安娜·伯恩哈德(Adrienne Bernhard)曾經寫道,羅馬字母的手寫體因國而異,能夠反映出人們的教育背景與生活環境。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李朋雨 譯


現如今,手寫體字跡隨處可見,每個人實際上還在用手書寫著,像是雜貨店的清單、醫院的處方單,甚至是情書,我們只是傾向於使用潦草的、類似便條語那樣不連貫的格式,而不是過去那種花哨的長文的格式。曾經在日常事務中占主導地位的手寫稿,如今僅僅在一些莊重的婚禮請柬和畢業證書上保留了下來。甚至如果我們在極少數情況下今天用手寫筆代替鍵盤打字時,讀者會發現我們的潦草的字跡辨識度很低,而且這種情況也是不符合常規的。


字母形式也是區分一個國家的特色符號,就像特色美食和本國貨幣一樣

事實上,不同的字體風格之間的差異不應該僅僅因為每個人性格上的差異而被消除。事實證明,不同民族之間的筆跡存在可識別的、一致的差異,它是一種文化指紋,字裡行間講述著專屬於本民族的故事。就像斜體字(一種略微傾斜的手寫體)在不同的文化和幾個世紀的歷史中也有所不同一樣,現代書法有其地域特色,這種特色一直存在於我們的數字化世界中。在一個文化差異似乎正在消失的時代,字母形式仍然經常區分一個國家和它的邊界,就像地方特色美食或當地貨幣曾經的角色一樣。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手寫體,來源於拉丁語currere,意思是“奔跑”,指的是任何字母連接在一起,筆只能從字裡行間行進,一筆寫成的書寫方式。從字面上看,它是一隻“奔跑的手”。如今,滑動指尖發送短信可能更容易達到目的:我們大多數人幾乎無法潦草地書寫自己的簽名(指一筆寫成),儘管我們在童年時代花了多年時間,煞費苦心地在四線三格本上描畫字母。


即使在約翰·漢考克斯(John Hancocks)看來,我們所寫的與其說是書法不如說是潦草的字跡,學校裡學到的書寫模式會留下影響。如果你在20世紀中期的英國長大,你可能已經學過循環手寫體,它要求一個單詞裡的所有字母都要連在一起,而且某些字母要進行適當的變形以便連在一起。或者你在美國學過斯賓塞式的手寫體,在打字機被廣泛採用之前,斯賓塞式手寫體是商務信函的標準寫作字體形式。如果你是生活在西澳大利亞的幹禧一代,你的文字可能會向右傾斜80度,而在歐洲大陸的大多數地方,年輕作家幾乎是在紙上垂直抄寫他們的句子。我們的筆跡有一些特定的特徵,是在任何書寫教案中都沒有教過的:例如,小寫“i"上方的我們偏愛使用空心點或心形點,或者傾向用大寫字母來進行強調。


對速度的需求是書寫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手寫體還有一些更加微妙的地區差異。例如,在法國,數字7總是用橫杆穿過(這並不是海盜的配件,而是數字“7” ),以便與數字1區分開來,而加拿大的數字7則顯得比較原始和樸實。德國小寫字母“q”通常在下半部分(字母低於直線的部分)有一種裝飾性的區分標記,以防止與數字9混淆。這是德國學校仍在教授的一種複雜的書法形式,被稱作die Schreibschrifto。另一方面,在北美,“莖”字的末端通常有一個向右彎曲的鉤子。我們不禁思考,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筆跡的地區差異,它們分別展現了什麼樣的民族認同?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答案並非簡單直接就可以得出的。字跡清晰和提高效率的需要、教室裡的教學方法、幾個世紀以來鋼筆的發展,以及書寫自身優先次序的改變,都影響了當代書法的變化。國際寫作大師協會檔案委員會主席、著名英語教師、書法教師協會會員,知名歷史學家鮑勃·赫福德(Bob Hurford,)解釋說: “奔跑的手,使人們追求寫得更快。”當然,性別、年齡和用手習慣也是影響書寫發展的因素,但對速度的需求似乎才是西方世界書寫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回到學校


中世紀時期的彩繪手抄本反映了當時從修道院散發出來的許多書寫風格,但這些都是滾珠手寫形式:嚴格來說不是手寫體,因為信件是分開保存的。粗壯、有質感的黑體字很受歡迎(相比之下,《古騰堡聖經》是用黑體字寫的,這種誇張筆觸的字體仍然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酒吧招牌上),但書寫風格往往取決於當地的品味和習俗。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相關學者對一個人潦草的字跡所能透露出的性格特徵做了很多研究。亨利八世(Henry VIII)寫給安娜·波蓮(Anne Boleyn)的情書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中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北部,一些諸如Anglicana的混合形式,發展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手寫印刷體。在13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根據加洛林王朝時期的寫作形式發明了一種新的書寫風格:被稱作“卡洛琳小斜體”,有著美麗的拱形斜體和略圓的邊緣線條。近200年後,隨著廣泛出版的字帖開始使書寫形式逐漸標準化,印刷機的普及極大地擴大了著名作家的影響,廣受歡迎的斜體字從阿爾卑斯山以西的歐洲傳到了伊比利亞半島、法國,最後傳到了英國。


法國學生仍然被要求用藍色鋼筆


那麼,書法字跡作為一種每個人的天然特性是如何發展出區域性模式的呢?當然,有些點綴只是偶然的或隨意的,而另一些則只是因為其藝術性而廣為流傳。字帖保留了這些差異,並很快在國民意識中根深蒂固。因為書法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標誌,是自我表達的工具,是交易的介質。尤其是在17和18世紀,在書法中,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筆體,分別意味著商業信函和書信寫體,實用寫體和花體,商業使用和個人使用。有這麼多的不同寫法需要掌握,令人驚歎於整個拜占庭式的書寫系統能在跨越大西洋的旅程中倖存下來。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是第一個簽署《獨立宣言》的人,當時他是美國第二屆大陸會議(相當於中央政府)的主席(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事實上,書寫的變化在美國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商業發展所驅動的。例如,碼頭上的職員必須迅速且清晰地填寫提貨單和艙單,但是斜體字的書寫速度太慢,因此出現了一種更簡單的銅版書寫風格,也反映了一種新的社會任務(《獨立宣言》是用銅版書寫的,之所以這樣命名,是因為一位雕刻大師在印刷前將文字蝕刻在銅版上)。隨著古老的哥特式在英國失寵,普通文字的數量減少了,而工業化和移民潮使美國和歐洲都產生了一系列的書寫風格。


形式與功能


鋼筆與書法自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英國人那種帶羽毛的鵝毛筆和帶墨漬的手筆逐漸淘汰,被鋼筆所代替,它可以很自然地書寫連寫的字母。在20世紀60年代,大量生產的圓珠筆和纖維筆尖使鋼筆也被歷史所淘汰。除了法國,那裡的年輕學生仍然被要求用藍色的鋼筆書寫他們的文字。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法國書法仍保持其特有的優雅、經典的書寫工具需要更少的字母之間的託舉和更靈活的握法,從而產生漂亮的傾斜手寫體和環形的字母。


相比之下,所需要的豎直握住的圓珠筆創造了一種更為醒目的垂直的字體,是美國的典型字體。在美國,作家們那種喧譁的、浮誇的信件形式,似乎與他們的性格關係不大,更多的是與他們書桌抽屜裡的東西有關。在澳大利亞,年輕的學生必須用鉛筆寫作,直到他們獲得“鋼筆使用許可證”,根據澳大利亞國家英語課程標準,這意味著他們已經掌握了“連寫字母、格式清晰、大小一致”的原則。或許,如果我們能讓書法變得重新充滿魅力,我們就能說服更多的學生自學書信寫作,特別是在當今美國大多數公立學校不再要求教授手寫體的現狀下。

你的筆跡反應了哪些特徵?

芬蘭也同樣放棄了手寫課程,轉而支持觸屏打字,其他北歐國家也對本國課程進行了類似的調整與改革。但英國人從不隨波逐流,他們對書法有著完全不同的態度。英國政府沒有強制教學,因此學區都可以自由教授他們自己的書寫方法,無論是塊狀的印刷字體還是環狀的手寫體,儘管國家書法協會仍然建議“清晰簡單的形式和自然的連接”。


少數的英國老師出於傳承經典的考量,也會教授一些傳統的書寫方法,或者也許是因為混亂的語言體系中下發的《2014年全國課程文件》,它建議“手寫體”而不是通常的刻意彰顯成熟老練的“連筆字” (有傳言說,英國人希望他們的筆跡看起來更像法國,由此導致了出版業的下滑)。英國有大量高質量的鋼筆尖、書寫紙和斜筆架,這讓人們更難準確地找到字跡。雖然可能沒有一種全國通用的書寫字體,但還有什麼能比一套糾纏於新舊之間的複雜體系更能體現英國文化的精髓呢?


從石刻到手稿再到電子郵件,手寫體在很大程度上呈現不斷髮展的狀態,但許多區域性的細微差別也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令世界各地的數學老師懊惱的是,一些歐洲作家對於“4”不再那麼嚴格規範,不將“4”的口閉住,(使“4”看起來特別像字母“y”)。而在美國,曾經繁榮一時的大寫字母Gs、Zs和Xs如今卻因為它們的相同之處而引人注目:基本的、簡寫的大寫字母。短信可能是造成筆跡日益趨同的原因之一,儘管印刷體是不透明的,手寫卻是真實的:文字處理程序無法顯示更正、在頁邊空白處的塗鴉,並沒有手寫句子的親切感和鑑別力。


備受國際書法協會的筆跡研究者羅斯瑪麗·沙遜博士(Dr. Rosemary Sassoon)說: “筆跡是自我在書頁上的印記”。的確,書法傳達的是情感、創意和表現力,文字信息或表情符號只能近似地模糊傳遞。在智能手機的普及的時代,手寫體的實用性可能會令人質疑,尤其是對年輕一代而言。“有一部分青少年, ”沙遜指出, “似乎忽略了他們所受教育模式的影響,養成了與同齡人幾乎無法區分的個人字體形式。所以似乎很快就不那麼容易區分一個作家的國籍了。”


迄今為止,至少,這些差異很容易被人們發現。


來源:Bernhard, Adrienne (2017) What your handwriting says about you. BBC Culture


本期翻譯 |李朋雨

原文作者 | Adrienne Bernhard

主編 | 盛靜 國際關係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