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在豆瓣收穫了7.2的評分,除此之外,《影》在北美市場也擁有不錯的表現:IMDB 7.1分,爛番茄新鮮度89%,7分,就連以影評人為主的Metacritic網站上也有88分的高分。對於近年來的國產片來說,已經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了。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影片沒有明確指出歷史的時間線,但不難發現的是,故事的背景是一個被架空了的三國年代。圍繞著“影子”境州,講述了一個渴望奪回自由身的替身被捲入權力的漩渦的故事。在影片中,張藝謀放棄了過去慣用的熱烈奔放、濃墨重彩等極具衝擊力的表現形式,而是用趨於黑白兩色的畫面形成強烈對比,從而達到反映人物形象對立的目的,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爾虞我詐,梟雄當道的中國水墨畫,

本文將從視覺衝擊、人物塑造、主題思想三個角度著手,淺析《影》的獨特魅力

一、光與影,黑與白的不斷衝擊,帶給觀眾一部視覺盛宴;多處對立關係的暗示進一步激化人物之間的矛盾

1.一幀幀水墨丹青的視覺盛宴

《影》能夠留給觀眾最大的感受就是其貫穿整部影片的黑白水墨畫影視風格,這不僅在張藝謀本人的影視作品中是首次亮相,即使放眼國產片市場,也是比較罕見的。看似單調的黑白兩色佈景中,讓打鬥場面中不時出現的血紅色更顯得動人心魄,同時沒有給觀眾帶來任何的不適感。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2.多處伏筆,各方勢力對立關係愈發清晰

除視覺效果外,黑與白的強烈衝擊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影片錯綜複雜的對立和矛盾關係。

沛國死士的陰柔對比境州守軍的陽剛、戰場上的冷兵器鏗鏘打擊聲對比密室中琴瑟和鳴的婉轉,就連境州和楊蒼決戰的場地上都畫著反映陰陽的太極八卦。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在畫面的渲染下,隨著劇情的發展進入高潮階段,子虞的陰險狡詐,沛王的運籌帷幄,楊蒼的疏忽大意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竹林中,被視為子虞心腹的田戰在得知“大都督要見他”的消息後第一時間表現地不是疑惑,而是驚喜。這個微妙的細節成功將田戰安排到了子虞的對立陣營,看似一個配角的戲份,實則反映出沛王和子虞之間再難調和的矛盾,戰火一觸即發。

3.歐亨利式的結尾恰似水墨畫之留白

影片的開頭是倒敘的畫面,時間點也正是結尾處小艾狂奔至門前卻沒有推開那扇門,電影就在她驚恐的眼神中落下了帷幕。這樣的歐亨利式結尾讓我想起了以留白著稱中國水墨畫,以留白的方式伸展出不同的可能性,小艾看到了什麼?結局會是什麼樣?張藝謀沒有告訴觀眾,但這反而跳脫了常規電影的俗套,使得觀眾能夠肆意暢想,可謂是點睛之筆。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二、3次劇情反轉帶給觀眾更多的意料之外,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判定一部影片是否是“爆米花電影”的最佳方式就是看這部影片是否有值得觀眾思考的地方。如果一部影片剛播出過半,結局就能夠被輕而易舉地推斷出,那這部影片的質量確實不可恭維。影片的反轉就是推翻觀眾的邏輯,注入新的思考角度的一種方式,這也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的昇華。

在本片中發生了多次劇情反轉,人物與人物之間的聯繫虛虛實實,難辨真假,下面我們就其中三例來進行逐一分析。

1.都督心腹田戰的反水

不少人在看完電影之後對於田戰這個角色並沒有留下什麼印象,而這恰好是他們沒有看懂《影》這部權謀之作的關鍵所在——田戰的跳反是劇情絕不可缺少的一環。

故事中,田戰的最初設定是一個為都督子虞出生入死、肝膽相照的死忠形象。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愈發感受到這個角色的分量必然不可小覷。因為按照正常的邏輯,故事中有太多的謎團難以解釋。為什麼沛王在試探完子虞後強行趕走田戰,自斷雙臂?為何境州之戰中,沛王能夠在第一時間趕來收場?又為何子虞的密室會被沛王手下的殺手輕易進入?但是當我們把“田戰是沛王安插在子虞身邊的臥底”這一邏輯代入劇情之後,一切都可以得到解釋。這也恰好能夠解釋為何在影片前段昏庸軟弱的沛王會忽然成為最後的boss——田戰一直是他最有力的棋子,表面上追求歌舞昇平太平生活的他不過是在裝瘋賣傻。

2 .病入膏肓的子虞的絕地反殺

在影片的尾聲,也是影片的最高潮部分,沛王準備欣賞自己運籌帷幄的勝利果實的時候,一把鋒利的寶劍刺穿了他的胸膛。看似燈枯油盡的子虞居然成功將試圖刺殺自己的刺客統統消滅,並混入王宮,在沛王警惕性最低的時候完成絕地反殺。還記得沛王對妹妹青萍說的那句話“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就像是在下棋,只不過,誰才是棋子?”這一次,他機關算盡,卻沒有來得及檢驗自己“棋子”的真偽,還是為自己的疏忽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

3.“影子”境州的最終覺醒

在沛王完全失去行為能力奄奄一息的背景下,子虞緩緩坐下,用形似自我獨白的方式,告訴王宮中剩下的兩位,“我一生醉心於權謀和征伐,從未領略過天下最美,你們替我去看看”好似良心發現的子虞為自己的影子和夫人描繪看似很美好的結局。但是當境州彎腰撿起劍的那一刻,醜陋的他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將佩劍刺向境州。但他忽視了一點:境州已經不再是那個可以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影子了。長劍搶先一步刺進自負而驕傲的子虞的身體。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沒有真身,也有影子”,這是境州留給都督的最後一句話。

張藝謀安排的故事情節波譎雲詭,多處運用蒙太奇剪輯手法給影片帶來了更強烈的直觀感受,加上劇情的難以推測,結局的方式更是讓人拍手稱讚。


三、通過人物的犧牲昇華了剖析人性的主題思想,挖掘出權謀江湖中人性的醜惡

很多電影都在探討人性,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通過瑪蓮娜不幸遭遇來反映出戰爭年代人性的自私和貪婪;《肖申克的救贖》中,通過表現安迪在那個殘酷吞噬肉體和靈魂的地獄中始終保持善良的人性來歌頌人性之美。而張藝謀的《影》則是通過人物的犧牲來側面表現出人性的脆弱,權力漩渦的魅力。

1.長公主青萍和炎國楊平的赴死

縱觀整個影片,最單純的兩個年輕人就是沛國長公主青萍和炎國楊蒼之子楊平了。青萍生性活潑,也是沛王唯一能夠信任的人,但是她讀不懂沛王正在下的這一盤棋,因為楊平的“玩笑”一時衝動就親赴戰場與楊平決鬥。最終的結局是兩人雙雙赴死,可悲的是,這兩個年輕人不過是一群陰謀家的棋子罷了。他們代表的是影片中人性單純、善良的一面,兩人的結局正是暗喻影片中陰謀狡詐戰勝了單純的人性,可以窺見其背後的人性陰影。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2.小艾的犧牲

小艾是都督子虞的妻子,但她的真實身份也不過是自己丈夫的一枚棋子。為了給境州戰勝楊蒼的勇氣,子虞不惜將自己的愛人推給自己的影子,一個備受自己壓迫的奴才。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在於境州的相處過程中,小艾的心理情感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甚至對境州產生了一種無法描述的情愫,在境州出征前的那個夜晚,子虞透過密室親眼見證了妻子和影子的結合,他很恨,但是為了自己的權謀大計,犧牲妻子是他唯一的選擇。透過小艾的犧牲,我們看到了一個醉心權謀的政治家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在大業面前,一切都可以放棄。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3.深陷權力漩渦的境州和田戰

境州和田戰這兩個角色都是影片中的重要一環。先說田戰,他本是子虞的得力心腹,子虞這樣描述他“當年茫水一戰,你為了救我,力斬賊寇二十餘人,身負二十處傷”。一對本應該是親如兄弟的戰友如何會走向兩個極端的對立面?最淺顯的答案就是權力的誘惑,對於田戰而言,一個真偽難辨的舊日都督,一個深藏不露的當朝君王,誰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答案不言而喻。人性的脆弱和貪婪昭然若揭。

再說說“影子”境州,這是本片的靈魂人物。故事中的他是一個自年幼便飽經摺磨,唯一心願是回到故鄉和侍奉母親的小人物,但是他所處的位置註定讓他不會平凡。可以說,境州的人性產生於最原始的慾望,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他都是以一個孩童的視角在進行探索。儘管他多次迷失了自我,甚至向小艾大聲嘶吼“我到底是誰”,但是權力的漩渦就像是一個黑洞,能夠將身邊的一切事物吸入其中,他也無法倖免。最終,在外部世界和內心的覺醒的共同作用下,他同樣成為了權力角逐的犧牲品。


《影》:從三個角度解讀一幅權謀江湖的黑白水墨畫


總結一下

《影》描繪了一個替身“境州”的故事,重點描寫了朝堂之上的精彩博弈和境州戰場上的浴血廝殺,通過水墨畫般的敘述和視覺上的衝擊,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對立和權力的誘惑。

借用子虞在電影尾聲的一段獨白“只恨我這一生,只醉心於征伐和權謀,從未領略過天下之美,你們替我去看看”也許這是他試圖麻醉影子的謊言,但我更認同這是此時他內心的真實感受。權謀很誘人,但是失去的美好人性更加珍貴。

幾乎沒有人能夠逃避權力的漩渦,試圖出淤泥而不染更是難如登天,只是,在放下初心的那個一刻,我們能否問問自己:世間還有這麼多美好的東西,放棄,真的值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