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禁忌1】柱、梁、板、牆主筋位置及保護層偏差超標

【分析】

1.鋼筋未嚴格按設計尺寸安裝。

2.澆搗混凝土過程中鋼筋被機具碰歪撞斜,沒有及時校正,或被操作人員踩踏、砸壓或振搗混凝土時直接頂撬鋼筋,造成鋼筋位移。

【措施】

1.鋼筋綁紮或焊接必須牢固,固定鋼筋措施可靠有效。為使保護層厚度準確,墊塊要沿主筋方向擺放,位置、數量準確。對柱頭外伸主筋部分要加一道臨時箍筋,按圖紙位置綁紮好,然後用ф8~ф10鋼筋焊成的井字形鐵卡固定。對牆板鋼筋應設置可靠的鋼筋定位卡。

2.混凝土澆搗過程中應採取措施,儘量不碰撞鋼筋,嚴禁砸壓、踩踏鋼筋和直接頂撬鋼筋。澆搗過程中要有專人隨時檢查鋼筋位置,及時校正。

【禁忌2】柱內縱向受力鋼筋移位

【分析】

1.下柱鋼筋伸出柱頂部分移位,移位方向不固定,有的向柱子截面內移位,有的向柱子截面外移位,移位嚴重的可達50mm以上,使上柱鋼筋無法連接,甚至導致柱中心線位移。

2.上柱截面收小時,下柱伸出柱頂鋼筋未彎曲到位,使上柱鋼筋無法連接。

3.柱身內受力鋼筋彎曲、歪斜。

【措施】

1.下柱伸出柱頂部分的鋼筋應至少加一道臨時箍筋,箍筋尺寸應比上柱箍筋略小,使上柱鋼筋正好在外側與下柱鋼筋連接,再用鐵框或木框卡住,牢靠地固定下柱伸出鋼筋的位置。

2.上柱截面收小時,下柱鋼筋應預先彎好,彎曲角度正確,彎折度不超過1/6;也可設置插筋或將上柱鋼筋錨在下柱內。伸出鋼筋和插筋均應按以上方法固定牢靠。上柱鋼筋插入下柱時,應保證其錨固長度,並保持上柱鋼筋順直。

3.上柱鋼筋與下柱伸出鋼筋應綁紮或焊接牢固。上柱與已移位的下柱伸出鋼筋連接時,上柱鋼筋應保持設計位置,上、下鋼筋的間隙可用墊筋焊接。

4.澆搗柱混凝土時,嚴禁拆除柱頂的固定框架和臨近箍筋,不得強行彎折伸出鋼筋,注意保持伸出鋼筋的正確位置,不得用振動器振撬柱子縱筋,以免綁紮鬆釦和水泥墊塊脫落。

在施工現場的混凝土柱鋼筋

【禁忌3】梁、板的受拉鋼筋上移

【分析】

由於梁、板底部水泥墊塊太厚或垃圾未清理乾淨,導致保護層過厚,受拉鋼筋上移,有效高度減小,梁、板在該截面處的抵抗彎矩也減小,使梁、板在荷載作用下產生嚴重裂縫或撓度增大。如果有效高度減小太多,構件會被破壞或斷裂。

【措施】

1.梁、板底部的受拉鋼筋要用規定厚度的預製水泥墊塊墊穩,不能將兩塊薄墊塊合成一塊使用,也不得用石子、碎磚代替,墊塊間距為1m左右。板底墊塊應放在鋼筋交叉底部。

2.要嚴格控制梁、板的截面有效高度。

3.鋼筋綁紮、安裝完成後,必須認真進行隱蔽工程驗收,仔細檢查鋼筋的位置,如果有移位應及時修復。

在施工現場的鋼筋欄

【禁忌4】懸臂樑、板的負彎矩鋼筋下移

【分析】

由於懸臂樑、板的負彎矩鋼筋處的撐筋或支架高度不夠、數量太少或未扎牢,會產生偏位、脫落,導致負彎矩鋼筋下移、有效高度減小、彎矩抵抗力減小,造成梁、板的破壞。最常發生的是板上負彎矩鋼筋在受到外力作用時而下移,如在澆搗混凝土時被踏扁,甚至沉到板底,會造成雨篷坍塌。

【措施】

1.負彎矩鋼筋應有可靠的固定措施,板內負彎矩鋼筋可用撐筋,也可用鐵絲吊在楞木上,利用一些套箍或鋼筋製成的支架將雙層網片的上、下網片綁在一起,形成整體。負彎矩鋼筋必須扎牢。

2.板內預埋管應在彎矩鋼筋之上、負彎矩鋼筋之下,防止將負彎矩鋼筋壓彎下移。

3.對板內主副筋的正反方向和連續梁中間支座處的鋼筋佈置等易出錯構件的鋼筋佈置,必須交底清楚,儘量做好標註,避免產生差錯。

4.鋼筋綁紮、安裝完成後,必須認真進行隱蔽工程驗收,仔細檢查負彎矩鋼筋的位置。在澆搗混凝土時注意保護鋼筋,避免鋼筋變形、移位,並不得隨意移動鋼筋。

5.如果按照原設計要求佈置的鋼筋在實際施工時無法滿足其有效高度,應及時向設計單位提出修改意見,以確保構件內鋼筋的有效高度。

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禁忌5】梁、板內彎起鋼筋彎起點移位

【分析】

1.彎起鋼筋加工時起彎點誤差尺寸太大。

2.混淆了規格、尺寸相近但起彎點不同的彎起鋼筋。

3.綁紮時不重視彎起鋼筋的位置,起彎點不準。

4.兩頭都彎起、不完全對稱的彎起鋼筋方向搞錯。

5.懸臂樑彎起鋼筋上下顛倒。

由於上述情況削弱了構件的抗彎矩能力,發生受彎破壞,在斜拉力的作用下,斜裂縫與彎起鋼筋不相交,彎起鋼筋無法起到抵抗斜拉力的作用,易發生斜拉破壞。

【措施】

1.綁紮鋼筋前應認真交底,弄清楚各種彎起鋼筋的方向、用途和梁、板上的起彎點位置,應避免方向放反和上下位置顛倒。

2.彎起鋼筋前排(對支座而言)的起彎點至後一排鋼筋終彎點的距離,不應大於箍筋的最大間距;第一排彎起鋼筋的終彎點至支座邊緣的距離不應大於50mm。

3.要精心施工,綁紮時應在起彎點位置上做好記號,起彎點位置誤差不得大於20mm。

4.要加強隱蔽工程驗收,發現起彎點位置偏移的情況要及時處理。

5.澆搗混凝土時應配備專人"看鋼筋",如果有移位要及時修復。

【禁忌6】鋼筋的錨固長度不足

【分析】

1.受拉鋼筋、受壓鋼筋和彎起鋼筋的錨固長度不足。

2.板、框架樑端節點處上部鋼筋的錨固未伸過節點中心線。

3.配筋時結構留洞處需彎曲的鋼筋未按實際需要加長,導致鋼筋在留洞位置彎曲後,鋼筋兩端的錨固長度縮短。

錨固長度不足,沒有可靠的錨固傳力,受力鋼筋便失去根基,無法發揮其受力作用,受力後鋼筋易被拔出,支承處混凝土被壓碎,造成破壞。

【措施】

1.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受拉鋼筋強度時,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見下圖

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錨固長度

2.當受力鋼筋由於條件限制無法滿足規定的錨固長度時,可採用專門的錨固措施,如在鋼板上焊橫向錨固鋼筋、箍筋、角鋼和鋼板等。

3.板的縱向受力鋼筋伸入支座內長度la應符合表3-16的規定。簡支板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應伸入支座,其錨固長度不應小於5d。板與梁整體連接或連接板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應伸至梁或牆中心線,且不應小於5d。

4.連續梁或框架樑的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支座或中間節點範圍,下部縱向鋼筋應伸入中間支座或中間節點。當計算中不利用其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La≥12d(月牙肋鋼筋)或15d(光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縱向鋼筋的抗拉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表3-16規定的la;當計算中充分利用縱向鋼筋的抗壓強度時,伸入的錨固長度不應小於0.7la。

【禁忌7】箍筋間距不均勻,箍筋平面與縱筋不垂直,鋼筋接頭處箍筋沒有加密

【分析】

1.梁內箍筋間距偏大,削弱了梁的受剪能力,尤其是彎起鋼筋部分的箍筋分佈太稀,或應加密的部分沒有加密,對防止斜裂縫的發生極為不利,可能導致梁的脆性破壞。

2.柱內箍筋對柱的縱筋有防止壓屈、增強柱混凝土抗壓能力和約束縱筋不向外凸出的套箍作用,如果箍筋間距偏大則削弱套箍作用。

3.梁、柱箍筋與縱筋不垂直或牆內水平筋與縱筋不垂直,鋼筋歪斜等易造成骨架和網片變形。

【措施】

1.箍筋應通過計算確定間距和數量,扎箍筋時應先在通長縱筋上劃線,然後按線距進行綁紮。當箍筋間距有變化時,應事先交底清楚。

2.梁、柱縱向鋼筋搭接處的箍筋間距應加密,當搭接鋼筋受拉時,不應大於5d,且不應大於100mm;當搭接鋼筋受壓時,不應大於10d,且不應大於200mm(d為受力鋼筋中的最小直徑)。

3.梁支座處的箍筋應從梁邊(或牆邊)50mm處開始設置。

4.綁紮、安裝鋼筋時,配置的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和根數均應符合設計要求,綁紮或焊接的鋼筋網和鋼筋骨架不得變形、鬆脫或開焊。

【禁忌8】箍筋間距不一致

【分析】

圖紙上所注間距為近似值,按近似值綁紮,則間距或根數有出入,導致按圖紙上標註的箍筋間距綁紮梁的鋼筋骨架,最後發現末一個間距與其他間距不一致,或實際所用箍筋數量與鋼筋材料表上的數量不符。

【措施】

根據構件配筋情況,預先算好箍筋實際分佈間距,供綁紮鋼筋內架時作為依據。如箍筋已綁紮成鋼筋骨架,則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一個或兩個箍筋。

【禁忌9】柱箍筋接頭位置同向

【分析】

柱箍筋接頭(即彎鉤交搭處)位置方向相同,重複交搭於一根或兩根縱筋上。這是由於綁紮柱鋼筋骨架時疏忽所致。

【措施】

1.安裝操作時隨時互相提醒,應將接頭位置錯開綁紮。

2.相應解開幾個箍筋,轉過方向,重新綁紮,力求上下接頭互相錯開。

【禁忌10】同截面接頭過多

【分析】

在綁紮或安裝鋼筋骨架時發現同一截面內受力鋼筋接頭過多,其截面面積佔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的百分率超出規範規定數值。

原因分析如下:

1.鋼筋配料時疏忽大意,沒有認真考慮原材料長度。

2.忽略了某些杆件不允許採用綁紮接頭的規定。

3.忽略了配置在構件同一截面中的接頭,其中距不得小於搭接長度的規定。

4.分不清鋼筋位於受拉區還是受壓區。

【措施】

1.配料時按下料單鋼筋編號再劃出幾個分號,註明哪個分號與哪個分號搭配,對於同一組搭配而安裝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說明。

2.記住軸心受拉或小偏心受拉桿件(如屋架下弦、拱拉桿等)中的鋼筋接頭,均應焊接,不得采用綁紮接頭。

3.弄清楚規範中規定的同一截面含義。

4.如分不清受拉或受壓區時,接頭設置均應按受拉區的規定辦理,如果在鋼筋安裝過程中安裝人員與配料人員對受拉區理解不同(表現在取料時,某分號有多有少),則應討論解決。

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禁忌11】綁紮接點鬆釦

【分析】

綁紮鐵絲太硬或粗細不適當;綁扣形式不正確。導致搬移鋼筋骨架時,綁紮接點鬆釦;或澆搗混凝土時綁扣鬆脫。

【措施】

一般採用20~22號鐵絲作為綁紮絲。綁紮直徑12mm以下鋼筋宜用22號鐵絲;綁紮12~16mm鋼筋宜用20號鐵絲;綁紮梁、柱等直徑較粗的鋼筋可用雙根22號鐵絲。

綁紮時要儘量選用不易鬆脫的綁扣形式,如綁平板鋼筋網時,除了用一面順扣外,還應加一些十字花扣;鋼筋轉角處要採用兜扣並加纏;對豎立的鋼筋網,除了十字花扣外,也要適當加纏。

【禁忌12】鋼筋走位、變形

【分析】

1.綁紮不正確,如綁紮牆柱筋不設工作平臺而人站立於牆柱箍筋上自下而上進行施工;綁扣不呈八字形;箍筋彎鉤疊合處未交錯佈置,致使牆柱鋼筋走位偏斜,倒向一邊。

2.在牆柱樑鋼筋密集複雜處未考慮模板與鋼筋工序的順序,一律先支完模再穿放鋼筋綁紮,導致鋼筋綁紮困難,鋼筋位置難以保證。

3.工人綁紮馬虎忽略了縱橫向鋼筋應相互垂直,當不垂直時沒有及時校正後綁紮。

4.鋼筋固定不當。

5.混凝土施工澆築過程中成品保護不當,任意踩踏,尤其是挑簷、陽臺、雨篷等懸臂板負筋被踩下,混凝土振搗過程中振搗棒直接對樑柱牆鋼筋振搗使主筋偏位。

6.加工前鋼筋未調直、加工後成品保護不當或吊運過程中導致鋼筋變形。

【措施】

1.綁紮牆柱鋼筋必須搭設工作平臺,禁止沿已綁紮好的鋼筋攀沿作業,牆板鋼筋網四周兩行、箍筋四角交叉點處均應每點扎牢,相鄰綁扣必須呈八字形,箍筋彎鉤疊合處必須交錯佈置。

2.在鋼筋密集複雜的部位應按程序順序施工,先梁底模後綁紮鋼筋,再封側模的順序施工。

3.縱橫向鋼筋必須垂直就位後綁紮。

4.樓板面層鋼筋必須設置足夠的馬凳鐵以保證其高度的位置準確;柱主筋除根部設箍筋與梁板筋焊接固定外,還得在其上部設不少於三道箍筋以保證主筋的位置;梁雙排鋼筋在綁紮時應在排間設直徑不小於25mm的短筋以保證設計間距;

5.澆築混凝土的過程中,鋼筋班組應設專人值班,隨時處理防止鋼筋被踐踏與澆築振搗破壞。

6.鋼筋加工前應調直,加工好後應注意作好成品保護,防止人為踩踏、機動車輛碾壓變形,吊運過程中應檢查吊點及起吊後鋼筋的變形,如試吊時發現變形過大,則應調整吊點位置,使鋼筋的變形降至最小。

【禁忌13】鋼筋綁紮不牢,缺扣、鬆釦,牆水平筋下滑,柱箍筋下滑

【分析】

鋼筋綁紮不牢或交叉點漏綁、缺扣、鬆釦,澆搗混凝土時鋼筋骨架會變形、鬆脫,鋼筋移位、間距不勻,牆的水平筋、柱的箍筋下滑,影響構件的受力性能,並出現露筋現象。

【措施】

1.應用雙根鐵絲扎牢鋼筋交叉點。

2.板和牆的鋼筋網,除靠近外圍兩行鋼筋的相交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交叉點可間隔交錯扎牢,但必須確保受力鋼筋不產生位置偏移;雙向受力的鋼筋必須全部扎牢,梁或柱的箍筋轉角與鋼筋的交接點也應全部扎牢。

3.柱、牆等垂直構件中,為避免鋼筋下滑,應用纏扣;箍筋轉角處、彎筋轉角處應用套扣、兜扣、反十字扣或反十字纏扣等。採用一面順扣時,為了提高骨架、網片的整體性,相鄰綁紮點應改變方向,交叉綁紮,防止變形。搭接接頭處的箍筋應先綁紮好搭接接頭,然後再與箍筋扎牢,不得將搭接接頭與箍筋一次綁紮。

4.柱截面邊長大於600mm時,應放置直徑為10~16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相應地設置附加箍筋;當柱子各邊縱向鋼筋多於3根或柱子短邊不大於400mm,縱向鋼筋多於4根時,也相應地設置附加箍筋。梁高超過700mm時,在梁兩側面沿高度方向每隔300~400mm設置一根直徑不小於10mm的縱向構造鋼筋,並用拉筋連接。

5.梁或柱的鋼筋,除了設計有特殊要求外,箍筋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箍筋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多工種交叉作業時鋼筋綁扣易被損壞,因此澆搗混凝土前進行隱蔽工程驗收時,應檢查鋼筋的綁扣,如果有缺漏,應將鋼筋整理後補上綁扣。

6.箍筋的設置必須符合設計要求,該加密的部位應進行加密,箍筋數量應準確。綁紮箍筋時,其間距應做標記,分隔均勻,綁扣位置準確。

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禁忌14】鋼筋的保護層不均勻,偏大或偏小

【分析】

1.配料時疏忽,箍筋尺寸偏大或偏小。

2.保護層墊塊漏放。

3.綁紮工程中常常為了施工將梁鋼筋骨架下放的方便或隨意綁紮而導致鋼筋骨架的尺寸過小而導致保護層過大。

【措施】

1.箍筋配料時應根據鋼筋的保護層要求,精確的計算翻樣,保證箍筋尺寸的準確。

2.墊塊漏放的應補放。

3.綁紮施工過程中除樑柱節點附近以外,其它部位的箍筋必須四角綁紮。

【禁忌15】鋼筋骨架的混凝土保護層砂漿墊塊墊得太稀或脫落

【分析】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對保證鋼筋混凝土共同工作,防止鋼筋鏽蝕,增加耐久性具有重要作用。由於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砂漿墊塊墊的太稀或綁紮不牢,振動器撞擊鋼筋,綁扣鬆散,墊塊脫落,使鋼筋移位,造成結構或構件拆模時混凝土表面露鋼筋,如果懸臂構件(陽臺、雨棚等)的受力鋼筋移位,將導致板面裂縫,甚至發生陽臺或雨棚的坍塌事故。

【措施】

在綁紮鋼筋骨架時控制好外形尺寸,採用合適的砂漿墊塊,綁在鋼筋骨架外側,再將鋼筋骨架拉向模板,將墊塊擠牢。墊塊墊的數量應適量、佈置均勻、綁紮可靠。澆搗混凝土時,隨時檢查鋼筋位置是否移動,尤其是鋼筋工應跟班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採取調整,補充墊塊等措施,保證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符合要求。

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不應小於受力鋼筋直徑,並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25個鋼筋安裝常犯的錯誤,快來看看你有沒有犯過?

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禁忌16】骨架外形尺寸不準

【分析】

在模板外綁紮的鋼筋骨架,入模時放不進去,或劃刮模板。這是由於鋼筋骨架外形不準,這與各號鋼筋加工外形是否準確有關,如成型工序能確保各部尺寸合格,就應多在安裝質量上找原因。影響安裝質量有兩點:多根鋼筋端部未對齊;綁紮時某號鋼筋偏離規定位置。

【措施】

綁紮時將多根鋼筋端部對齊;防止鋼筋綁紮偏斜或骨架扭曲。

將導致骨架外形尺寸不準的個別鋼筋鬆綁,重新整理安裝綁紮。切忌用錘子敲擊,以免骨架其他部位變形或鬆釦。

【禁忌17】綁紮搭接接頭鬆脫

【分析】

搭接處沒有扎牢,或搬運時碰撞、壓彎接頭處,導致在鋼筋骨架搬運過程中或振搗混凝土時,發現綁紮搭接接頭鬆脫。

【措施】

鋼筋搭接處應用鐵絲紮緊。紮結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兩端,共三處;搬運鋼筋骨架應輕抬輕放;儘量在模內或模板附近綁紮搭接接頭,避免搬運有搭接接頭的鋼筋骨架。如發現鬆脫,將鬆脫的接頭再用鐵絲綁緊。如條件允許,可用電弧焊焊上幾點。

【禁忌18】雙層網片移位

【分析】

配有雙層鋼筋(這裡所謂雙"層"是指在構件截面上部和下部都配有鋼筋,並不是通常所說"單筋構件"在受拉區的兩層鋼筋)網片的平板,一般常見上部網片向構件截面中部移位(向下沉落),但只有構件被碰損露筋時才能發現。

原因分析如下:

1.網片固定方法不當。

2.振搗碰撞。

3.綁紮不牢。

4.被施工人員踩踏。

【措施】

1.利用一些套箍或各種"馬凳"之類支架將上、下網片予以相互聯繫,成為整體;在板面架設跳板,供施工人員行走(跳板可支於底模或其他物件上,不能直接鋪在鋼筋網片上)。

2.當發現雙層網片(實際上是指上層網片)移位情況時,構件已製成,因此應通過計算確定構件是否報廢或降級使用(即降低使用荷載)。

【禁忌19】綁紮網片斜扭

【分析】

搬運過程中用力過猛,堆放地面不平;綁扣鋼筋交點太少;綁一面順扣時方向變換太少。

【措施】

堆放地面要平整;搬運過程要輕抬輕放;增加綁扣的鋼筋交點;一般情況下,靠外轉兩行鋼筋交點都應綁扣,網片中間部分至少隔一交點綁一扣;一面順扣要交錯著變換方向綁;網片面積較大時可用細一些的鋼筋作斜向拉結

【禁忌20】基礎鋼筋倒鉤

【分析】

操作疏忽,綁紮過程中沒有將彎鉤扶起。

【措施】

1.要認識到彎鉤立起可以增強錨固能力,而基礎厚度很大,彎鉤立起並不會出現露鉤現象,因些,綁紮時切記要使彎鉤朝上。

2.將彎鉤已平放的鋼筋鬆釦,扶起後重綁。

【禁忌21】預製構件鋼筋網主、副鋼筋位置放反

【分析】

操作人員疏忽,使用時對主、副鋼筋在上或在下不加以區別就放進模板。

【措施】

1.佈置這類構件時,要向直接操作者和有關人員做專門交底。

2.鋼筋網主、副鋼筋位置放反,如果構件已澆築混凝土,成型後才發現,其承載能力必須通過設計單位複核,再確定是否採取加固措施或減輕外加荷載。

【禁忌22】牆體鋼筋移位

【分析】

牆體上下層連接鋼筋移位,單片網片緊挨模板不居中,影響了樓板及上、下層牆體連接的整體性。有的門、窗洞口兩側的加強筋移位,影響支模。

原因分析如下:

1.鋼筋網片變形,大多是混凝土工為了操作方便,隨意扳動牆體上部的伸出筋,事後又未整理復位。

2.洞口加強筋偏移,主要是因鋼筋沒有調直就綁紮(特別是電梯井門洞口,容易左右偏移);墊塊沒有認真設置,振搗混凝土時鋼筋位置亦容易偏移。

3.雙排筋中間未綁定位連接筋。

4.預製鋼筋網片因堆放、吊運不當而變形。

5.由於鋼筋過細,網片不易挺立,固定位置困難而發生偏移。

6.混凝土振搗時碰擊鋼筋,甚至箍筋振松張開,使立筋位移。

【措施】

1.嚴禁扳動牆體網片連接筋。大模上口最好設置卡子,固定牆體網片連接筋的位置,防止連接筋進入樓板壓牆長度範圍內。在澆築混凝土時,應確保鋼筋位置正確。

2.網片上口多綁墊塊,其間距不應大於1m,墊塊的大面要朝向模板面。

3.設專用支架堆放預製鋼筋網片,用專用吊具吊裝網片,確保網片在堆放和吊運過程中不變形。

4.綁紮門口兩側鋼筋時,應用線墜吊直,保證鋼筋位置和門口尺寸準確。

5.雙排網片要綁紮定位連接筋,單排網片亦要綁紮"["形定位筋(用ф8鋼筋彎制),確保網片位置正確。

【禁忌23】預留洞口未設置加固鋼筋

【分析】

建築物結構碰到剪力牆門窗洞口或樓板預留洞口,如果未按設計要求設置加固鋼筋或漏放洞口鋼筋,將會破壞留洞處截面,給結構帶來隱患。

【措施】

洞口加固鋼筋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剪力牆上的門窗洞口周邊應配置不小於2ф12的水平和豎向構造鋼筋。

2.現澆樓板、牆板預留孔洞(如廚房間、廁所等)四周的鋼筋(包括後鑿洞)必須採取設計認可的加固措施。

3.板上方洞或圓洞垂直於邊跨方向的邊長小於300mm時,可將板的受力鋼筋繞過洞口,不必加固。

4.當300≤D(B)≤1000mm時,應沿洞邊每側配置加強鋼筋,其面積不小於洞口寬度內被切斷的受力鋼筋面積的1/2,且不小於2ф10。

5.當D(B)<300mm,且孔洞周邊有集中荷載時,或D(B)>1000mm時,應在孔洞邊加設邊梁。

【禁忌24】構件交叉處的主、副鋼筋放反

【分析】

梁板交叉處或主樑與墊梁交叉處的主、副鋼筋位置放反,改變了結構的受力狀態,違背了設計意圖,如果隱蔽驗收時沒有發現、整改,澆搗混凝土後將造成結構隱患。

【措施】

1.現澆肋梁樓蓋主次梁、板的節點處,上部鋼筋的佈置應為主樑負彎矩鋼筋在最下面,次梁負彎矩鋼筋在中間,板鋼筋在上面。@建築界一哥雙向板較小跨度方向的鋼筋一般受力較大,應放在較大跨度方向的鋼筋下面。

2.綁紮鋼筋網或鋼筋骨架前,施工管理人員應向操作班組進行技術交底,交代清楚主、副鋼筋的綁紮、安裝位置。加強鋼筋綁紮安裝工作的自檢和隱蔽驗收,查出質量問題應及時整改。

3.如果鋼筋主、副筋已放反、混凝土已澆搗,必須通過設計單位進行技術處理。

【禁忌25】鋼筋接頭形式不符合要求

【分析】

由於不瞭解規範對鋼筋接頭形式規定的使用範圍,該採用焊接的未採用焊接或未採用機械連接,鋼筋的受力性能得不到發揮,會影響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承載能力。

【措施】

1.電渣壓力焊不得用於梁、板等構件中水平鋼筋的連接。

2.框架樑、柱、抗震牆邊緣構件中的縱向鋼筋接頭,對一、二級的各部位和三級的底層柱底和抗震牆底部加強位應採用焊接或機械連接。

3.軸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桿件中的鋼筋接頭均應焊接,軸心受壓和偏心受壓柱中的受壓鋼筋,當鋼筋直徑大於32mm時,應採用焊接接頭;抗震牆分佈鋼筋直徑大於22mm時,應採用焊接或機械連接。

4.焊接骨架的所有鋼筋相交點必須焊接。當焊接網片只有一個方向受力時,受力主筋與兩端邊緣的兩根錨固橫向鋼筋的全部相交點必須焊接。當焊接網兩個方向受力時,則四周邊緣的兩根鋼筋的全部相交點均應焊接;其餘的相交點可間隔焊接。

5.鋼筋的綁紮搭接處應在兩端和中心用鐵絲扎牢,保證三點綁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