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九公寨:淠河水繞孤峰立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九公寨四周環山,孤峰峭立,鳥鳴山澗,林木交秀。


九公大小兩峰、西施槓、八道嶺等九道山脈構成“九山如龍”之勢,主峰海拔高349 米。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九公寨 圖源: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發佈


在自然景觀方面,九公寨既有地形地貌景觀,也有水景景觀、生態生物資源景觀。在水景景觀資源方面,既有風光秀麗的漂流河段,又有潺潺的小溪、掩映在花草中的深潭,令人心馳神往。在生物景觀資源方面,淠灘落鷺,畫眉鳴幽,青松翠竹交雜,紅花綠草相映,一派林木秀美、鳥語花香的佳境。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九公寨


在山頂二天門處,有九塊大小不一的巨石,疏密有致地似人狀而朝同一方向,或立或跪,形態各異。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九公雕塑廣場


清影橋,顧名思義,潭水清澈,可倒映橋上行人。溪水在橋上游平緩流淌,過橋後急流而下,形成深潭。這座石橋坐落在九公寨北山腳下的相思溪上,由青石條砌就,為宋代石橋,今仍為山民出入要道。


幾塊巨石排列,有一塊稍高,上刻圍棋棋盤,棋盤兩端各有一個極圓的石穴,供放棋子之用。這便是九公寨棋盤石,又稱“仙弈臺”。此處雜木掩映,環境清幽,巨石凌空,八面來風。傳說郝錦隱居此山時,常常攜友前來對弈。郝錦又名郝學景,西淠河南岸郝家集人,曾任明代御史。他隱居此山時,號“九公山人”,飲酒賦詩,寄情棋枰。


九公寨山水相依,正是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文,給人以美的享受,讓人在充分感受歷史、文化、自然相融的和諧氛圍中,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東淝河:淝水之戰發生地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安徽境內,有四條“淝河”,即東淝河、西淝河、南淝河、北淝河。東西北淝河都注入淮河,其中西淝河、北淝河在淮河以北,分別在鳳臺縣和五河縣的沫河口注入淮河。東淝河、南淝河在淮河以南,東淝河經瓦埠湖,最後流入淮河;南淝河是合肥的“母親河”,在肥東的施口注入巢湖。


東淝河古稱肥水。源出江、淮分水嶺北側,東與池河、窯河流域為界,西鄰淠河流域,北抵淮河。董鋪以上為雙幹河道,東干稱天溝河;西幹為主源,稱東淝河。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東淝河中游 壽縣境內瓦埠湖


高空俯瞰東淝河,它同樣曲折多姿。主源流出六安龍穴山,向北流入肥西縣境,經過金橋後,邂逅淠河總乾渠金橋涵即淠河水域與東淝河交匯處後,東淝河又折向西北流,重新回到六安境內,接納青龍堰的來水,等一路接納桃園河、天溝河等水流後,在董鋪與西幹會合。東西兩幹會合後,東淝河繼續一路逶迤,它選擇了北流,經石埠、船漲埠,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這裡鳥飛魚遊,一派寧靜而優美的風光,一方富足,一方風情。


東淝河流入瓦埠湖後,出錢家灘,經東津渡、壽縣城北五里廟,過東淝河閘後,它擁抱了淮河,隨淮河波濤滾滾東流。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淝水之戰


讓東淝河彪炳史冊的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 383 年。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號稱八十餘萬的前秦軍。淝水之戰的結果使東晉王朝的統治得到了穩定,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淝水之戰還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等成語與典故,載入了中國文化史冊。


山水人文看安徽之山水篇(十七)

東淝河中游瓦埠湖


東淝河是一條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河流,也是一條生態優美的河流。它一路曲折而來,在大地上演繹多姿的風采,有浪急幽深的源頭,也有開闊的水面鋪張,更多的時候是灘塗中穿行,吸引牛羊為伴、飛鳥翱翔。


東淝河寧靜、平淡,帶著母親般的柔情,哺育著萬物生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